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在國高中階段,我也經常有自我了斷的念頭。不是因為課業繁重,而是因為緊張的家庭氣氛。
不過,即便有這樣的念頭,我卻一次也沒嘗試過。雖然我給人的態度比較強硬,碰到挫折或難過時也經常性以憤怒的方式防衛,但實際上的我是很膽小的,我真的很怕疼。(這裡指的疼是心靈上的疼,我無法忍受別人因為我的死而感到自責。)
所以,我究竟是怎麼走過那段歲月的呢?答案是當自我了斷的念頭升起時,我先等一等,做一些我真心喜歡做的事。例如:畫畫、看書或聽音樂。或者,我會回想起曾經接收到的溫暖。(我很感謝我的家人與朋友,他們帶給我精神上的支持。)
我是幸運的,當我情緒低落時,與朋友或家人聊天,通常得到的是全然的支持,他們會傾聽,偶爾可能會給出建議,其中最棒的是他們從來不批判我的思考是否正確(告訴我不要那樣想)。倒是我自己,經常會覺得要是我不那麼想一切就沒事了。
現在,有時候我還是會有自我了斷的念頭。然而,我願意給自己一些時間與空間,勒住自己的舌頭,不道德勸說、不自我批判,更不給出一堆建議。這樣一來,我反而能夠為自己的念頭帶來空間,沒有了罪惡感,也去除了向下螺旋與內耗的機會。
掉下去時,適合的應對方式:
不適合的應對方式:
後記
成為母親後,我很害怕聽見孩子說出想死的話語。那份害怕失去的恐懼化作滔天憤怒,向孩子狂掃而出。
還好,我是一個願意持續學習並自我觀察的媽媽,透過一次次的看見,我可以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對這樣的困境。
感謝郭葉珍老師的親子正念課程,讓我回想起自己也曾有自我了斷的念頭,讓我記起這份內疚與自責。當我看見並願意接納當時的自己,我也有機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怒吼著想死的兒子,願意以擁抱和陪伴取代責罵與道德勸說。
情緒會來,也會走。只要我們願意給它一點時間。
慢慢來,有時候真的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