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以前有不少人覺得信主耶穌的都是老弱婦孺,因為他們身體或心理也較弱,所以便要信靠主耶穌,亦因此大部份教會都是姊妹的人數多於弟兄。其實抱着這思想的仍然大有人在,而我自己既不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去過各處教會,很多時也會發現其實姊妹才是撐起教會的重要功臣。
兩年前到斐濟短宣,認識當地的本土弟兄姊妹,其中有一對母女是我十分佩服和欣賞。母親約六十幾歲,而女兒亦已經四十多歲,那位中年媽媽共生了七個孩子,連同要照顧其中一個不生性的兒子的女兒,她每日都要為着照顧八個孩子、她母親及他先生的起居而操勞。斐濟仍是發展中國家,基本的家庭模式都是男主外而女主內,他的先生間中有一些兼職的工作,並且也算是帶領着當地的教會。在跟他們相聚的七個多月之中,每星期我會見到他們最少三次,其中包括了婦女小組,而這位中年母親還會兼顧及協助當地的課後班,每個星期兩日臨放學前,這位教會姊妹都會早早到達教會的聚會處執拾及打掃地方,然後準備迎接一班隨時多達五十人的學生來到。
這位教會姊妹除了忠心的把課後班打理得井井有條,讓我們除了專注協助兒童團契之外,便不需要太操心去作點名、茶點及遊玩的時間,不過令我最深刻的卻是當七個月過去之後,我回看在這段時間這位寶貴同工的出席記錄,才發現她好像是未曾缺席,風雨不改的來到給予支援,在這些人民習慣了快樂及隨意生活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樣的紀律性其實是少之又少,因為仍然記得移居到當地開舖頭的華裔商人及老闆,他們都會異口同聲的說當地人不太重視合約精神,隨時可以突然不上班然後隨便安一個難以令人相信的藉口。
這位教會姊妹在照顧好家庭之餘,亦用很大的愛心款待我們遠方來到侍奉的一班「外國人」,儘管她家並不富裕,但在我們每個短宣成員初到的第一個星期,她都為我們預備一個很豐富的歡迎筵席,而在婦女小組之後,她亦一定會給我們預備簡單的食物,我們又會在課後班開始前一起禱告把小孩子交托給主耶穌。不過令我最深刻的一次,卻是某一個主日,因為我駕駛的教會小巴的其中一面倒後鏡損壞了,令我當日需要付出二百分的精神去駕駛小巴,到達後滿以為當地作帶領的弟兄能給我協助修理倒後鏡,誰知道那位弟兄當天便剛剛病了而沒來到,那天我的心力經已耗盡了大半,然後還要頂替弟兄協助主持整日的教會相聚,心情立即一沉,覺得自己真的快要倒下來了,但這一日的相聚,發覺這位中年母親及她的媽媽付出比平日更多的投入,她們比平日在聚會表達更多,亦因為見到我看來很倦而給予額外的關心。七個月在斐濟的多次主日相聚中,這一個主日可說是除了最後一個主日之外令我最深刻的一次。
斐濟是自己教會中其中一個包含了不同民族弟兄姊妹的一個聚會處,繼有當地斐濟人、印度裔居民和華人,另外他們的年齡層亦闊,由六歲到六十幾歲,而且他們弟兄和姊妹比例各佔一半,人數佔了一半之外姊妹亦明顯是當地教會的中流底柱,她們協助主日訊息分享以外的大部份項目,包括預備好枱凳、聚會地方打掃清潔、照顧年幼孩童、主日聚會後的午膳,甚至製作蛋糕,當弟兄間中會病倒,姊妹卻如同鐵人從不缺席,甚至還會補到弟兄的不足和缺乏。
我們離開斐濟雖然已經近兩年,但那位中年母親仍然繼續定時定候支援當地的課後班,並且每星期兩次把課後班的相片透過社交媒體跟我們分享,即使大部份時候也沒有短宣團隊到當地支援,但她仍然忠心耿耿的為着福音的緣故而努力。還記得最後一次在斐濟參加主日聚會,年老姊妹給我和太太一個緊緊的擁抱,她說這可能是肉身最後一次見我們了,因為當地人壽命較短,很少人活過七十歲,我幾乎忍不住流下眼淚來。的確,因為這對有感情又對神家服侍忠心耿耿的姊妹,才令我對這個地方的本地人的印象改觀。
(08·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