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讓我們從頭開始:藺草起源故事

2024/07/23 撰於苗栗縣通霄鎮

自攝/外婆析草

自攝/外婆析草


  說起藺草起源,有許多故事可以分享。當時有兩名道卡斯族婦女在大安溪下游發現了野生生長的藺草。嘗試將之編織成草蓆,作為平日使用的坐墊。後來發現藺草不僅有吸濕汗透氣的功能,在炎熱的夏天使用也十分涼爽。1745年有一幅繪製道卡斯族婦女運用工具有系統性地進行藺草編織作業,名為「番社采風圖」,描繪了道卡斯族婦女的藺編工作。

  後來,許多漢人紛紛投入編織草蓆,向道卡斯族婦女學習,編織更細緻的作品,藺編的技術也漸漸傳入小鎮當中。外婆說雖然大家總是認為大甲藺草工藝很出名,實則上都是由苑裡通霄小鎮手作外銷。因為大甲有貿易據點,所以較為有名。驕傲的神情染上她佈滿皺紋的臉龐,苑裡小鎮的光輝過往也許真的對那一輩努力過的女兒們來說、是特別的回憶。

外銷的開始,高貴的象徵

  到了日治時期,1891年的一頂藺編草帽紀載。日本人非常喜歡藺編的用品,計畫性外銷,種植藺草需要和政府申請許可證。當時社會的現代化讓民間開始學習禮儀,使用刀叉餐具,穿著正式服裝。草帽因此變成正式衣著的配套,是身分高貴的象徵。也因為了和外國貿易,日本當時找到為了改善兒子癩痢頭疾病而編織出草帽的當地婦女洪鳶將草帽編織成巴拿馬草帽的樣式。打算外銷到日本和其他國家。

  根據紀錄,當時1930年外銷草帽曾達1,600多萬頂,占當年度台灣外銷出口量的第三名,僅次於出口大宗糖和米,苑裡當時的兩萬四千多人有四分之一都投入藺編作業,日以繼夜的編織。高額的利潤帶來經濟,出色的成績是當代有目共睹的。隨著藺編工藝越來越興盛,不僅只是草帽,還有手套、坐墊、菸盒等日常用品也出現在市場,當地許多婦女投入編織行列,藺草在當時漸漸演變成一種身分象徵,一般人沒辦法消費的高級用品。藺編已經開始出現許多花俏的編花技巧,不單只是樸素的日用品,更是送禮的首選,在貴族間也變成潮流。

前進是光輝淡去之時

  在二次大戰期間外銷受到挫折,國外貿易市場困頓,藺草轉為內銷形式。民國三十四年以後可謂藺草的黃金年代。主要市場由日本擴及至中國各地,有許多高級旅館在當時都會使用藺草做為寢具配件,草帽變成時尚單品。民國四十年前後,鄒靖女士在當時由蔣宋美齡女士所創辦的婦聯會推動下,爭取全省各中學學生均統一配戴省產的草帽,稱為童軍帽,使帽蓆產業再起榮景。

  民國六十年以後(1971)工廠林立,加上塑膠原料的使用讓藺草業大受打擊。苑裡地區的許多婦女為了維持生計,選擇前往工廠工作賺取更好的薪水成為女工,藺草編織的影子在苑裡街頭默默黯淡,榮景不再。藺草的沒落也和政權交替、改變外交形式等有關係。訪問外婆時她說,當工廠開始漸漸興盛之後,她的許多哥哥們都進入工廠工作……「著啦!我就是佇工場工作!」外公打岔道。外公年輕時原本幫忙做長工,後來進入工廠跟著老闆學習,後來也管理許多員工。

  在訪問的過程中,外婆對她生長的那塊土地有著濃厚情感,對藺草編織的驕傲也不難從對話中發現。每天都和姐妹一起編織,做出一件件成品賣錢,那樣的日子是這一代的小孩無從體會的。

有結束才有新的開始…?

        藺草的工藝隨著時間和社會的進步慢慢淡漠了。那些曾經留下的、濃墨重彩的歷史卻始終深深烙印在在乎者的心中。如今在許多人家中老人仍會進行編織工作,或是在藺草協會齊聚一堂。現如今藺草也一改往日的風格,走向精緻製品,持續地為我們帶來更多藺草味道的回憶。同時,有些年輕人看見了地方的藺草產業,並且持續在進行轉型和推動。有結束才有新生,藺草編織也將永遠和小鎮交纏,縈繞於生命之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