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是哪位老師提出的,大概是在中華文明網課,說到社會上有些職業最好是「備而不用」—例如關於「維持秩序」、「防災救難」等消防員或警察等工作。因為我沒有從「備而不用」的角度看過他們正在做的事,所以這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
最近有些生活經驗讓我想到法律的教育下,人人都有相當程度的權利意識,甚至可以說是權利意識高張而不那麼重視與權利相應的義務又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溫度。要說到溫度,不免跟「情」有關,不免與法律的明確規範相左。如果選擇法律途徑就是撕破臉,只是法裡還是有情的。只是當事人是否能各退一步。法律的知識最好也是備而不用—前提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甲方不要老是在占乙方好處,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多鸁取代零合—,動輒興訟不但耗費精力也是增加裂痕。所以找律師或看醫生也是,最好是平常諮詢,避免刀劍相向、進開刀房,才是上策。
生活裡還有什麼可以是備而不用的呢?
又什麼樣的能力是要不斷培養積累以便在那個重要的一刻起到作用?
我想到佛教裡的十波羅蜜—十件成道所需圓滿俱足的美德或善行(Pāramitā or pāramī is a Buddhist term often translated as "perfection".)
- Dāna pāramī: generosity, giving of oneself/布施—錢財、知識等都可以布施,最厲害的是「無畏」布施,讓人遠離恐怖畏懼。想想真的是耶,如果沒有了害怕,就可以勇往直前開創幸福又美好的人生。
- Sīla pāramī: virtue, morality, proper conduct/戒—守戒律是為了保護自己。其實法律也是一種規範人與人之間的「戒」。只是眼下的亂,就是混淆了「戒(規則)」與「欲(價值)」。但不能否認史上有多數暴力/少數專制的存在。規則與價值,熟應優先?於我而言,規則是價值的基礎。在規則之上,談價值的取捨,所以才說「多數尊重少數」。
- Nekkhamma pāramī: renunciation/捨—放下俗世的一切,在人生中過一小段簡樸的生活,向內觀照。
- Paññā pāramī: wisdom, discernment/慧—從自己的親身經驗中理解到的確是「定能生慧」。「靜、定、安、慮、得」果然不是蓋的﹗
- Viriya pāramī: energy, diligence, vigour, effort/勤—練習、練習、練習。
- Khanti pāramī: patience, tolerance, forbearance, acceptance, endurance/耐心。說起耐心,總是想到高中時看藝文版裡的一個笑話,我永生難忘—
AB 兩友對話。
A: 「B,我發現你很耐看耶﹗」
B:「謝謝﹗」。「可惜現在人都不太有耐心了」。
這個笑話讓我看到B說的是真實不虛的實話。耐看真的要耐心發現。如果,我們還沒能體會到精華,可能改個方法、換個地方、找其他時間,再試試看﹗重新開始,再試一次。
而且,我自此喜歡短笑話﹗高明者才有的幽默。
- Sacca pāramī: truthfulness, honesty 真實/也就是不要自欺欺人。有就有,知道就知道。不必因為別人說什麼自己也要跟著說,當個看得見國王穿新衣的人。
- Adhiṭṭhāna pāramī: determination, resolution 決心/過程中挫敗、困難還少得了嗎?如果沒有堅定的決心,又能如何到達彼岸?
- Mettā pāramī: goodwill, friendliness, loving-kindness /慈心—關照人的心,但也不要忘了關照自己,在自己需要時也認識到,給自己一點時間、用慈心關照自己。
- Upekkhā pāramī: equanimity, serenity/平等心—這是練習的終極境界,讓人從不知不覺的微笑升華到不論起伏都微笑,亦即,即使收到罰單也能面帶微笑接受它。
最後,蹭個奧運風,抗壓性很重要—羚羊的金牌就是這麼拿下的。當然,我也很喜歡球評說的,「彼此讓彼此很放心。」抗壓性或者也就是十波羅蜜的綜合素質吧。
好好積累自己的福德資糧,它們是旅途上的乾糧與能量補給,才能讓我們面對風暴時安穩度過。
#omsha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