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遂於當年8月開工興建坡度較緩、列車行進噸數較大的海線鐵路,大正11年(1922年)10月10日完工,隔日通車!
隨著時代進步,電氣化、雙軌、截彎取直,山區地形已不再對鐵路運輸構成困難,山線鐵路也成為南北長程運輸的主要路線,海線鐵路逐漸成為區間的運輸工具!(參考導覽資料)
「海線五寶」是鐵道迷對台鐵海線五個特定舊車站的暱稱,也稱「海線五兄弟」,都是同一年(1922年),依照同一張藍圖建築的日式木造站體,由北而南依序是談文、大山、新埔、日南、追分等車站,前三個車站屬苗栗縣,後兩個則是位於台中市,分別成為該縣市市定古蹟,這五座車站距今已有百年歷史!
當年海線鐵道興建為強調效率,所以又恢復了原本被鐵道部不再興建木造車站的原則,因此留下目前的「海線五寶」,這些木造車站,具有不對稱三角形屋頂,L型屋脊半寄棟式建築、環繞的簷廊、簷廊Y字柱、牛眼窗、售票口木製柵欄、站房長條木椅等建築特色,再不去看可能就要傾倒拆除廢站了!
早上五點半帶上單車與溫兄從板橋搭乘台鐵山線區間快,0656到達竹南站,很幸運接上同月台0659南下的海線區間車,7點04分到達談文車站,省去了竹南到談文約5.6公里的騎乘距離,這是板橋到「海線五寶」最早最迅速的班次!
「談文站」是海線南下第一站,下了火車眼見對面左前方殘破的車站有些不堪,現在已全面隔絕整修中無法進入參觀,「談文車站」為日式木造站房,有島式月台一座及跨線天橋;L型屋脊,側邊有簷廊,右翼與臨月台山牆有牛眼窗,要說它的特色大概是視野最佳無遮蔽、車站比路面低、五座車站中唯一保留黑瓦簷廊的站房!
「談文」舊名「淡文湖」,地處中港溪下游的入海口處,低窪處形成一座淡水湖,村民稱為「淡文湖」,台灣光復後,取地名諧音改名為「談文」。「談文車站」1922年10月11日啟用,舊稱「淡文湖驛」,1955年改為現名,現為招呼站無人管理,設有多卡通刷卡機,2008年3月21日登錄為苗栗縣定歷史建築!
從月台候車室窗框看出去,談文車站美得像一幅畫,這也是車站最經典畫面,到此探訪者一定不能錯過!
當初海線鐵路的建造,主要是為了解決南北貨物輸送的問題,日本時代這裡運送著造橋木炭、公館紅瓦、南庄煤礦等貨物,非常繁華熱鬧,而成為海線貨物的集散樞紐,但隨著產業沒落、聚落遷移,曾經的風光不再,現在僅淪為停靠區間車的招呼站,不過周圍綠油油的稻田、美麗的海景,還是值得造訪!
走上跨線天橋,海線鐵路由遠方丘陵左轉過來,山上有座白色「鄭漢紀念碑」,那是民國54年9月2日鄭先生為救兩位落入中港溪學童不幸溺斃,特立碑紀念,蠟燭般造型是表彰「燃燒自己而照亮他人」義行,聽說從那裡看談文最美,遙望間,一列裝載漢光演習結束軍車專列火車緩緩進站,其實從天橋看過去也很美!
七點半離開談文車站,沿台1線往南行,先到記憶中那所談文國小看看(0736、1.12K),記得在民國73年在關渡師參加師對抗結束後,曾在這裡實施戰場閱兵,前來巡禮好像看老朋友一樣!
回到苗9鄉道往西行,穿過國道3號高速公路後海線鐵路變為「單軌」,一直以為海線鐵路全線是「雙軌」,原來還有幾段是「單軌」鐵道,談文南號誌站→大山是單軌;另外,白沙屯→新埔、通宵→苑裡、日南→大甲、清水→追分、追分→成功等段也是單軌區間!
續沿苗9鄉道往南騎,很快來到海線五寶的第二站「大山車站」(0800、8.02K),感覺比談文熱鬧,建造原因與談文站相同,此地因位於大山崙山下,故稱大山腳,「大山車站」1922年10月11日啟用,舊稱「大山腳驛」,1962年改為現名, 2005年6月10日登錄為苗栗縣定歷史建築!
「大山車站」為日式木造站房,島式、岸式月台各一座及跨線天橋,屋頂L型正脊,簷廊Y字柱上覆鐵皮、後側山牆牛眼窗,左向不對稱屋頂建築,目前是甲種簡易站,僅區間車停靠,無站長由後龍站指定一名站務員管理!
「大山車站」正對明山路,在風水上是極不利的「路沖」,2019年12月23日曾遭黃姓男子駕駛小貨車衝撞,致大廳及候車室半數破損,仔細觀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大山車站的「站」字、簷廊Y字柱、站房外側木板及右側山牆無牛眼窗等,都是重新整修的痕跡!
進入站房左側有長條木椅,右側售票口前木製柵欄,這時當時車站必備的建物,充滿歷史味道,現在台灣車站已很少見了!
日據時期流行兩種屋頂建築式樣,「切妻式」為一條正脊二披水,「寄棟式」是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披水。從天橋俯瞰站房,好像縱橫兩棟相連成L型的房屋,二條正脊一條垂脊為半寄棟式建築,正、垂脊交界處有葫蘆裝飾,屋脊尾端則有雲紋鬼瓦!
從正面看車站站房為左向不對等稱屋頂披水,面對鐵道月台破風建築有利觀察車站狀況,山牆上有牛眼窗!
從第一月台看車站站房,恰好被風雨走廊遮蔽,無法一窺車站全貌!
離開大山車站沿苗8鄉道接上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往南騎,經過後龍溪下匝道,再上匝道續沿台61線,騎到這裡要特別注意,駛出匝道的路標!
經過西湖溪下匝道,右轉苗33鄉道往山邊媽祖廟、清海宮方向,穿過鐵路涵洞左轉,沿鐵路西側騎行,經過「過港貝化石層」景觀區約500公尺,往左穿過鐵路涵洞便可到達「後龍過港隧道」!
這條台鐵舊海線三座單線連續隧道,位於龍港車站至白沙屯車站之間,東為丘陵、西鄰海岸沙丘,如果鐵路沿海岸興建,容易受冬季東北季風颳起的海沙侵襲,掩蓋路基,有行車安全疑慮,所以將鐵路定線於丘陵側,並開挖隧道通過分別於1920、1921年完工,1922年通車!(參考導覽資料)
迄1973年因路線坡陡、彎急、隧道多、淨空小、運轉時間長等因素,加上隧道西側的海岸已衍生出海埔地,配合改良行車效益另闢新路線後停用廢棄,2015年公告為苗栗縣歷史建築(參考導覽資料),我們沿鐵路懷舊步道往前行!
此地屬後龍南港里,舊稱「過港」,過港庄與通霄白沙屯以過溝溪為界,每當漲潮時,溪口有如港口般遼闊,兩地居民往來,須渡過港口,因此過溝溪北岸的村落被稱為「過港」,海線三個連續隧道也被稱「後龍過港隧道」,前面是一號隧道北口!
這條隧道區分為三段:一號隧道279公尺,二號隧道162公尺,三號隧道56公尺,這是平原地帶海線唯一有的火車隧道,也是全台最低海拔的隧道景觀!
本以為非假日遊客稀少,隧道不會開啟燈光,想不到七彩霓虹如夢似幻,令人興奮!
三座隧道六個洞門建造型式都不同,左右不對稱,主要是輔助穩定邊坡,其中一號隧道為防範海風挾帶風砂覆蓋鐵軌,南口下半部往外延伸約20公尺作為明隧道,像伸出雙臂一般!(參考導覽資料)
直行往二、三號隧道,往右叉路可前往清海宮,我們先去參觀二、三號隧道,再回頭到清海宮一遊!
過港隧道為單線鐵路,洞口與內部下半部為混凝土結構,上半部圓拱則使用紅磚砌築,成馬蹄鐵弧形Ω,隧道內兩旁每隔60公尺會設有一個內凹拱型避車孔,頂部紅磚有由火車燃煤燻黑的痕跡!(參考導覽資料)
前方為過港三號隧道,全長僅56公尺,能一眼望穿!
原路折回由一、二號隧道之間步道前往「後龍清海宮」(0930、21.18K),此廟建於民國68年,主祀供奉天上聖母,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尊32.2公尺全台最高的媽祖神像,祂是由266塊花崗岩雕刻而成,耗時20年,在2016年完成,眺望著海洋守護漁村居民平安!這座宮廟對單車族非常友善,不僅有廁所可用,還能加水,大熱天令人感動!
許多鐵道迷或攝影愛好者,在附近鐵道旁利用錯位視覺效果,拍攝媽祖搭火車出巡的有趣畫面,我也試著拍看看,但等了半小時僅一列南下火車經過,媽祖沒搭上,如果來的是北上列車,就沒問題了!
離開清海宮從白沙屯拱天宮牌樓接上台1線,經過通霄拱朝雲天宮左轉前往台61線這段引道又稱「通霄日落大道」,由於面朝大海,每逢黃昏就能欣賞到海上絕美的懸日景色,是網紅超夯的打卡景點,並在2019年被交通部票選為「全台最美景觀公路」!
騎上「通霄日落大道」觀景台已快十點半(1023、28.68K),烈日當空氣溫飆升,天氣很熱、非常熱、熱死人了,但美景當前還是騎上來,坐在二樓觀景台玄關中,涼風陣陣吹拂,讓人暑氣全消!
回到台1線從秋茂園平交道右轉進入,終於到達海線五寶的第三站「新埔車站」(1051、30.79K),此地清代稱「望高寮」,因居民聚居海邊,多以捕魚為生,皆建有草寮以貯藏漁具,住民當時為防止壞人侵襲,乃搭建高草寮一棟以便監視,而稱「望高寮」;日據初期測量地籍時,看到一片平坦草埔地,故定名為「新埔里」!
「新埔車站」1919年竣工,1922年10月11日啟用,舊稱「新埔驛」,是西部幹線最靠海的車站,2005年6月7日登錄為苗栗縣定歷史建築,新埔→白沙屯間目前仍維持單軌區間,乙種簡易車站,僅有區間車停靠和一人站務員,並指定由白沙屯站管理!
「新埔車站」為日式木造站房,島式、岸式月台各一座及跨線天橋,有著左向不等斜三角形屋頂、Y字形廊柱環列、售票口無柵欄,站房遭天橋階梯遮蔽,展望不佳,從站外迴廊看得出老站的歷史!
從天橋俯瞰站房,屋頂正脊與垂脊交界處設有「葫蘆脊飾」,除了美觀外,具有「鎮宅止煞」意涵;抬頭遠眺美麗海邊就在不遠處!
離開新埔車站前往20公里外的日南,晴空萬里、艷陽高照騎車真辛苦,騎了半天才到「通霄車站」(1123、36.77K),還有15公里要奮鬥!
到達海線五寶第四站--「日南車站」(1219、52.11K)已快中午12點半了,「日南」為昔日平埔族道卡斯族「日南社」所在,地名係取其社名並沿用至今,聚落居民以務農為生,因盛產稻米,日據時期即為「米倉驛站」,也是天皇米的集散地!
「日南車站」1922年10月11日啟用,舊稱「日南驛」,是五座海線木造車站狀態保存很好的一座,2002年11月26日登錄為台中市定歷史建築,本站為甲種簡易站,僅有區間車停靠,派駐站務員一人由大甲站管理!
「日南車站」為日式木造站房,島式月台兩座及人行地下道,左向不對稱三角形屋頂、L型屋脊、環繞的簷廊及Y字柱、牛眼窗等與各站概同!站房內除售票口前木柵攔柱、長條木椅外,無天花板隔絕可看清楚屋頂棟架結構!
今天到達日南車站時,正逢站前中山路道路鋪設工程,無法至店家用餐,乾脆搭火車到大肚看磺溪書院,正好省去這段約20多公里烈日曝曬的路程!
南下列車是在第二月台,站房被第一月台遮蔽,但還能從月台候車室看到破風樣式的山牆,美麗的牛眼窗正望著我們,「牛眼窗」是日式建築中重要的元素,不僅通風、採光,也讓單調的牆面活潑起來!
來到大肚(1312、52.50K)主要看那座百年「磺溪書院」,單車旅行經過就不能錯過,來到必須看到,不然會後悔!
「磺溪書院」位於大肚車站右後方不遠的文昌一街,興建於清光緒14年(1888年),俗稱文昌廟,供奉文昌帝君,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日據時期大肚國小前身的大肚公學校成立之初便以磺溪書院為校舍,為大肚區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書院,民國99年(2010)12月25日,公告為臺中市市定古蹟,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泥塑、剪黏、彩繪、楹聯等值得探訪!(參考導覽資料)
大肚距離追分不遠,很快的到達「追分車站」(1439、 59.31K),它是海線五寶最後一站,位於台中市大肚區王田村,是台灣少數與當地地名無關的車站名稱,「追分」為日本漢字,羅馬拼音OIWAKE,意為「分岐路」,早期縱貫線行至追分之後路線開始分歧,其中一邊繼續沿海岸線通往彰化,另一邊則經成追線通往山線之成功車站,形成三角線而得名!
「追分車站」1922年10月11日啟用,舊稱「追分驛」,是五座海線木造車站狀態保存最良好的一座,2002年11月26日登錄為台中市市定歷史建築,本站為三等站,僅區間車停靠,由大甲站管理,派駐站務員一人!
車站為日式木造站房,島式月台兩座及平面穿越道、人行地下道;環繞的簷廊及Y字柱、牛眼窗、售票口前柵欄及長條木椅俱全!
要說追分車站的特色,因位於山海線交會的車站,考量進出旅客較多,是五寶中量體最大的車站,還有站房面對鐵道的破風樣式建築位於中央,兩條正脊交會成T形屋脊,屋頂成對稱的三角形;另五座車站中唯一設有飲水機的車站!
從追分騎到成功車站,經過王田交流道,道路有些複雜,「成功車站」前身為1920年所設「王田停車場」,1967年車站東移100公尺,並取成功嶺之名,改為「成功車站」,為台中線(山線)與成追線的鐵路車站!
目前為三等站,僅停靠區間車,另有軍貨運列車業務,追分到這裡才2.3公里,到達「成功車站」(1507、62.11K)算是「追分成功」、「追婚成功」,今天海線五寶鐵道之旅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