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085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raw-image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 2.3.1 也

三﹕再探之二

Ya1 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這幾個句子意義不明。一說解曰﹕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是鄉野人士,先做官而後再學習禮樂的是君子,…。另一說則解曰﹕先進的一輩人對於禮樂,重樸素,像個鄉下人;後進的一輩對於禮樂,重文采,像賢士大夫,…。

我認為,先進﹑後進均指孔子的學生,所以 Ya1 大概可解作﹕先入門的學生對禮樂的態度如野人 (即樸實無華),後入門的學生對禮樂的態度則如君子 (即謹小慎微),…。總之,中國文人的文字不重說理,喜好模糊,慣於譬喻,致使詮釋古人文字成為後人幾千年的案頭工作。但即使不可解,我們還是可以輕易見到 Ya1 的函子/論元結構。這個結構可一步一步拆解如下﹕

一般的推導可如下進行,基本上就是從最低階到最高階函子,逐一尋找用於滿足該函子的同階論元﹕

這個處理還沒能夠突顯上古漢語的線性結構,因為我們先要滿足第一個二階函子,然後滿足第二個二階函子,再回到第一個函子的輸出值,並尋求第二個二階函子的輸出值以作為其 (即第一個函子的輸出值) 所需的論元。這個處理有點像艾杜凱維茨的範疇語法推導安排,總是要回到前面,再尋找其論元。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