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工作半年多後,因為公司搬遷的契機,我認識了一些很好的同事,慢慢從飯搭子成為了朋友。那段日子裡,早餐時間都是我難得的社交時間,我每天都會提早出門,為的就是能夠悠閒地和同事們一起吃早餐。
不過,由於我實在是太早出發了,所以常常我都會先孤零零地一個人吃上好一段時間,然後他們才會陸陸續續地來。
而那段時間也正好是我開始早起寫作的時候,所以我有時會想:如果我再晚一點出門,是不是就能留更多時間給自己了?
剛開始我總是以「晚點的地鐵會有更多人」為由拒絕的這個想法。不過實際上,只是因為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安排、規劃,不想要破壞慣性、做出改變而已。
直到有一天,我又開始考慮「晚點出門」這件事。只是我這次不僅考慮「今天」,而是「今後」,然後答案馬上就呼之欲出了──
我「今天」晚十分鐘出門,我自己可以用於創作的個人時間就增加了十分鐘。如果我「今後」都晚十分鐘出門,那麼假設一個月有二十天的工作日,我就能多出三個小時給自己。也就是說,我一年可以多出三十六個小時自己的時間。
突然間,我就覺得我一直以來的「堅持」只是「固執」:我所做出的選擇不僅會影響到今天,更會影響到未來的所有「今天」,這個改變會帶來的結果實際上要放大好幾倍來看,才能顯露其真實的價值。而在這樣「放大的結果」下做決策,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同時我也意識到,時間是很神奇的力量。它讓我們在不經意間老去,卻也能在我們長期妥善運用它的情況下成就我們。今天我們在生活的間隙裡抽出十分鐘做重要的事看起來沒有什麼,但是如果用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這些時間就足夠可觀,而如果我們能夠在這些時間裡做出足夠重要、足夠核心的事,我們的生命就可能有所改變。
其實不只時間管理,任何事都是如此。重點是要看得更長更遠,才能真正看清這件事帶來的影響。
有些事也許當下看來比較費時、或者更費力,但長期下來帶來的好處卻能夠讓自己省下很多焦慮、很多心煩,那麼這件事就值得花費現在的時間去做。
例如運動就是這樣的。從當下的視角來看,運動占用了自己當下的時間,但是通過保持身體狀態、提升精力狀況,我們總體能用的時間可能反而更多。
再例如搬到一個通勤時間更短的地方。雖然短期來看,自己可能需要抽出幾個周末找好物件、收拾整理、搬家,但是與每天能夠節省的時間積攢下來相比,這些付出很可能是值得的。
反面的例子自然也是有的,例如熬夜就是其一。雖然熬夜讓自己在短時間內感覺時間好像變多了一樣,但是如果多看一點,也許就會發現隔天因為昨天的熬夜而精力下降,使得真正利用好的時間變少。
更長期來看,熬夜影響了身體的健康,為了解決因為熬夜而來的各種健康問題,也許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而剩下的可用時間也可能減少,所以實際上是得不償失。
總而言之,有些事雖然在當下看來沒什麼意義,但是長期來說能夠帶來收益,那麼這件事就應該去做;有些事在當下看起來沒有什麼傷害,但是未來等它結成惡果時我們也需要為之付出代價,那麼這件事就不應該去做。
在做抉擇的時候,我們往往能比較輕易地看清即時的回饋,未來的延遲回饋則相對來說不那麼直觀。只有有意識地往長遠處看,我們才有機會將延遲的收益都考慮進去,做出長遠來說更明智的選擇。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