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924年,大稻埕慈聖宮萬人空巷,驚動總督的慶成醮(一)

raw-image


  大稻埕慈聖宮,北臺著名媽祖廟,和法主公廟、霞海城隍並稱大稻埕三大廟。

  此廟之媽祖信仰早在嘉慶年間即有,當時有同安商人自大陸分靈媽祖,在艋舺八甲庄供奉,因此淵源,所以後來的慈聖宮便是行郊商人主導。

  1853年,同安人的下郊,與三邑人的頂郊,為爭取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衝突,俗稱「頂下郊拚」。雙方拼鬥非常激烈,甚至連新莊縣丞署都受到波及而焚毀,結果同安人敗走大稻埕。

  敗走的同安人在1855年開始,便在大稻埕中、南街之間擇址以籌備建立媽祖廟,1864年建成,但兩年後即遷移,所以連橫在他的台灣通史中如此記載:

  「慈聖宮:在大稻埕。同治五年,郊商合建,祀天上聖母。」

  這一階段的慈聖宮,也曾在日本統治時期,作為保甲分局。保甲除一般之地方治安巡視外,也負有保護地方商戶收帳安全之責任,廟前廣場即收帳商人集合地點,他們在此和甲勇會合,由甲勇護送收帳。

  日本時代的報紙亦記載廟口時有賭徒聚集,形成治安問題,抨擊當地警察機關對賭徒放之任之,不甚上心。

  賭徒、商戶、甲勇加上香客,在大稻埕碼頭時期的慈聖宮,人氣就已經強強滾了,更不用提這裡時常作為重要開會地點,連兒玉總督都曾到此參與會議。

  當時大稻埕十分繁華,吸引不少飲食小販來此,但因當時此地政府禁止流動攤販,所以在1899年,保甲局副局長林望周提出一法,以慈聖宮廟埕安置飲食小販,也許這就是現今慈聖宮美食廣場的由來吧?

  同年,當初獻廟地的莊家後人,見廟後有一地,原是慈聖宮建後殿之用,但因募款不足,暫時閒置,於是心生蓋房收租的念頭,提起訴訟,後經調解而作罷。

  一切都是因為慈聖宮地段好,人氣旺,有利可圖,才有這樁官司的產生。


  1910年因市區改正,慈聖宮打算再度遷移,前一年,先將廟中媽祖神像迎至大龍峒保安宮供奉,但當時負責恭迎神像的廈郊,並未將神像安放在神轎中,加之鼓吹樂隊規模極小,引起大稻埕街民一陣撻伐。

  此次重建由名匠師陳應彬負責。該廟歷次遷移改建的文物都有所保留,這也是此廟很值得一觀的原因。

  廟遷移了,離碼頭遠了,但人氣依舊不減!


  重建工程於1916年完成,但慶成醮不知是何原因,遲至1924年才舉辦,蔚為一時盛事,報紙不斷報導,各頭人、各軒社、商家等皆十分投入,不管醮壇、陣頭、供品等皆爭奇鬥艷,雖當時媒體也有認為過於鋪張浪費者,但這樣的氛圍也說明了慈聖宮在大稻埕的人氣,以及此地的富庶。

  鐵道部為了因應屆時各地湧入之人潮,還特地推行團體票折扣優惠,從85折到75折不等,可說是官民一體,人人投入到稻江媽祖慶成醮的盛事中。

  此次慶成醮究竟有多盛大,又引發了怎樣的效應,下期分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樂風的民藝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