什麼驅使人們去做困難的事情?
這個問題激起了心理學家愛德華·戴西的好奇心,並引導他進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研究。
愛德華·戴西的探索旅程
1970年代初,愛德華·戴西開始探討人類動機的奧秘。他設計了一個名為Soma Cube的實驗,類似於魔方,要求參與者解開這個謎題。令人意外的是,戴西發現當參與者被提供財務獎勵時,他們反而不太享受這個過程
,而且在獎勵取消後更容易放棄解謎。
內在動機 & 自我決定理論的誕生
戴西鼓勵我們將動機視為一個光譜,一端是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另一端是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然而,這兩種動機並不相等。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要強大得多。持久的動力來自內心,而不是外部獎勵。
最令人驚訝和有價值的是,內在動機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東西來建立,即一種歸屬感/ 擁有感 (A Sense of Ownership)!!
對於那些為外在獎勵而做事的人,例如實驗中的金錢獎勵,他們感覺自己並沒有完全「擁有」這項任務,從而導致控制感下降,動力也隨之下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討厭被老闆或父母微觀管理,因為我們需要控制感。
建立內在動機和擁有感的方法
- 擁有過程(Own the Process):即使我們無法控制局勢,我們仍然可以擁有過程。有時上司命令我們做的事情並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怎樣做這個事情。曾經有位億萬富翁在回憶錄中提及到他在麥當勞當收銀員的時候,因為欠缺金錢,所以去工作了。一年後,他覺得工作內容重複且沉悶,甚至失去了上班的動力。後來,他決定為工作加入支線任務:向顧客推銷燒烤味的醬汁,這樣每天工作也更有新鮮感和期待。 誰知道客人會怎樣回應和當天的結果會怎樣。
- 改變心態(Change your Mindset):當上司給你一項你感到厭煩但需要完成的任務時,將你的語氣從「我不得不做」Have to do 改為「我選擇去做」Choose to do,這種對行為所有權的簡單心態改變可以顯著正面地影響你的感知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