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實踐糧食主權是韌性糧安不可或缺的一環:印度九種基金會的啟示

看公視紀錄片「牛糞傳奇」時,第一個引起我好奇的是這個組織的名字Navdanya,為什麼是九種?不是五種?八種?原來Navdanya是印度語,意指九種種子,象徵維持印度人民生活的九類重要糧食作物。九種基金會的使命是從保障這九類糧食作物的種子為公共財開始,進而推廣小農生產、生態平衡、有機、低成本、有益貧農、保障糧食自主的在地化農業生產模式,實踐「糧食主權(Food Sovereignty)」:人民有選擇糧食的生產與消費的自主權。

 

在過去千年傳統耕作模式下,農夫會在收成之時保留種子,保存到下一個生長季節前再播種。農民使用自己的作物產出新種子,牛糞作為農作物的肥料,如此耕作方式所獲得的產量不高,但農地可以生生不息。長久以來,印度農夫一直守護著生長了各類作物的農地,他們種植了超過萬種不同品種的稻米,維護生物多樣性。而且種植多樣性的各類作物還可提供自己生存所需的糧食。不需額外支付購買種子、化肥和農藥的成本。因此「過去從沒有農夫自殺,每一個貧窮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夠生存。」 

 

綠色革命與農業的衝突

1960年代印度推行綠色革命[1],農民不再自己留種、保種,不再使用牛糞作為肥料。農耕時使用大量化肥、農藥,讓糧食增產,初期農家收入也大增,但好景不常。在綠色革命普及化之後,很多地區被限制只能進行稻米及棉花的單一栽培;結果是,大部分多樣化的原生種稻米及棉花走向絕種之途。原因是轉基因種子(GMO)經過基因改造,會令其作物收成之後,種子會長得比上一代差,所以農夫每次播種都要向種子公司購買種子,種子的價格包含了要付給印度種子公司的利潤,還有轉基因技術的擁有者--美國公司「孟山都」(Monsanto)的專利費。農民因此必須支付額外的代價向美國農化公司「孟山都」購買種子、化肥和農藥。

圖片來源:「苦澀的種子」 (Bitter Seeds) 是2011年的一套紀錄片,披露GMO(轉基因)種子公司的惡行。

 

1984年是印度社會的轉折點:印度總理遭到暗殺,印度博帕爾(Bhopal)農藥化學工廠爆炸,造成3,000多人死亡的悲劇,旁遮普邦乾旱肆虐。這些震驚全球的偶發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印度這個三分之二人口務農為生的農業大國有4500萬農戶面臨嚴重的債務問題。1995至2010年這短短的十五年間,有超過30萬的農民自殺。另一部記錄片「苦澀的種子」 (Bitter Seeds)說明大量印度農戶陷入惡性債務循環的原因:作物種子、化肥和農藥成本不斷攀升,農作物價格卻不穩定,遇到天候不佳歉收,只能舉債度日。這與下圖所示的沙漏狀的世界糧食體系有關:上下兩端分別是廣大的生產者(農民)和消費者,但中間溝通兩端細細的部份是以市場壟斷力量宰制無能為力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跨國食品企業集團。

 

圖片來源:蔡錫昌(2012), “【經濟可以不一樣】便利,讓選擇權與資源縮水?” 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76481

 

 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誓言討回糧食自主權

范達娜 ˙ 席娃(Vandana Shiva)博士眼見印度有許多農民因為種子被控制在種子公司,無法進行自家採種,必須每年購買種子、購買搭配種子的化肥、農藥,債務負擔隨著作物種子、化肥和農藥成本卻不斷增加,越種越貧窮,陷入看不到底的債務黑洞,造成了數十萬小農自殺,因此在1991年成立「九種基金會Navdanya」,發起了保護種子的運動。

九種基金會認為種子是生命、是上天的禮物,不能買賣,只可以互相交換,因此他們初期免費將他們採種的種子送給農民,而農民有好的收成後,再將種子分享給其他農人或交由基金會分送,慷慨分享。接著推廣有機生態教學,因為有機種植才有辦法保留生態多樣性。九種基金會的農場是最好的示範場地,帶著經驗展示給農民看,把農民該有的知識還給他們。最後,建立一個有機銷售平台保障農民收益,用高於市價的20%收購,讓農民將餵飽肚子後,剩餘的食物,能夠銷售出去形成一個圓滿的循環。目前基金會已經成功地協助印度65萬農民,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前往取經。

近年來,戰爭與地緣政治緊張頻仍,世界各地因氣候變遷造成的水災、熱浪、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不但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糧食大規模欠收頻繁地發生,對全球糧食生產構成越來越大的風險。台灣雖然不是農業大國,但是我們的糧食體系一樣深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全球化的影響,糧食主權無聲無息地被蠶食鯨吞。1960 年代中期之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均超過 100%,自1970年左右開始急速下滑,到1980 年代甚至低於工業化程度高於臺灣甚多的日本。臺灣2007年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0.6%。我們每日飲食所攝取的總熱量中,只有 30.6%來自臺灣本地所生產的食物,而其餘 69.4%的熱量皆須透過進口食糧補充。嚴重倚賴進口糧食的台灣能承受多少糧食危機所帶來的風險?台灣民眾有多少選擇糧食生產與消費的自主權? 捍衛台灣民眾的糧食主權應該是農業政策行動策略“韌性糧安”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1] 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是1950年至1960年代末之間,為了拯救超過十億的飢餓人口,提高農業生產量所採取的農業生產方式變革,主要包括穀物的品種改良、化肥和農用化學品結合、可控的供水(通常涉及灌溉),包括機械化的新耕種方法,取代「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 綠色革命是農業工業化的開始。1960年代末開始顯著地提高了全世界的農業產量,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