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而不用和抗壓力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忘記是哪位老師提出的,大概是在中華文明網課,說到社會上有些職業最好是「備而不用」—例如關於「維持秩序」、「防災救難」等消防員或警察等工作。因為我沒有從「備而不用」的角度看過他們正在做的事,所以這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


最近有些生活經驗讓我想到法律的教育下,人人都有相當程度的權利意識,甚至可以說是權利意識高張而不那麼重視與權利相應的義務又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溫度。要說到溫度,不免跟「情」有關,不免與法律的明確規範相左。如果選擇法律途徑就是撕破臉,只是法裡還是有情的。只是當事人是否能各退一步。法律的知識最好也是備而不用—前提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甲方不要老是在占乙方好處,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多鸁取代零合—,動輒興訟不但耗費精力也是增加裂痕。所以找律師或看醫生也是,最好是平常諮詢,避免刀劍相向、進開刀房,才是上策。


生活裡還有什麼可以是備而不用的呢?


又什麼樣的能力是要不斷培養積累以便在那個重要的一刻起到作用?

我想到佛教裡的十波羅蜜—十件成道所需圓滿俱足的美德或善行(Pāramitā or pāramī is a Buddhist term often translated as "perfection".)

  1. Dāna pāramī: generosity, giving of oneself/布施—錢財、知識等都可以布施,最厲害的是「無畏」布施,讓人遠離恐怖畏懼。想想真的是耶,如果沒有了害怕,就可以勇往直前開創幸福又美好的人生。
  2. Sīla pāramī: virtue, morality, proper conduct/戒—守戒律是為了保護自己。其實法律也是一種規範人與人之間的「戒」。只是眼下的亂,就是混淆了「戒(規則)」與「欲(價值)」。但不能否認史上有多數暴力/少數專制的存在。規則與價值,熟應優先?於我而言,規則是價值的基礎。在規則之上,談價值的取捨,所以才說「多數尊重少數」。
  3. Nekkhamma pāramī: renunciation/捨—放下俗世的一切,在人生中過一小段簡樸的生活,向內觀照。
  4. Paññā pāramī: wisdom, discernment/慧—從自己的親身經驗中理解到的確是「定能生慧」。「靜、定、安、慮、得」果然不是蓋的﹗
  5. Viriya pāramī: energy, diligence, vigour, effort/勤—練習、練習、練習。
  6. Khanti pāramī: patience, tolerance, forbearance, acceptance, endurance/耐心。說起耐心,總是想到高中時看藝文版裡的一個笑話,我永生難忘—
AB 兩友對話。
A: 「B,我發現你很耐看耶﹗」
B:「謝謝﹗」。「可惜現在人都不太有耐心了」。

這個笑話讓我看到B說的是真實不虛的實話。耐看真的要耐心發現。如果,我們還沒能體會到精華,可能改個方法、換個地方、找其他時間,再試試看﹗重新開始,再試一次。

而且,我自此喜歡短笑話﹗高明者才有的幽默。

  1. Sacca pāramī: truthfulness, honesty 真實/也就是不要自欺欺人。有就有,知道就知道。不必因為別人說什麼自己也要跟著說,當個看得見國王穿新衣的人。
  2. Adhiṭṭhāna pāramī: determination, resolution 決心/過程中挫敗、困難還少得了嗎?如果沒有堅定的決心,又能如何到達彼岸?
  3. Mettā pāramī: goodwill, friendliness, loving-kindness /慈心—關照人的心,但也不要忘了關照自己,在自己需要時也認識到,給自己一點時間、用慈心關照自己。
  4. Upekkhā pāramī: equanimity, serenity/平等心—這是練習的終極境界,讓人從不知不覺的微笑升華到不論起伏都微笑,亦即,即使收到罰單也能面帶微笑接受它。


最後,蹭個奧運風,抗壓性很重要—羚羊的金牌就是這麼拿下的。當然,我也很喜歡球評說的,「彼此讓彼此很放心。」抗壓性或者也就是十波羅蜜的綜合素質吧。


好好積累自己的福德資糧,它們是旅途上的乾糧與能量補給,才能讓我們面對風暴時安穩度過。


#omshanti



    avatar-img
    1會員
    5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愈陳愈香 的其他內容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進度」—這是被學校教育制約的慣性,職場上不也常見「達成率」? 因為思考著方向—想到自己被制約得很「功利」,喜歡看到進度。好比「騎單車觀光」與「在健身房裡踩器材」,後者動的是顯示器上的數字而不是週遭的環境風光,前者的「進」度對我而言比較實際。雖然就健身/生存而言,兩者都有功,而且後者或許還更有
    善意、溝通—時常會忘記,再一次提醒自己。 當自我糾結一件還沒發生的事時,朋友一句「那是溝通的問題」,如雷貫耳。接著又說到調解的成功與否在於雙方是否善意的態度。 有了這份提醒,我想練習善意溝通。 對某人有「誤會」,或許是我太直觀又片面地思考,畢竟我之前認識的這人有讓人敬佩之處,雖然這
    有說工作太忙,所以輕者忍著不上洗手間而造成尿道發炎等小毛病,重者在工作時就撒手離世了。 因為我們制約在頭腦裡的「責任感」較身體的「原始需要」—吃喝拉撒—優先。下意識地我們認為憲法裡的工作義務優於生命/生存義務? 如果有一定的運動習慣,就能發現滿足身體的原始需要後,活動的表現都會更好。如果
    在一部關於瘂弦老師的紀錄片裡學到「樹,是上帝寫的詩。」(好像是這麼說的,總之,樹是詩。)就那麼剛好,認識的一位詩人名字裡就有「樹」,太美好的巧合。 懂得欣賞安靜的植物後,的確也愛看樹的姿態:在高雄像花椰菜的一棵樹,發現它的相似性,立馬我笑了﹗登山也愛看耶穌光射下樹林裡的朝氣希望感﹗甚至也曾覺得
    了解到現在的生成式AI各有千秋,且能協助的事之多,各家業者有如「電信公司」,遲早會是比較「行動方案」,甚或是拿著不同業者的「多門號」,人人都配有人工智慧了。 我一向不是科技的早期使用者,各家AI我都只用過免費版。 ChatGPT 作為前鋒的GPT,曾請它協助將英文句子潤色、修整文法,以解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進度」—這是被學校教育制約的慣性,職場上不也常見「達成率」? 因為思考著方向—想到自己被制約得很「功利」,喜歡看到進度。好比「騎單車觀光」與「在健身房裡踩器材」,後者動的是顯示器上的數字而不是週遭的環境風光,前者的「進」度對我而言比較實際。雖然就健身/生存而言,兩者都有功,而且後者或許還更有
    善意、溝通—時常會忘記,再一次提醒自己。 當自我糾結一件還沒發生的事時,朋友一句「那是溝通的問題」,如雷貫耳。接著又說到調解的成功與否在於雙方是否善意的態度。 有了這份提醒,我想練習善意溝通。 對某人有「誤會」,或許是我太直觀又片面地思考,畢竟我之前認識的這人有讓人敬佩之處,雖然這
    有說工作太忙,所以輕者忍著不上洗手間而造成尿道發炎等小毛病,重者在工作時就撒手離世了。 因為我們制約在頭腦裡的「責任感」較身體的「原始需要」—吃喝拉撒—優先。下意識地我們認為憲法裡的工作義務優於生命/生存義務? 如果有一定的運動習慣,就能發現滿足身體的原始需要後,活動的表現都會更好。如果
    在一部關於瘂弦老師的紀錄片裡學到「樹,是上帝寫的詩。」(好像是這麼說的,總之,樹是詩。)就那麼剛好,認識的一位詩人名字裡就有「樹」,太美好的巧合。 懂得欣賞安靜的植物後,的確也愛看樹的姿態:在高雄像花椰菜的一棵樹,發現它的相似性,立馬我笑了﹗登山也愛看耶穌光射下樹林裡的朝氣希望感﹗甚至也曾覺得
    了解到現在的生成式AI各有千秋,且能協助的事之多,各家業者有如「電信公司」,遲早會是比較「行動方案」,甚或是拿著不同業者的「多門號」,人人都配有人工智慧了。 我一向不是科技的早期使用者,各家AI我都只用過免費版。 ChatGPT 作為前鋒的GPT,曾請它協助將英文句子潤色、修整文法,以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要修護法儀軌和護法薈供呢?除了供養外,亦是提醒護法不要忘記祂的承諾。護法聖眾的聖職是守護真心想要學佛修行的人,如果你是虔心學佛,那麼修護法、祈請護法加持就是相得益彰,對修行有著莫大的幫助。當然護法慈悲,不論眾生有無供養,都會以平等心待之,為其守護。然而,對於與我們因深緣深的護法眾,更應該用
    許多章句典籍及長輩的教誨裡,都在告訴我們要忍耐,但是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什麼叫做忍耐、為什麼要忍耐、如何做才是忍耐! 忍耐是為了報復,一定要理解這句話,否則那種應對就只是單純的懦弱,沒有任何意義。既然知道是為了報復,很多做法自然就知道是為什麼! 首先是為了保護自己,這世間沒有雙向的突發事件,都是別
    我們昨天說到「忍辱」,忍是我們修行很大的要素,如果沒有這個忍耐,很可能我們發出了一念善心,踏出了幾個腳步,我們就很容易,受世間無明欲念所轉移。 所以我們必定要有一分堅持,在忍之前就是持戒,守好我們的規矩,若是沒有這股忍力,也是很快會犯戒,我們的步伐同樣也會偏差,所以忍力堅持必定要有。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我們為什麼還要修護法儀軌和護法薈供呢?比如說,一個人本身準備做一件事,而在這個人還沒有做之前,假如有另外一個人來敦促或勸勉他,他因此很快就把這件事完成。念護法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如此──除了供養外,亦是提醒護法不要忘記祂的承諾。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要修護法儀軌和護法薈供呢?除了供養外,亦是提醒護法不要忘記祂的承諾。護法聖眾的聖職是守護真心想要學佛修行的人,如果你是虔心學佛,那麼修護法、祈請護法加持就是相得益彰,對修行有著莫大的幫助。當然護法慈悲,不論眾生有無供養,都會以平等心待之,為其守護。然而,對於與我們因深緣深的護法眾,更應該用
    許多章句典籍及長輩的教誨裡,都在告訴我們要忍耐,但是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什麼叫做忍耐、為什麼要忍耐、如何做才是忍耐! 忍耐是為了報復,一定要理解這句話,否則那種應對就只是單純的懦弱,沒有任何意義。既然知道是為了報復,很多做法自然就知道是為什麼! 首先是為了保護自己,這世間沒有雙向的突發事件,都是別
    我們昨天說到「忍辱」,忍是我們修行很大的要素,如果沒有這個忍耐,很可能我們發出了一念善心,踏出了幾個腳步,我們就很容易,受世間無明欲念所轉移。 所以我們必定要有一分堅持,在忍之前就是持戒,守好我們的規矩,若是沒有這股忍力,也是很快會犯戒,我們的步伐同樣也會偏差,所以忍力堅持必定要有。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我們為什麼還要修護法儀軌和護法薈供呢?比如說,一個人本身準備做一件事,而在這個人還沒有做之前,假如有另外一個人來敦促或勸勉他,他因此很快就把這件事完成。念護法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如此──除了供養外,亦是提醒護法不要忘記祂的承諾。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