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076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raw-image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 2.3.1 也

一﹕初探 - 之二

王力在《漢語史稿》第四十一節關於繫詞的產生及發展的論述中對「也」字作出這樣的觀察﹕

「由這些例子看來,在名詞謂語後面,一般總要加上語氣詞『也』字,同時也就靠著這個『也』字來煞句」[王力 1980: 347]

以及

「『也』字煞句是上古判斷句的基本形式」。[王力 1980: 351]

這個觀察是一個描述,沒有解釋什麼﹔而且王力與趙匡胤和趙普的意見相同,認為「也」字屬語助詞。在王力的例子中,「也」字的功能在煞句。為什麼要用一個「也」字來煞句呢﹖究其原因之一,是否因為古漢語一直缺乏標點符號,因而要以字作句讀之用呢﹖

古漢語缺乏標點符號,以訛傳訛,由來已久,卻糾而不正﹗

滿清中葉學者章學誠在其《丙辰札記》中已作考證,漢語確有標點符號的傳統。

今有陳海洋的〈我國古代標點符號考略〉(1986)﹑譚步雲的〈出土文獻所見古漢語標點符號探討〉(1996) 和管錫華的《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2002) 及〈桐城派標點符號理論和評點實踐初探〉(2002) 等作出的考據,上古漢語標點符號的歷史可上溯至甲骨文時代。

尤其是管錫華的 [管錫華 2002a],作為漢語學者對標點符號的首部系統性研究,可說是劃時代的作品。管錫華將古代標點符號的發展史劃分作五個階段﹕

  • 先秦的萌芽期﹑
  • 兩漢的發展期﹑
  • 魏晉至唐五代的保守期﹑
  • 宋元明的成熟期﹑
  • 清的拓展期。[管錫華 2002a: 1-30]

舉幾個例子﹕

1965年出土於山西侯馬市記於玉片上的春秋盟書墨跡,主要的標點符號有二短橫號形似三角的點號。[管錫華 2002a: 48-53]

漢馬王堆帛書《老子》中亦可清楚見到頗為複雜的標點符號,包括圓點鉤識號逗號﹑類似三角的頓點號黑方號﹑用作重文號的二短橫二斜點。[管錫華 2002a: 69-72]

宋代標點越趨繁多。比較有意思的是宋本《春秋公羊解詁》,該刻本似乎用小圈作逗號及用大圈作句號。[管錫華 2002a: 152-153]

這些符號看似是一個初步系統化的嘗試。但基於某些原因,就像中國古代科學,漢語語法及漢語的標點符號理論在起步之後便嘎然而止,沒有系統化或理論化。各種證據重覆顯示,中國文化存在嚴重的缺陷。從標點符號的曇花一現到其符號的散亂即可見一斑。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