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科學的盡頭是玄學?你認為純屬虛構或迷信的東西,可能只是一種超前科學!

    世上一切顯現先作用於心,再由我們的心呈現出來,此即:「萬有心性顯」。




    《道德經》雲:「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老子以此告訴你,如何讓魂魄合一?




    「專氣」就是聚氣、修氣,專一地修氣,這是道家專門的東西,道家的功歷來稱為丹功,就與此有關。




    《黃帝內經》中也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在我們的文化之中,氣都非常重要。人說氣場好,他的氣色很好,這個城市氣像很好,這個人有大氣象、氣魄很大,指的都是「氣」。




    儒家也一直強調氣,像是孟子的「養吾浩然之氣」。




    煉成浩然之氣後會怎麼樣?會“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做到這樣,也很了不起,所以,儒家的養氣法也很好。




    “專氣致柔”,就是專一地修氣,讓氣凝聚起來,讓精神和肉體都變得非常柔軟。




    “能如嬰兒乎”,能柔軟得像嬰兒一樣嗎?嬰兒一般指孩子,但一定是那些天真爛漫的孩子,不是被父母、社會、網絡熏得過分早熟、實惠的孩子。




    嬰兒是像我的小孫女那樣的孩子,純淨得像是水晶,沒有慾望,沒有機心,我們稱之為無心無欲。




    沒有分別,心非常地柔軟、柔順,肢體也很柔軟,修道人如果能達到這個境界,就修成了。




    但一定要注意,既要像嬰兒那樣無知無欲,也要有出世的智慧,沒有智慧,就不是得道者。




    所以,不要把自己修得像嬰兒、像小動物一樣愚癡,像他們那麼純樸就夠了。當你氣沉丹田,觀想丹田,持久專一地修練時,到了一定程度,你的下丹田就會慢慢形成一個巨大的能量團,我們稱之為內丹。煉成內丹之後,人的身體會慢慢變得很好。




    如果經過特殊的訓練,大概十個月後,你的下丹田聚氣聚到一定程度,你還會懷上“嬰兒”,但他不是肉體的嬰兒,而是氣體形成的嬰兒。




    你繼續專注地觀修,嬰兒就會漸漸長大。然後,你再通過特殊的訓練,嬰兒就會慢慢從你頭頂上鑽出去,我們叫出竅。這時,你就可以看到自己。 「他」就是你的身外之身。




    在道家的修行中,想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雖然大家老是覺得羽化成仙像是神話,但經過百日築基,經過十月懷胎,經過嚴格的修煉,有真正的傳承、有明師的指點、知道火候,你就可以孕育出一個這樣的「嬰兒」。




    再經過三年的“哺乳期”,這個孩子就會慢慢長大,出竅,有些人這時就會扔掉肉體,依托這個身子住世,它就叫——陽神。




    歷史上很多人都練成了這種功夫,《道藏》、《道書》中記載了很多:傳說中的鐵拐李不是瘸子,是個四肢健全的人,但有一天,他修出陽神了,就想藉由陽神去見他師父。




    於是,鐵拐李安排弟子看好他的身子,不要叫動物吃掉了,七天之後,如果他還沒回來,再把它燒掉。




    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出事了,有人叫他回家,他不肯,說要守著師父的身子,第七天過後才能自由行動。




    別人就告訴他,你還等啥啊,這不都第六天了嗎?你師父一定死了,還是把那身子燒了吧,趕緊跟我回家辦事去!




    那弟子一想,覺得也對,就把鐵拐李的身子給燒了,結果鐵拐李的陽神回來了,承載陽神的身子卻沒了。




    怎麼辦呢?剛好路邊有個瘸腿乞丐,他就附在了乞丐的身上。




    於是,世上就沒了李玄,卻多了個鐵拐李,這就是八洞神仙的故事之一。




    所以,「嬰兒」不只是一種象徵,它也是道人修出的陽神。道家有很好的方法,它似乎超越了現在的生命科學,千年前就達到了另一個境界。




    藉由身體本有的精氣神,培養出另一個比肉體更長久的身子,這個身子能超越世俗的許多概念,例如時間、空間、重量等。




    道家沒有生命科學的概念,也不會說自己是物理學,但實質上,它就是許多科學的妙用。




    老子集合了前人的妙用,證得了道體,促成了道家的形成。




    西方把哲學歸入科學一列,其實宗教修行也完全應該歸入科學,它只是進入了一個神秘的、超前的領域而已。




    人們認為神仙只活在神話中,神話時代只是神話時代,它並不存在;七仙女的故事也是編出來的;




    所有我們童年時當真的故事,都是假的;高高的天空上也沒有另一個神奇世界…




    但道家的實踐告訴你,不,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神奇,很多人們認為純屬虛構的東西,可能只是一種超前的科學。




    例如,得道者不用金屬儀器,也能調動自然之力,也可以調動生命本有之力。




    許多宗教都以自己的方式,進入了一個超前的領域,超越我們所能看見的這個世界,超越二維,超越三維,超越四維,進入不可思議之境。




    人類世界充滿了秘密,每一個秘密,都預示著一種新的可能,在道家的話語體系中,這稱為道。因上面的例子,我們懂得了: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你的心對世界的反映。




    是說,你眼中的世界,其實是你所思、所感、所見、所聞的聚合體,它不一定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例如,當你討厭一個人時,無論他做什麼,你都會覺得非常噁心──走路也噁心,說話也噁心,連微笑都非常噁心,他真的那麼噁心嗎?不一定,是你的「心」使然。




    我們認為的世界,總是隨著我們的觀念、態度而改變著,所以,有些人覺得世界很美、圓滿,有些人覺得世界很醜陋,讓他很絕望。




    世界不會因為人的不同而變得不同,不同的,只是人的心與態度,但不同的心與態度,又會構成不同的命運。




    智慧之人的眼裡,一沙一世界;至真之人的眼中,萬物顯真如;至善之人的眼中,大善滿人間;至美之人的眼中,世界美不勝收!世上一切和各種各樣的顯現,都是先作用於我們的心,再由我們的心呈現出來的,即萬有心性顯。




    我們用眼、耳、鼻、舌、身、意,感受色、聲、香、味、觸、法,然後生成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種信息組成了我們對世界的所有感知與判斷。




    換句話說: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由所見、所聞、所嗅、所嚐、所觸、所想所組成的。




    其中,眼耳鼻舌身意稱為根,因為它們像植物的根部一樣,能生出六識。




    六根所感受、思考的對象,叫做六塵,它會刺激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產生慾望,染污我們的本初清淨。




    六根、六識、六塵,涵括了世上一切人事物與所有現象。




    可見,凡夫對世界的所有看法與感受,都可能是妄心。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中言:「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妄心,就是你的六、六識和外在世界合而為一所產生的結果。




    它不是本來就存在的,更不會永遠存在,六根、六識和六塵之中,只要有一項改變,結果就會改變。




    明白這一點,你也就明白了,為啥同一事物,有人喜,有人厭,有人視如生命,有人卻棄若破鞋,可見外相本無自性,所有好惡皆是心之好惡。




    腐肉為人所惡,狗卻噉之香美。蠅喜糞便,鳥喜蛆蟲。世有嗜痂之徒,亦不乏逐臭之輩。




    如世間名利,有人視為毒鴯,躲之不及;有人卻趨之若鶓,不惜傷生害命,造下無窮惡業。




    世上萬相,唯心所造,諸緣雖異,其性本空。明白這一點,你也就明白了煩惱產生的原理。




    不過,道理上明白煩惱是如何產生的,然後單純暗示自己,要求自己不執著念頭,不要鑽牛角尖,其實作用不大,為什麼呢?




    因為念頭總是比生命的本能更為易變,假如沒有專注力,一遇外來刺激,你會不由自主,跟著妄念,越走越遠,陷入煩惱。




    所以,不要把妄念當成真實而永恆的存在,不怕念起,唯恐覺遲。安住真心時,妄心就會成為妙用,它雖然也是根、境、識相結合的產物,但它跟凡夫的妄念不一樣。




    無論眼前的世界如何,聖者都會安住於真心之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兩者的差別在於:真心觀照下的妙用是直覺智慧,它不會撼動真心本體,即便對一切都保持著靈敏的覺知,能夠生起妙用,但其本體仍然是湛然空寂的,它就是道的法身。




    而凡夫的妄念,則會像不斷繁殖的樹蛙,將你的內心世界攪得亂七八糟。




    安住真心之後,你會發現,無論什麼經歷,都會過去。一旦過去,一切就只是回憶。




    如果你執著於某個痛苦經歷,回憶就延續了它對你的傷害。如果你不在乎它,它就不過是夢幻泡影,與一些使你愉悅的經歷或記憶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




    它們只是你人生路上的若干片段,稍縱即逝,共同構成你生命的痕跡與證據。




    所以,執著於個人得失的人,總是比無私的人更容易煩惱和痛苦,因為他們總有太多的慾望得不到滿足。




    他們太在乎世界對自己的態度,太在乎自己的付出有沒有回報,總是牢牢抓住太多虛幻不肯放手,總是以為這是一種精明和清醒,他們不明白,痛苦就源於這在乎和精明。




    看不透這一點,不是真正的清醒者,也不會真正愛自己,也不懂得如何愛別人。他們也許能獲得世俗成就,但精於計較的他們一定活得很累。




    為什麼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因為,什麼都放不下的凡夫即使活上一百年,也不如智者自在、坦然、滿足地活上一天。




    看透這一點,能夠去機智、事本覺、任自然、明大道的人,就是智者;




    看不透這一點,或僅僅在道理上明白,卻無法將它變成一種生命本能的人,就是凡夫。




    道經言:「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