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結婚告別單身,但不告別自己!又要如何維持完整的自我?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婚後失去自我?

不少人談戀愛踏入婚姻之後,發現自己的生活變了,不能像以前單身的時候能自由自在,不太能保有自己的個人興趣,比如逛街逛到腿斷、和朋友喝到掛掉⋯等,都要顧慮伴侶的眼光。尤其當有小孩之後,更發現以往屬於個人的時間都被壓縮,甚至失去。不免在心中產生一個想法?一種懷疑?到底為什麼要結婚?

尤其感情在不甚契合的情況下,更會產生一種想法,覺得戀愛結婚根本對自己沒什麼好處,甚至還會因此喪失「自己」。曾經在談論家庭事務的臉書讀過一則貼文,大意大致如下:

「我覺得結婚到現在最難適應的是:有了小孩好像漸漸沒了自己,因為養小孩的緣故,我被限制許多事。因為有小孩的緣故,上班和同事聚會時間受限制;因為有小孩的緣故,很多事情都要被約束。

雖然我是有了小孩,我也喜歡我的小孩,但不代表我需要因為擁有小孩而失去整個自己吧⋯⋯,難怪現在的女人都不想生,不想被小孩約束,這樣的心底話不能發在個版(會被公幹),只能在這裡發洩情緒」(改寫自臉書貼文)。

 

結婚後的身份危機

其實這則貼文,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不少人在結婚後,都感覺到自己的時間變少了,在以前單身未婚的時候,自己自由自在,想去哪裡?想吃什麼?或從事什麼活動,只要考慮自己的能耐與風險,自己承擔,不需有所顧忌。可是一旦戀愛結婚,往往不能自己同意就好,還要考慮伴侶的觀感,不能恣意妄為,最開始的感受,就是「多一個人管我!」。覺得好不容易從原生家庭脫離出來,擺脫掉爸媽的掌控,現在卻跳進另一個家,受到另一半的牽制,如果太過自我,另一半不免會抗議,說自己沒有顧慮到他,是個自私鬼,搞不好,就引發兩人戰火。

人生為自己,錯了嗎?結婚,錯了嗎?稍微任性過活,錯了嗎?

其實,並不是自己錯了,而是這個「自己」與時俱進,組成成份變得大不相同。

 

「我」到底是什麼?

我們往往認為「自己」是一個穩定不變的實體,有一定的個性,不會隨著時間有所變化。這個說法不難被理解,比如當我們做心理測驗時,來得知自己是I人或E人的模式,或是覺得自己是屬於什麼類型的人?或具備什麼特質,這樣的「自我」論述,就是認為人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如果能頻繁地接觸它(自我)、審視它,就越來越能瞭解它。我們以一家百貨公司作自我的比喻,你越常去逛,就愈瞭解百貨公司裏頭的專櫃内容、場地配置。

但是,對人的「自我」另一種理解,則是自我不斷地在變化。比如青年期的自己和中年期的自己顯然不同,甚至判若兩人,生理的研究上也說明身體的許多細胞已經更替數輪,所以對一個人的理解(除非對象死亡)不太可能有窮盡的一天,換言之,人是無時無刻地在動態變化。我們再拿百貨公司做比喻,30年前的百貨公司,跟現今的百貨公司,雖然外觀是同一家百貨公司,但裏頭的專櫃內容、場地配置已經大不相同,你無法拿30年前對這家百貨公司的熟悉理解來認識現在這家百貨公司。

我們回過頭來說人的變化吧,一個人似乎有穩定不變的個性,但也確實因時間的成長而變化。前者,一個人穩定不變的個性,可能在人的成長中的每一階段中呈現出來。換言之,一個人在兒童階段的個性相似,在青少年階段個性也類似,但這兩個階段的個性可能不同。又如,一個人在婚前單身階段的自我是A狀況;在戀愛婚後階段是B狀況,A和B有很大的機率不同。但A和B都是同一個人的自我,只是組成的部份已然不同,就表現出不同的個性。

 

婚姻中的自我演化,擺脫婚姻中的自我消亡

以此觀之,拿生孩子為例,生孩子前的自己,和生孩子後的自己,組成結構已然不同。比如生孩子後,自己的角色多了「爸爸」、「媽媽」的稱呼,這是因為有了孩子,但「你」還是你自己,組成成份已不同,多了網絡中的成份,也就是不同角色的顯現,那也是「自我」的一部份。若用以前的你來看現在的你,當然會感覺失去很多個人性的自由,但相對來說,自己也多出了在人際網絡關係(群)及在系統的位置。

如果我們停留在自己的悲傷,就會不斷哀悼自己的失去,如同本文一開始的哀嘆,覺得喪失自己。但是生命未曾停留,自我不斷在變化。隨著自我角色內容的變化,努力充填自己的角色任務將會感到自我充實。比如,婚後生子後,你多了「妻子」和「媽媽」的角色身份,就盡你所能學習並內化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認為要「額外」擔負這些角色任務。

當一個人要能與時俱進地同意與接受自我的演化,才會對自己身處的位置滿意,不會覺得失去了什麼,沒有了自己。

(相同文章已發表刊登在「女子漾」)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



avatar-img
202會員
358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探討戀愛中的矛盾情緒,以及分手後的心理糾纏。無法忘懷的過去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交織在一起,使人無法釋懷。
討論愛情關係由濃轉淡的心理機制,以及其他因素導致愛情淡化的情境。 比如遠距離關係可能導致愛情走向平淡,需要加強兩人關係並提升互動頻率和品質。
本文想描述出愛情關係的驚人蛻變歷程,如何從「戀人」的角色身份,隨著交往時間慢慢演化成「家人」的角色身份。 當兩個人相愛並開始交往後,他們之間會慢慢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如果把它具體性的描述,就是在兩人的心理空間上共同建造了一個「愛巢」,也可說是一個未來可能的「家」之雛形。 而隨著時間推移
戀愛時要注意對等性,從暗戀往嚮明戀的關鍵是適時表達自己的內心,在戀愛中注意給予與接受的均衡,此外,也要有自己的重心,不要過度追逐對方的喜好而影響自己。
當遇到前伴侶生日時,會勾起很多回憶,然後不知道該不該去祝福對方?怎麼做會讓對方不誤會?這篇文章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四點應該考量的面向,讓你在前伴侶生日時能夠做出明智的決定。
探討戀愛中的矛盾情緒,以及分手後的心理糾纏。無法忘懷的過去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交織在一起,使人無法釋懷。
討論愛情關係由濃轉淡的心理機制,以及其他因素導致愛情淡化的情境。 比如遠距離關係可能導致愛情走向平淡,需要加強兩人關係並提升互動頻率和品質。
本文想描述出愛情關係的驚人蛻變歷程,如何從「戀人」的角色身份,隨著交往時間慢慢演化成「家人」的角色身份。 當兩個人相愛並開始交往後,他們之間會慢慢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如果把它具體性的描述,就是在兩人的心理空間上共同建造了一個「愛巢」,也可說是一個未來可能的「家」之雛形。 而隨著時間推移
戀愛時要注意對等性,從暗戀往嚮明戀的關鍵是適時表達自己的內心,在戀愛中注意給予與接受的均衡,此外,也要有自己的重心,不要過度追逐對方的喜好而影響自己。
當遇到前伴侶生日時,會勾起很多回憶,然後不知道該不該去祝福對方?怎麼做會讓對方不誤會?這篇文章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四點應該考量的面向,讓你在前伴侶生日時能夠做出明智的決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就算愛情變成感情,變得淡薄甚至消失了,這仍然有可以學習和成長的意義,是了解自己和肯定自己的契機。作者鼓勵大家就算與伴侶的關係已經不及以前,也要為自己曾經能夠深愛過而肯定自己,更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用學習新課題的態度去面對今日不理想的關係和逆境,讓自己活得更有深度和體悟。
(禁止轉發、轉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4婚姻關係和交往的差別在哪裡? 結婚之後生活也是要過,一天一樣有24個小時,也要吃飯、上廁所、睡覺,那結婚有什麼比較實際的差別或是好處嗎? 主要差異在於法律上的承諾和社會上的期望。結婚意味著法律上的承諾,包括財產分配、共同資產和責任
(禁止轉發、轉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1問題:你對戀愛和婚姻的看法為何? 2身為女性,婚後風險的考量 2-1孕後身材 2-2婚後另一半關係經營 2-3小孩與自我的平衡 3不同文化對婚姻的看法 3-1台灣 3-2印度或中東 3-3西方、歐美 4婚姻關係和交往的差別在
Thumbnail
有沒有聽朋友說結了婚之後伴侶就不再像拍拖時那樣關心自己,有時候並不是兩人之間失去了愛情,而是婚後兩個人對很多事情也覺得是「理所當然」,不會再細心的去做一些令對方高興的事情,對方也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表現得很高興,彼此也停止了經營愛情。
結婚,是基於令人神往的愛情也好,還是基於最現實不過的相依為命也好,都沒有人能看到永遠。
當我廿七八歲,該是適婚年齡時,社會上突然流行一個觀念:找個你愛的做朋友、找個愛你的結婚。頓時間我在愛與被愛的角色中被嚇到了,所以願意嫁我的,可能心裡根本沒有我?總覺得這樣的想法一定會有後續,果然,十年後,又有升級版了,找個妳愛的做朋友、生孩子;找個愛妳的結婚,幫妳養孩子! 結婚很多年以後,才發覺愛
Thumbnail
:是什麼推你走向婚姻的 :會後悔走入婚姻嗎?
Thumbnail
回首過去的人際關係,可能隨著時間流逝而日漸淡去,抑或是其中一方斷然離去,無論是哪一種,想必我們都已逐漸適應並理解到這是人生的必然,但建立在法律關係之上的「婚姻」似乎就沒那麼單純了,除了「解約」需要既定的流程,還牽涉到共同財產及孩子的問題,讓關係變得糾結而難解,倘若真的無法達成共識,最後一途便是尋
未來,取決於自己的想法、言語及行動!󠀠󠀠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就算愛情變成感情,變得淡薄甚至消失了,這仍然有可以學習和成長的意義,是了解自己和肯定自己的契機。作者鼓勵大家就算與伴侶的關係已經不及以前,也要為自己曾經能夠深愛過而肯定自己,更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用學習新課題的態度去面對今日不理想的關係和逆境,讓自己活得更有深度和體悟。
(禁止轉發、轉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4婚姻關係和交往的差別在哪裡? 結婚之後生活也是要過,一天一樣有24個小時,也要吃飯、上廁所、睡覺,那結婚有什麼比較實際的差別或是好處嗎? 主要差異在於法律上的承諾和社會上的期望。結婚意味著法律上的承諾,包括財產分配、共同資產和責任
(禁止轉發、轉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1問題:你對戀愛和婚姻的看法為何? 2身為女性,婚後風險的考量 2-1孕後身材 2-2婚後另一半關係經營 2-3小孩與自我的平衡 3不同文化對婚姻的看法 3-1台灣 3-2印度或中東 3-3西方、歐美 4婚姻關係和交往的差別在
Thumbnail
有沒有聽朋友說結了婚之後伴侶就不再像拍拖時那樣關心自己,有時候並不是兩人之間失去了愛情,而是婚後兩個人對很多事情也覺得是「理所當然」,不會再細心的去做一些令對方高興的事情,對方也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表現得很高興,彼此也停止了經營愛情。
結婚,是基於令人神往的愛情也好,還是基於最現實不過的相依為命也好,都沒有人能看到永遠。
當我廿七八歲,該是適婚年齡時,社會上突然流行一個觀念:找個你愛的做朋友、找個愛你的結婚。頓時間我在愛與被愛的角色中被嚇到了,所以願意嫁我的,可能心裡根本沒有我?總覺得這樣的想法一定會有後續,果然,十年後,又有升級版了,找個妳愛的做朋友、生孩子;找個愛妳的結婚,幫妳養孩子! 結婚很多年以後,才發覺愛
Thumbnail
:是什麼推你走向婚姻的 :會後悔走入婚姻嗎?
Thumbnail
回首過去的人際關係,可能隨著時間流逝而日漸淡去,抑或是其中一方斷然離去,無論是哪一種,想必我們都已逐漸適應並理解到這是人生的必然,但建立在法律關係之上的「婚姻」似乎就沒那麼單純了,除了「解約」需要既定的流程,還牽涉到共同財產及孩子的問題,讓關係變得糾結而難解,倘若真的無法達成共識,最後一途便是尋
未來,取決於自己的想法、言語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