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淡江大學的行政與研究貢獻 - 1978-1998

閱讀時間約 29 分鐘

1974年到1978年我擔任淡江文理學院的教務長,1978年後任職學術及行政副校長,1990年我決定申請休假,專心做研究,1992年至1998年擔任淡江大學校長。這段黃金時光不但容許我為淡江大學奠定更多的教學與行政系統,也在有機化學合成的研究領域中開展出不少新的發現,對學術研究盡一份綿薄之力。

 

我任職副校長的時候,適逢張建邦校長擔任台北市副議長 、議長,他投入在政治界的時間比較多,因此校內的事情都交給我做決定。無論同仁的對與錯我都直言不諱,但他們若是事情做得好,我也會鼓勵。

 

1980年以後,學校聘請了一位退休的台大文學院院長朱立民教授擔任淡江副校長,後來陸續增加學術、行政、財務三位副校長,因為是新的制度,副校長之間的職務並沒有十分明顯,誰負責什麼也不是那麼清楚。1978-1992年當中,我做過學術和行政副校長,雖然職權不是很清楚,我仍然在責任範圍內認真盡職。1992年我任職校長後,比較有明確的職權。我對錢最沒興趣,於是財政請張家宜副校長負責,但是我會決定如何分配財政。我自認做得最成功的事就是提升了研究補助費,當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負責全國的科學發展,用經費鼓勵教授的研究,而我們學校也提供研究補助,因此教授們可以同時接受國科會和學校的補助費,以這些資源來協助他們的技術及研究發展。當時私立學校這樣做的不多,不知是否只有淡江如此?其他的系統建立也很重要:例如過去主管的任期沒有具體規定,我任內的時候決定一任兩年,頂多三任。這樣子讓新進的同仁可以有目標:如果教學、輔導、研究都做得好才能當系主任。職員也是一樣,主任若當太久,別人沒有機會進步或擔當重任。而且有任期的話,如果不適任就可以換掉,不會耽誤系/院務發展,而且這樣也可以鼓勵大家求進步,都有可能擔任那個職務。

 

我們前後的這幾位校長都不是學教育的(例如我的本行是科學),當時重要的教育政策仍是由張建邦董事長指揮,我曾收過他的三封長信,裡面細細地述說他辦學的理想,而我就全心執行他的政策。首先,他特別注重的是老師的學術研究,例如儀器和研究的預算。我當時給了工學院一千萬,只因為覺得工學院特別有發展潛力,才增加預算,但是進步不一定與預算成正比,也許應該更著重重點科系的發展才是?

 

其次,張董事長的構想是學校推動須有個「三化政策」。此三化政策是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資訊化建議老師進來每位提供一部電腦。當時還未普遍化,個人終端機不多,初期都是靠一個很大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但我們希望不經過這種大機器,個人也可使用終端機,讓每個人都能得到資料。我們還參考美國各個學校的經驗,辦出教學評鑑電腦化,這需要機器和打卡的卡片,還要訓練人員打卡和掃描的順序,結果我們都做到了。

 

國際化則是派人去校外做學術、資訊、人員、教學的交流,基本上只要經費就可以做到。這不只是校長的任務,也是系/院的責任,因為不是只有校跟校的交流即可,較小的規模也要能夠交換意見才能真正互補。至於未來化是最難執行的,如何將未來的定義形式化,訂立目標而實踐,都需要完善的規劃。

 

1974-78年我擔任教務部主任,當時學校還正在發展當中。我自認作為教授應有三方面的責任:教學、研究、以及輔導,我將重心放在教學與輔導上,卻忽略了自己的研究。其實淡江的化學系,一直以來都是欣欣向榮。化學館改建以後的研究室,空間變大,能夠收更多的研究生,設備裝置也都進步很多,尤其是分析的儀器特別精確。學校也對研究特別重視,有研究補助費,國科會也對私立學校及國外回來的師資特別獎勵,第一年都有補助,才能有起步的機會,以後視進展繼續支持。我本來也有拿到補助金,後來疏忽了,就沒有再申請到。

 

副校長任職十二年後,我感於這段在淡江的時間,都是以校務為主,忽略了研究,當時校長的資格是由選舉產生,我卻沒有教育部核准的資格擔任校長。於是我決定休假,專心做研究,取得教授資格,才能競選校長的職務。這段時間既沒有行政也沒有教學工作,將重心移到研究,投入全部的心力,我的研究室的論文發表,很多都是這段時間發生的。一年後我申請到教育部的教授資格,三年後成為淡江大學的校長。

raw-image


raw-image

(1992年接任淡江大學校長,照片中右一是教育部人事處的林政弘處長,也是我的小舅子,機緣巧合地正好代表教育部來參加我的交接典禮)

 

這段全心投入研究的時光,也重新與台大時期的恩師陳發清教授合作。陳教授是我在台大四年級的指導老師,剛畢業時他希望我留下來當助教(月薪六百元),但是因為家裡的經濟需要我支持,才選擇待遇比較好的國營研究所(月薪九百元),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當教師的。陳發清老師跟淡江的董事有交情,他打電話叫我去淡江文理學院當講師,當時淡江講師的薪水很高,月薪一千六百元,我又喜歡教書,二話不說我就接受了。因此我跟淡江結緣,都要感謝陳老師(見“浮雲往事(四:淡江文理學院與出國留學 - 1959-1963)”)。

 

陳發清教授從台大退休以後,來淡江大學擔任講座教授。陳老師從成功大學畢業後,便到台大與野副鐵男教授(Professor Tetsuo Nozoe)做研究。Professor Nozoe在台灣日治初期由日本東北帝國大畢業,來台北帝國大學(也是後來的台灣大學)任教、做研究,發現柰(naphthalene)的異構物--薁(azulene)。陳發清教授介紹我們認識。台大羅銅壁教授在他對野副鐵男教授(Tetso Nozoe)的回憶大作提到Prof. Nozoe 提供grant 在台灣開拓 Troponoids 的研究,我響應他的提議開始新的領域- Azulenoids-七角融接五角的Naphthalene同屬的Aromatic Compounds,成果豐碩,我很感謝他的提拔!我在副校長和校長的任內,實驗一有結果或失敗,Professor Nozoe都馬上用Fax跟我討論,也不管我有沒有空,如果沒有馬上回覆,又來信(Fax)催。雖然這樣緊迫釘人,我還是非常感謝他!他去世時,我曾專程飛到東京參加他的告別式。

 

Nozoe教授曾邀請我和陳發清教授去城西大學當訪問學者一個月,在那裡認識一位老師,是Nozoe教授在東北大學的博士學生若林英嗣,我當校長時,邀請他來我的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後來他回去城西大學當化學系主任。

 

這段的研究時光,在一些認真的研究生一同努力下,發掘了許多珍貴的化學合成產品和知識:

 

當時的博士研究生(博士生)蔡百豐做了許多溴化反應,加了Bromine以後形成很多化合物,他都一一分析出來,十分難得。Bromine在不同的位置,沒想到都還有活性,我們將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JCCS),這個化學雜誌收的篇數不多,一期最多五六篇,錄取率比較低,但我們的這篇文章也被收錄了。(註一)

 

另一位博士生林世智則是找到兩個環狀連在一起的立體結構(見下圖),這個結構用普通的化學儀器比較難測,他養出結晶,用X Ray才證明每一個元素的構造,現在還是常有人會告訴我在念這篇paper,因為很少人看到這麼複雜的結構,直到我們將結晶照片寄去,才能確定。Nozoe教授當時堅持要發表在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註二), 否則其實在ACS(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也應該是能夠發表的。後來許多學弟都是林世智帶出來的,他做出來的結果也都給學弟當原料。

 

raw-image

(此圖出於註二)

 

還有一位博士生江選雅原來是做無機化學的研究,幾年後才來找我想做合成,但是因為他並無有機化學及合成的基礎,剛開始做得很不順利,也做得慢。而且無機化合物的體積比較大,不像有機的分子很小,產量也很少。幸好他後來進步了,做得很快,成果也很多,用X ray 照到許多難得的構造(註三)。他畢業後在工業研究院找到工作,正好是我之前的第一份工作,那是當時最大的官方研究機構。

 

raw-image

(此圖出於註三)

 

黃添銓是淡江畢業的博士生,但他不是我的學生。畢業後在榮總對面的護理專科學校服務,曾擔任總務長。陳發清教授介紹他與我認識,他想跟我合作有機研究,他的有機化學知識十分充實,又對此類研究很有興趣,自願指導我的學生,也會動手做實驗,他的成果與跟我聯名(他當first author)的有兩篇,我們實在合作愉快呀。

 

raw-image

(野副鐵男院士與林雲山校長坐在桌前指導研究生。(立者左起)吳吉輝教授,林稟彬博士、林世智博士、守田忠義博士。坐者左起:野副鐵男院士、林雲山校長。(拍照日期1993 年元月3日於淡水淡江大學會文館;感謝林稟彬博士提供相片)

 

raw-image

(前排左起:陳敦禮教授、林雲山校長、野副鐵男院士、陳發清教授、林隆清教授。後排左二温武哲博士、左四起:林稟彬博士、羅純-博士、守田忠義博士、林世智博士。(拍照日期1993 年元月5日於淡江大學台北城區部;感謝林稟彬博士提供相片)

 

我於民國79年八月休假,80年五月升任淡江教授,同一年九月審查合格,得到教育部核准的教授資格。我之前已經發表過許多論文,但是忙於教務及行政,一直到休假那年才陸續整理出來。

 

我不習慣時常盯著學生,也不逼他們要認真,畢竟要何時畢業是他們的責任,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要花多少功夫在研究上。但是我每個禮拜都會固定跟學生開一次會議,讓他們發表結果,並不是說要做成功才叫有結果,如果實驗失敗也是結果,我們還是可以討論如何改進,但是如果都沒有來實驗室,就沒有成績能報告。我覺得沒有常常盯他們反而好,否則他們做不出滿意的結果會緊張。

 

raw-image

(教務處時期的合作夥伴。最左邊的陳霖生秘書從我當講師的時期就與我共事,一直到他退休為止。我們倆為了公事常會爭論,陳述自己意見的時候,講話會比較大聲,這就是我們直來直往的互動方式,兩人合作無間。他輔佐我的理念,全力執行的能力,仍讓我深深感謝。他去世的時候,淡江大學為他成立治喪委員會,我擔任主任委員。他與我四十多年來的同事情誼,真是難得又可貴。 )

 

raw-image

(同仁為我慶祝六十歲生日)

 

raw-image

raw-image

(我很喜歡跟同事唱歌,興致總是很高,但其實我只有聲音大,五音一點都不全,小時候去參加合唱團還被老師踢出去,哈哈。) 

raw-image

raw-image

(淡江大學畢業典禮遊園,我於前排右二)

        

回首這段擔任重要教務行政工作、也帶領研究生在有機合成化學突破新領域的年代,心懷感恩。我十分感謝張建邦校長的器重與信任,他有許多理想與抱負,我都全力以赴地執行,在全校師生同仁的努力及支持下,樹立起健全的系統,提高研究、教學、行政及學習的環境。在行政多年後,休假一年回到研究室,與認真的學生們不斷地挑戰並開展新的科學領域,真是一段很有成就感又十分有趣的時光。見到學生互相幫忙,在實驗室裡建立起學長帶學弟妹的制度,讓我十分欣慰。無論是大學或研究室,當一個領導人,除了要有前瞻性的遠見,也要有能夠同心協力、合作無間的同仁或學生。像我這樣在同一個學校從講師做到教授幾十年的例子很少,那也是因為這是個行動力很強、又有優秀的教授、學生、職員的環境,才能讓我如此忠誠又愉快地在這個校園裡全力以赴。甚至在退休後,直到今日已九十五歲了,還是數十年如一日地每天來學校的辦公室呢。

 

補註:

A. 文中提到的學術論文

 

註一:林雲山 et al., Dimethyl 2-Amino-5-isopropylazulene-1, 3-dicarboxylate 衍生物之溴化反應,化學,第五十卷,133頁(1992)

註二:Lin et al., 1994, The Oxidation of Dimethyl 2-Hydroxy-5-isopropylazulene-1,3- dicarboxylate and Its 6-Isopropyl Isomer with Lead Dioxide - The First Formation of a Diethenodicyclopenta(ef:kl)heptalene Derivative. Chemistry Letters, No. 10, pp1801-1804 (1994)

註三:Lin et al., 1998, New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Polyether-Bridged Azulenes:  Reactions of Conjugated Ketocarbenes Generat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Azulenoquinone Diazides. J. Org. Chem. 1998, 63, 10, 3364–3370     

 

B. 校務行政

 

【註四(前教務處課務主任李琳提供)】我對林教務長第一印象是他的臉很兇、很嚴的模樣。教務長辦公室旁需要一位助理,有天教務長來課務組,指著坐在窗邊的我去暫代助理工作,為什麼一下就選擇我去幫他,至今不知原因。但也因為如此,才展開了我們幾十年合作的緣分。

 

58年教務處就開始電腦化,林教務長來,全力推動這個計畫。他擔心有些人無法接受這麼大的改變,不能用電腦的就請去其他部門工作。林教務長也跟資訊中心沈一鳴主任借將,請他當時的秘書曾振遠來教務處,進行全面教務資訊系統電腦化推動,包括學籍、註冊選課、教室依照容量調動、註冊繳費、薪資、教師(超支)鐘點費,甚至後來的招生作業,無論是閱卷、放榜、轉學生或研究所考試,都請資訊室做成程式,全面電腦化,因為我們學校電腦化的提升很先進,台大、東吳、東海的教務同仁都會來訪視,林教務長需要招待,我也參與這些活動,常常晚上都要加班,但因爲年輕,不覺得累,反而很有成就感,而且學到很多。

 

記得那時學校推動「大班教學小班討論」,所以幾乎每天一大早第一堂課,林教務長就開始視察各大樓教室的課堂,觀察老師的教學情形與學生的出勤狀況。他覺得大班教學時老師的聲量不夠大,就要求視教中心提供每位教師麥克風和擴音機;當他看到學生打瞌睡或不專心聽課時,就會進到教室裡拍拍學生的肩膀。最特別的是,淡江早先期中期末考試為了避免學生作弊採行梅花座考場,但是林校長擔任教務長時,他認為要尊重老師教書的專業與學生的學習權,取消梅花座,規定每位任課老師要親自監考。但是他也從不懈怠,勤查考堂,留意學生是否作弊。

        

他這麼地提升學生的素質,再來就沒有人作弊,期中考或期末考的時候,圖書館裡學生人山人海地都在讀書,我們也設立了學生評鑑老師的系統,老師都認真負責,不會隨便請假,讀書風氣提高,也讓老師們更加願意努力。我去開會都能感受到淡江的名聲很好,教育部也放心委託,請我們辦全國大學聯招總會。從林教務長身上,我學到很重要的事:該嚴的時候就嚴,但是只要努力可以學到更多,很有成就感。我們當時建立的系統真的很了不起。

 

【註五(秘書陳娟心提供)】林校長是個很正直的人,從不為己謀私。他很尊重人,願意聽取不同意見,在任何場合都謹守言行不踰矩。他升任校長時,擔心職位高,收到的訊息不完整或多為奉承之語,特別囑咐我要多方蒐集資料供他參考,並要求我無論什麼時候都必須告知實情。

 

我剛去林副校長室任助理時,同事提醒我副校長很嚴厲,罵人時整棟行政大樓都聽得到,很嚇人。但我記憶中從來沒有被罵過,也不覺得他常駡人,可能是聲音宏亮被誤解。其實副校長論事都是對事不對人,他會指正屬下應對處事的方式,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並解釋自己的想法,不會獨斷獨行,如果對方的意見有理,他就會調整作法,若是不認同對方的意見,也不會從此排拒對方或懷恨在心。



林校長很體恤教職同仁,在他任內,為爭取改善同仁待遇,經徵求張建邦董事長(時任台北市議會議長,之後升任交通部長)同意,將淡江原本單一薪俸方式,參照公教機關改為本俸和職務加給的敘薪方式,同仁的薪水因此大幅提升。此外,他也盡心提攜後進,透過各種會議或活動來觀察同仁表現,如果適合就推薦給張建邦董事長,進而培養其接任行政主管職務,讓他們有發揮才能的機會,許多學校的主管都是這樣培養出來的。也有不少被他提拔培養的人,為他校延攬擔任校長或主管。


 

曾經有一位學務處同仁離校從事其他業務,幾年後因工作不順,跑到淡水沙崙海邊揚言輕生。因為他曾任職淡江,於是警察局打電話給學校,當時很多人認為這位同仁已經離職多年,不是學校的責任,但林校長聽了學務處秘書的報告後,覺得既然曾是淡江人,學校就應該伸出援手,於是請該秘書去警察局把他帶回學校並給予安排工作,這位同仁非常感謝校長,由此可見校長是個重情重義的人。

 

林校長很關心行政職員及工友,他幾乎認識每位同仁,並記得姓名與任職單位。例如他曾任教務長,與教務處同仁相處甚久,每個人的家庭狀況他都了解。即使他卸任校長及退休多年,在校園或路上偶然相遇舊同事,都能立刻喊出名字及關心對方,因此大家都很感動,無論何時何處,同仁遇到他都會主動打招呼並親切寒喧,因為大家都對他抱有深厚的感情。

 

raw-image

(左起:吳佳玲、田淑恆、曲金蓮、賈成慧、張家宜副校長、林雲山副校長、顧敏華、陳娟心;感謝陳娟心提供照片)

 

C. 指導研究生

【註六(博士生林稟彬提供)】   林老師實驗室得到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日本只有少數幾個帝大之一)名譽教授野副鐵男(Prof. Tetsuo Nozoe)院士之倚重 ,提供研究起始物(由野副教授之學生,日本花王株式會社會長提供),並且先後推派両位日本科學家來到淡江大學實地指導:若林英𠻸博士(Hidetsugu Wakabayashi)/日本城西大學(Josai University),以及東北大學化學系守田忠義博士(Tadayoshi Morita)為期三個月至一年。(註:野副鐵男院士是日據時代台北帝大教授,於1936年從台灣檜木中分離出七員環薁類化合物,命名為「檜木醇(Hinokitiol)」,改寫了當時認為只有六員環(例如苯)之有機化學世界歷史。)

 

林老師當時擔任校方的行政工作,但是下午四、五點就會過來實驗室,實驗室這邊坐鎮的有陳霖生和陳發清老師(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退休,淡大講座教授)。每週一次(星期二中午)實驗室研討會,每位研究生要報告進度。林雲山老師、陳發清老師都會出席。我們實驗室常常是挑燈夜戰、燈火通明。創辦人張建邦博士路過化學館,發現化學實驗室每晚燈火通明挑燈夜戰,於是大力投資化學系,購置了國立大學都還沒有的新型貴重儀器。

 

林老師很嚴格,他教的Molecular Orbital很難學,因為很像物理化學,我唸了考古題還是不會,畢竟quantum要算軌道,當時考得太爛,還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被訓了一頓。我現在讀了林老師的回憶錄,認為一定是他青少年時期是日據時代,高等學校養成教育和各種訓練都很嚴格,才會日後對學生也都很嚴格。

 

另外有一件機緣也讓我感念於心。我博士畢業(1993年)前,有一天,東海大學王亢沛校長率領-級主管以及幾位董事會的董事(他們都是我認識的東海大學學長)到淡江大學訪問。林雲山校長可能想到我是東海大學校友,通知我去旁聽。我參加了那埸兩校交流座談會,受益匪淺。林老師常說他希望他的學生都能夠出人頭地、承擔重任,有所表現和貢獻。二十多年後,我很榮幸於2015年至2022年擔任了両屆東海大學董事會董事。2021年我也很榮幸當選淡江大學金鷹獎菁英傑出校友。這是否也是歸因於林校長預先見到我的潛力,建議我去旁聽,引出學生的潛能,所促成的機緣呢?

 

【註七(博士生蔡百豐提供)】我的博士研究剛開始是跟陳發清老師做,研究天然物成分萃取,題目是竹材有效成分的分析。但是成分不多,所以四年(1990年)後轉去跟林老師做合成,由陳教授跟林老師共同指導。剛開始做  acetylation of 1,3-diethylacetyl-2-amimoazulene,後來做溴化反應 bromination of 1,3-diethylacetyl-2-amimoazulene。我們實驗室跟日本的Nozoe 教授 合作,azulene結構很特別,反應後接的位置不一樣,就會有不同的顏色,大概可以預測,但還是要做分析才可以。我的論文其中一篇,溴化反應時溴接的位置不同,化合物會有很多的顏色,蠻特別的。那是非常有成就的兩年。剛開始聽聞林校長很嚴厲,他當教務主任時會去校外的撞球場,如果看到淡江學生在玩撞球,就會被叫回去。我剛開始有些害怕他,但實際上他對我還蠻慈祥的,跟外面的傳聞不一樣。他走日本式的教育,老師和同學的關係特別親密,我從小學到研究所遇到過這麼多老師,只有他這位老師最照顧學生。不管生活或是學業上,都讓我感覺他不是那麼遙遠。

 

【註八(博士生林世智提供)】我考上淡江博士班時,蔡百豐學長剛好要畢業,介紹我去老師的實驗室做研究。記得當時整個化學系學生都很怕老師,因為聽說老師很嚴格,看起來也很嚴肅。我在淡江碩士生時當兼任助教,學校期中考或期末考試都需要協助監考,照理應該是很輕鬆的工作,但是如果看到老師來查堂,從教室後面走進來,我們就會很緊張。如果被他抓到學生作弊,我們就完蛋了。但是蔡百豐學長說老師指導學生很nice,要我不必擔心。進到老師辦公室後,老師介紹實驗室研究的題目時,講話也很客氣,那時我就放心了。



博士班的研究剛開始時,有位日本來的學者(東北大學守田忠義博士)協助老師指導,第一年我跟他互動比較多,但是做了很多實驗都沒有預期的結果。隔年守田忠義博士就回日本了,那時我很緊張,不知道接下來這個題目要怎麼往下走,因為一年來都沒成果。這時老師勉勵我要有自己的想法,看看要涉獵什麼東西,不一定要往這個題目鑽。希望我將研究視野放寬,多讀一點書或文獻,將想法貫穿起來再看要做什麼。後來我發現有一篇文獻的研究方法,跟我做的題目有些相關,就跟老師討論這篇文獻,老師說跟自己的研究領域相關最好,鼓勵我往這裡方向走。


做了以後,很快發現有了新的結果出來,雖然合成的產物結構解不出來,但我確定是在azulene領域新的東西,於是在實驗室每星期的group meeting 裡,很得意地說我找到新的東西,不過產率只有30-40%。老師反而問說剩下60-70%的產物去到哪裡了?當時我有一點尷尬,因為平常產物都是有顏色(因為azulene 有顏色),所以我都是注意有顏色的產物,沒顏色的部分都沒注意,以為只是溶劑而已。既然老師問剩下的去哪裡?那就一定有細節遺漏了,因此不能只看顏色。我回到實驗室,照老師講的用TLC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分析,以前都只是用眼睛看有沒有顏色,但是這次用UV燈照,才發現有很多無色的產物在那裡,把無色的產物拿到以後,做分析才找到從沒見過的產物。剛開始不知道如何解出結構,老師問能不能做X Ray 解單晶結構,我以為這是很難的,因為溫武哲學弟花了很多時間才得到一個單晶,我怕花很多時間也得不到結果。老師說去試啊,要從基本做起來,走到這個程度,不做不行,否則就前功盡棄了。於是我就試著開始養單晶(single crystal)。剛開始一直養不出單晶,只拿到一些powder的東西, 幸好還是可以回收,但我想應該還是有機會的。老師問我怎麼做,我說了我的做法後,老師說我的方法要改,應該是要從TLC了解產物的特性,找適當的溶劑系統來溶,再養單晶。我就用不同的溶劑系統來試,開始有針狀時,非常高興,起碼不是powder了,表示養出單晶的機會更大了。老師又說東西不能放著,等想到時才去看,要常常觀察它,才知道所選擇溶劑系統的特性。後來我找了比較會揮發的溶劑(沸點較低)系統來用。平常我都是下午來實驗室,到天亮才回去宿舍睡覺的,因為晚上比較沒人,整個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我都可以用。有一天下午來實驗室時,發現養出單晶了,那時非常高興!趕緊送去國科會貴儀中心用X Ray解結構。拿到數據後,再跟老師慢慢畫出結構來,終於解出這個產物是一個cage形狀的化學結構。但是這產物是怎麼生成的呢?我們就從化學反應的一些理論,推導出可能的化學反應機構。後來又把有顏色的產物也拿出來解結構,這次很快地就都養出單晶,最快的三個鐘頭就養出來了,解出來的結構驗證了我跟老師思考出來的反應機構是正確的。我們認為反應過程產生的這些反應中間體(intermediates),有可能經由Diels-Alder 反應而得到類似cage的產物,也有可能是二個中間體直接耦合(coupling)而形成dimer。當初的結構是對稱的,後來發現當使用不對稱的原物料時,有不對稱的產物出現,因此確定推測的理論都是正確的。


老師星期一到五都很忙,在教授辦公室時間沒那麼長,有時候很難碰到面,但是他常常晚上八到十點會來辦公室工作,週末假日也會來教授辦公室。因為他的辦公室在實驗室旁邊,當時是木板隔間,講話隔壁會聽到,所以老師如果在隔壁,我們講話要很小心,注意不要亂來。有天假日下午,老師照例來辦公室,忽然間停電了,我想反正實驗室很暗做不了事,就打包走人,走出化館竟然發現老師坐在化館前面的水泥樁上讀書,比我們都認真,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D. 觥籌交錯之間

【註九(秘書陳娟心提供)】大家都知道林校長應酬時很會喝酒,也很愛勸酒。我曾經問他,喝酒傷身,為什麼還要喝酒?他解釋因為自己看起來很嚴肅,喝酒能使餐會的氣氛變輕鬆,除了能拉近自己與同仁之間的距離,也能增進不同部門的主管及同仁的情誼,未來在公務協調時較能理解與體諒不同部門的立場,不會過於本位主義。校長安排應酬餐會都有想法,有時為了調解公務,邀請哪些人都有一定的用意,透由餐會的場合緩和雙方情緒,了解彼此對事件的立場及困難,日後就算他批定的結果不是對方期望的,但也能相互諒解,這就是校長「喝酒文化」背後的深意。

 

校長的度量很大,如果同仁在餐會場合調侃他,他也不以為意,跟著大家一起哈哈笑。他受日本教育,自認中文程度不是很好,但又喜歡引用四個字的成語,常常話說一半就會描述意思並問我四個字的成語怎麼說,我聽懂意思後告訴他,如果說對了,他就會很開心。例如他會問「七八個水桶上上下下」的成語,其實就是「七上八下」。我曾聽說有一次校長去參加一位老教務長的七十歲壽宴,並大聲祝他「萬疆無壽」,當場大家都替他捏把冷汗,幸好那位壽星後來活到九十幾歲,從此淡江很都多同仁會在慶生場合開他玩笑,說一定要講「萬疆無壽」才能為壽星添壽喔。

 

【註十(研究生黃鑑玉提供)】老師領導統御的高招是喝酒聯絡同事以及協調人際關係十分有用,對行政的執行也頗有幫助。民國80年後,我在新竹教育大學先後當數理系系主任及訓導長。當時很多人不服氣,說我是童子軍、沒經驗。於是我在每個月系務會議及學術研討會後必安排餐敍,席間暢飲之後,儘量讓大家說話,表達意見。有了溝通管道,行政障礙自然降低很多,一年後,系務推展非常順暢,大砲們在系務及校務會議上放砲也少了。校長問我是怎麼做到的,我說是跟老師學得喝酒這招。而且酒要備頂级好酒,大家更能開懷暢飲! 老師的妙招真的很管用。

 

 

小城版主後記:

 

自從今(2023)年四月發表了浮雲往事(六),不知不覺都過了幾乎半年,才貼出第七篇,當女兒的我實在好慚愧啊!要找藉口當然也可以:貼出第六篇以後,其實我已經開始訪問爸爸的口述部分,但是不久就一頭投入以柔大學畢業請家人參加的準備工作,六月畢業典禮以後,我才有時間開始約爸爸當時的學生和同事們,訪問他當副校長和校長這段時間的故事。照理應該訪問完就開始潤稿,但是七月初工作上有變動,接了新職,老闆和屬下都換人,部門裡百廢待舉,我忙得焦頭爛額,訪問稿就一直擱著,對受訪者也很失禮。每次跟爸爸視訊的時候總是不斷地道歉,明明承諾要把稿子整理出來,卻又一直拖。體貼的爸爸總是溫和地安慰我,說沒關係慢慢來:「反正我還很健康,不急著讀」,讓我哭笑不得。剛好爸爸的生日快到了,我暗自發誓一定要把這篇貼出去,當他的生日禮物,這幾個週末卯起全力修改稿子,並與受訪者反覆切磋字句。明天就要出差,趁上飛機前先發出去,作為送爸爸的生日禮物。

 

十分感謝李琳阿姨、陳娟心姊姊、林稟彬、蔡百豐、林世智哥哥們(還有之前的黃鑑玉哥哥)花時間與我聊爸爸的往事,您們不但在訪問前先想好大綱,事後又不厭其煩地一再幫我改稿,甚至又親自寫了訪談時忘記講的事,讓我十分感激。也謝謝林稟彬哥哥和陳娟心姊姊不但提供珍貴的照片,還費心標示照片裡的人名,讓我們可以一起重溫爸爸壯年時的溫馨時光。從您們的描述當中,我們見到了爸爸建立新系統的魄力、做事認真的個性、就事論事的理智、對部屬關心的感性,他指導學生用引導的方式,不但教育出下一代的精英,他們進入社會後也都各自展露頭角,發出更多的影響力,讓爸爸感到十分欣慰。他跟我討論當初的研究成果,說起來津津有味,也指出論文裡的圖片,說明能夠解出那些構造有多麼難得,並一定要我將那些構造的圖片貼出來,爸爸對有機化學合成的熱愛,至今仍然不減啊。最後也要謝謝倪台瑛教授將這篇裡的一些字句改得更通順,讓我學習良多。

 

訪問及謄稿的過程,讓我深深感到大家對父親的愛戴。與其說這篇是送給爸爸的生日禮物,不如說爸爸的為人處世與態度、以及他對人的關心與愛護,都是他給予我的一輩子的禮物。謝謝爸爸!祝你生日快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我愛你!

 

 

 

avatar-img
8會員
28內容數
生命中的故事,瞬間停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城故事 的其他內容
1969年的十二月底,我從美國回到了淡江文理學院,睽違六年後,又回到了熟悉的環境,準備把美國所學一一貢獻給這個學校。   當時台灣有六個私立大學:淡江、文化、東吳、中原、東海、輔仁、逢甲。1950年淡江建校的時候,名為淡江英語專科學校,經過八年的奮鬥,改制為淡江文理學院。當時
到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入學後,得先考分析化學、物理化學、以及有機化學,測驗我們這些被錄取進來的研究生程度為何,作為日後修課的參考。我考得很好,被允許直接去修高等有機化學。
民國48年到淡江任教,被聘為講師,當時我是唯一的專任教授,我教大二分析化學,另一門同等重要的是有機化學,早已請輔仁大學的蔣思聰教授來授課。我用英文的教科書教學,認真地備課、做講義,準備周全後才去教學生。
民國41年大學畢業後,我做了一年的預官,在鳳山的陸軍軍官學校受訓。 ​ (前排從左到右:劉嘉俊、蔡天護、林雲山,後排從左到右:廖宗凱、溫文洋、張錦得;這幾位都是我的大學同窗)   (當預官時,放假到高雄去玩,我在左二)   民國42年我通過了國營事業的考試,到中國
念屏中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日本中學進行軍事化教育,學生穿靴子上學,鞋帶綁到小腿上,我們也將竹子切了當成刺槍,隨身帶去學校。當時天還未亮就要出門,我媽媽會先起床做早餐給我吃,也做中午的便當讓我帶去學校,那時煮飯要先用柴木生火,十分耗時,她卻每天比我更早起來做飯,現在還是時常感念她的偉大。
我在民國18年生於東港金勝發行,排行老二,有一位姊姊、一位妹妹,和五位弟弟。。。
1969年的十二月底,我從美國回到了淡江文理學院,睽違六年後,又回到了熟悉的環境,準備把美國所學一一貢獻給這個學校。   當時台灣有六個私立大學:淡江、文化、東吳、中原、東海、輔仁、逢甲。1950年淡江建校的時候,名為淡江英語專科學校,經過八年的奮鬥,改制為淡江文理學院。當時
到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入學後,得先考分析化學、物理化學、以及有機化學,測驗我們這些被錄取進來的研究生程度為何,作為日後修課的參考。我考得很好,被允許直接去修高等有機化學。
民國48年到淡江任教,被聘為講師,當時我是唯一的專任教授,我教大二分析化學,另一門同等重要的是有機化學,早已請輔仁大學的蔣思聰教授來授課。我用英文的教科書教學,認真地備課、做講義,準備周全後才去教學生。
民國41年大學畢業後,我做了一年的預官,在鳳山的陸軍軍官學校受訓。 ​ (前排從左到右:劉嘉俊、蔡天護、林雲山,後排從左到右:廖宗凱、溫文洋、張錦得;這幾位都是我的大學同窗)   (當預官時,放假到高雄去玩,我在左二)   民國42年我通過了國營事業的考試,到中國
念屏中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日本中學進行軍事化教育,學生穿靴子上學,鞋帶綁到小腿上,我們也將竹子切了當成刺槍,隨身帶去學校。當時天還未亮就要出門,我媽媽會先起床做早餐給我吃,也做中午的便當讓我帶去學校,那時煮飯要先用柴木生火,十分耗時,她卻每天比我更早起來做飯,現在還是時常感念她的偉大。
我在民國18年生於東港金勝發行,排行老二,有一位姊姊、一位妹妹,和五位弟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我說我大學唸數學,研究所畢業後在某大學教了三年書,接著轉職為軟體設計工程師,約二十年後才進入社大工作時,許多社大人都感到訝異。從軟體設計工程師轉化為社大行政工作者,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主要原因是對教育改革的關注。 1994年4月10日,我參加了「410教改運動」,並開始關注後續發展。
Thumbnail
當我說我大學唸數學,研究所畢業後在某大學教了三年書,接著轉職為軟體設計工程師,約二十年後才進入社大工作時,許多社大人都感到訝異。從軟體設計工程師轉化為社大行政工作者,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主要原因是對教育改革的關注。 1994年4月10日,我參加了「410教改運動」,並開始關注後續發展。
Thumbnail
課表上的空堂時光,辦公室同仁們有些有課,有些有課,來來去去,結果那節課只有我一人在辦公室。 不久,一通外線電話來電。 菜b導:「喂~」 某大學XX系主任:「你好,請問OOO老師在嗎?」 菜b導:「OOO老師應該是去上課了,目前不在辦公室。」 某大學XX系主任:「哦,我是某大
Thumbnail
本來想等確定新學年服務單位後再來回顧,但因為一些因素,拖到七月底還只能先底定。最後決定趁現在還能悠哉享受過渡期(?)趕緊把這一學年課務相關的心得好好整理面對。 這學年我的教職是從10月底退伍後才開始算起,到考季差不多半年,就算全職當考生,存款也能負擔這段時間,所以原本沒打算找兼課,直到快開學前接到
Thumbnail
矗立於木柵指南山下、景美溪畔的國立政治大學,自1949年隨著政府遷臺後,1954年率先在臺灣復校。70年來,校園環境、學習場域的變化以及師生互動的種種形塑了許多記憶,政大春風化雨、為國育才,為社會培養無數優秀的學子。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員 黃宇暘 「政治是管理眾
當我說我大學唸數學,研究所畢業後在某大學教了三年書,接著轉職為軟體設計工程師,約二十年後才進入社大工作時,許多社大人都感到訝異! 從軟體設計工程師轉化為社大行政工作者,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最主要原因乃是為了「教改」;事實上,因為關心教育改革,我主動參加了1994年4月10日的街頭運動,也就是俗稱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習心得和感想。文章充滿感恩和寫實的情感,分享了作者在學術和人生上的成長與收獲。文章內容包括了對老師同學和家人的感謝,也提到了論文的完成和令人感動的祝福。非常動人的一篇文章。
Thumbnail
提出辭呈那刻,意識到自大學開始,無論兼職、全職工作了超過10年;與文字打交道的日子裡,多少遇過、聽過了上萬種故事,平凡到你周遭也會發生,獨特到你罕有耳聞。歡迎你2024陪伴我,開始掏心掏肺掏記憶,分享跨域、跨年齡的生活故事。
Thumbnail
1989揭竿而起的是中國政法大學*,而從未名湖路經賽萬提斯雕像,邁向天安門廣場的是北京大學;然後點燃了京華近百所高校。 今天 Computex第2天,略述大學精神。沿著淡水河而上,先是建校已逾70載的淡江大學,從"樸實剛毅"的校訓到注入AI&ESG引領向前;步行2小時之外,是一個高談「辦公」只是校
Thumbnail
當我說我大學唸數學,研究所畢業後在某大學教了三年書,接著轉職為軟體設計工程師,約二十年後才進入社大工作時,許多社大人都感到訝異。從軟體設計工程師轉化為社大行政工作者,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主要原因是對教育改革的關注。 1994年4月10日,我參加了「410教改運動」,並開始關注後續發展。
Thumbnail
當我說我大學唸數學,研究所畢業後在某大學教了三年書,接著轉職為軟體設計工程師,約二十年後才進入社大工作時,許多社大人都感到訝異。從軟體設計工程師轉化為社大行政工作者,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主要原因是對教育改革的關注。 1994年4月10日,我參加了「410教改運動」,並開始關注後續發展。
Thumbnail
課表上的空堂時光,辦公室同仁們有些有課,有些有課,來來去去,結果那節課只有我一人在辦公室。 不久,一通外線電話來電。 菜b導:「喂~」 某大學XX系主任:「你好,請問OOO老師在嗎?」 菜b導:「OOO老師應該是去上課了,目前不在辦公室。」 某大學XX系主任:「哦,我是某大
Thumbnail
本來想等確定新學年服務單位後再來回顧,但因為一些因素,拖到七月底還只能先底定。最後決定趁現在還能悠哉享受過渡期(?)趕緊把這一學年課務相關的心得好好整理面對。 這學年我的教職是從10月底退伍後才開始算起,到考季差不多半年,就算全職當考生,存款也能負擔這段時間,所以原本沒打算找兼課,直到快開學前接到
Thumbnail
矗立於木柵指南山下、景美溪畔的國立政治大學,自1949年隨著政府遷臺後,1954年率先在臺灣復校。70年來,校園環境、學習場域的變化以及師生互動的種種形塑了許多記憶,政大春風化雨、為國育才,為社會培養無數優秀的學子。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員 黃宇暘 「政治是管理眾
當我說我大學唸數學,研究所畢業後在某大學教了三年書,接著轉職為軟體設計工程師,約二十年後才進入社大工作時,許多社大人都感到訝異! 從軟體設計工程師轉化為社大行政工作者,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最主要原因乃是為了「教改」;事實上,因為關心教育改革,我主動參加了1994年4月10日的街頭運動,也就是俗稱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習心得和感想。文章充滿感恩和寫實的情感,分享了作者在學術和人生上的成長與收獲。文章內容包括了對老師同學和家人的感謝,也提到了論文的完成和令人感動的祝福。非常動人的一篇文章。
Thumbnail
提出辭呈那刻,意識到自大學開始,無論兼職、全職工作了超過10年;與文字打交道的日子裡,多少遇過、聽過了上萬種故事,平凡到你周遭也會發生,獨特到你罕有耳聞。歡迎你2024陪伴我,開始掏心掏肺掏記憶,分享跨域、跨年齡的生活故事。
Thumbnail
1989揭竿而起的是中國政法大學*,而從未名湖路經賽萬提斯雕像,邁向天安門廣場的是北京大學;然後點燃了京華近百所高校。 今天 Computex第2天,略述大學精神。沿著淡水河而上,先是建校已逾70載的淡江大學,從"樸實剛毅"的校訓到注入AI&ESG引領向前;步行2小時之外,是一個高談「辦公」只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