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9|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大唐世界-傳八之弘基政會】

raw-image

一次打兩個姓劉的試試。

兩個都是凌煙閣功臣,劉弘基排十一,劉政會第二十一。

「劉弘基,雍州池陽人也。父升,隋河州刺史。」
「劉政會,滑州胙城人也。祖環雋,北齊中書侍郎。」

池陽在咸陽旁,胙城則是當年曹操崛起的東郡。相當風馬牛不相及的二劉。

弘基跟唐儉一樣,家族落拓子一枚。政會則是太原鷹揚府司馬。

鷹揚府是隋朝府兵中極為重要的一塊,越語焉不詳往往越重要。

「十二衛,各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總府事,并統諸鷹揚府。改驃騎為鷹揚郎將,正五品;車騎為鷹揚副郎將,從五品。」
「鷹揚府每府置鷹揚郎將一人,正五品,副鷹揚郎將一人,從五品,各有司馬及兵、倉兩司。其府領親、勳、武三侍。」
「鷹揚每府置越騎校尉二人,掌騎士,步兵校尉二人,領步兵,並正六品。外軍鷹揚官並同。」

基本主要資訊就這些。

首先,十二衛是隋煬帝的「中央軍力」,同樣你可以看到,鷹揚府的主管叫做「郎將」。原則上用郎稱,就是直屬天子的意思。

剛好上回說過長孫順德時講到有品衛士,不過那時候沒列武衛就是了。

隋煬帝時候,只有鷹揚府跟翊衛府才會配這種有品衛的,我每次寫都很想笑就是了。

同樣也可以注意到最後一句:「外軍鷹揚」,就說明了鷹揚府不是單純的中央配置,而是地方也有。

隋煬帝紀有這樣一段:「於時遼東戰士及餽運者填咽於道,晝夜不絕,苦役者始為群盜。甲子,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隨獲斬決之。」

東漢,不,說三國可能更好,在地方軍閥割據的早期,大家都會設地方都尉來管制軍兵。可以看成太守或州牧等級的軍官。

鷹揚則是中央直屬的地方兵力,這可得怎樣的經濟實力才養得起……

那郡縣也自有兵馬嗎?沒有,最後只是寫「與郡縣相知」,也就是地方軍團跟中央直屬地方軍團來配合地方行政單位通緝,抓到就地正法。

不可不知的是,當朝廷能夠連通天下五倉,準時發糧給鷹揚府,那鷹揚府就強大,像憲兵一樣。反過來說,等到楊廣逃命,政令不行時,鷹揚府要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隋末群雄中,就有不少人是「鷹揚起義」啦。

比方跟楊玄感一起叛變的萬碩,稱霸河西的李軌,或是讓李唐很頭疼的劉武周,始終獨立的梁師都,都是原本的鷹揚府將。

李淵太原起義,也不是只有劉政會響應:一府兩司馬,另一個許世緒也跟上了,同時更有校尉張平高。

劉政會這邊就是告訴我們,除了跟氏族聯繫的掮客,帶起鷹揚府的這些軍官,也是隋末重要的關鍵人物。

先回到劉弘基開始,他真的跟前兩人的情況相似到爆炸。

落拓子,因為父親的關係服役去當勛侍,但由於家道中落到他沒辦法自理,這個讀日本戰國也會有,武士要準備自己的食物啊裝備啊那些。

喔,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日本寫「侍」了啦,SAMURAI就是隋唐的三侍衍生出來,是有品的,比兵高級但又不到軍官的侍衛啊。

劉弘基當時也是應了征高麗的募集,但沒錢沒皮條,不能準時報到又會被斬,小劉只好跟同伴一起去偷牛來殺。沒想到就給汾陰縣逮捕了,抓起來關在牢中。

很倒楣嗎?很幸運啊小劉!

誤了軍期是死罪,偷牛不是。劉弘基關著關著,隔年高麗之戰就打贏了,死罪以下的特赦令就出來了。

「歲餘,竟以贖論。」

贖不是罰錢啊,罰金就是罰金,贖的意思是用別的方式來代替刑期。繳東西是贖,挨鞭子割雞雞也是贖,這邊有趣的其實是「竟以」。

就是說,隋唐原則是「有官者贖論」。劉弘基是勛侍,是有品官。但他沒有報到啊,理論上該被通緝該被除名,結果現在還引用了這個條例被放出來。

大概就是隋末行政體系已崩的一個例證?也或許,背後還有點甚麼。

「事解亡命,盜馬以供衣食,因至太原。」

對吧?沒錢就去當強盜,可以理解。問題你在河東汾陰坐牢,出獄幹偷盜幹到太原去是怎樣?千里之遙耶。更不要說我們上回已經知道了:收留劉弘基的人,就是劉文靜。

劉文靜是一個有能力偽造「皇帝敕命」的人。那可不是模仿筆跡就行,你要有印璽啊。

而且即使有這些線索,唐書中仍是一點都沒有說劉文靜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甚至知道,劉文靜一樣讓劉弘基親近了李世民,從而跟長孫順德一樣,在起義中成為了李淵的心腹。

這兩個劉文靜的門客召募義兵,協助李淵擒下副留守。另一邊,太原鷹揚府司馬劉政會,則是大辣辣的領兵抓捕副留守。

李淵得太原之功,莫非劉氏為首。也就在不到幾年後,太原亦為劉氏所奪。

馬邑劉武周。

劉武周入侵時,劉政會仍留守太原,故遭賊擒。在那之前他「內輯軍士,外和戎狄,遠近莫不悅服」。

我想事情大概是這樣了:劉政會跟長孫順德一樣,是這附近劉氏的掮客。翻了一下,《舊唐書》最末果然有他的子孫劉崇望,寫明了「其先代郡人,隨元魏孝文帝徙洛陽,遂為河南人」。

而劉弘基出身咸陽周邊,有可能是漢室宗親。

祖上掌石州呂梁的劉文靜,八成是獨孤系統的關係人。就李淵起義的聲勢,我們也不難看出,獨孤系統對於楊廣的不滿意。這也會比較好解釋劉文靜的事前操作,跟像蒼蠅看見蜜糖一樣馬上貼近李世民。

這邊還需要注意一點是,劉文靜不太可能算得到,李淵會出掌太原。

事實上,梁師都跟劉武周的起義幾近同時,互為表裡,或許就說明了在太原馬邑一帶積蓄的力量,早有異心。有一個唐書未有,僅隋書記錄的要事:李淵在他們三個月之後才起義,而第一戰其實是擊退來犯的突厥。

梁師都跟劉武周一開始就是借突厥之力而起,而李淵的退敵,也許就等於對突厥表明了,他才是最有機會進駐中原的「附近勢力」。

獨孤跟長孫的聯合,相當於過去拓跋氏崛起的兩大先鋒再現。而李淵也確實做到了。只是他沒把成果獻給主子。

在傳八眾人裡,劉弘基是一個戰績最彪炳的將軍。

與宋老生的霍邑之戰,劉弘基跟著李世民,卻奮勇追擊拿下了宋老生的人頭。這也讓他在接下來的河東分兵中,與李世民並行「為渭北道大使,得便宜從事」

嚴格要說,其實這是劉弘基為主,李世民為輔的意思。

同時,劉弘基帶著殷開山,成為攻入長安的首軍。

喔,是長安不是大興喔,意思是周邊,沒打進宮城。劉弘基進駐並且擊退來驅逐他們的隋軍,站穩了地盤。

那劉政會在幹嗎?其實太原一起兵,李淵就奪了劉政會的兵權,讓他跟著自己。

要明白的是,劉政會的資本比較厚實,接近股東投資。劉弘基則是不得不靠自己打出個未來。跟山東群雄相比,劉弘基才是真正從一開始就跟著李世民東征西討的那個人。

當李世民敗給薛舉時,劉弘基一軍更是奮戰到最後,直到箭矢射盡,為賊所擒,卻是不降。

宋金剛打過來,劉弘基同樣守到被抓,但這次想辦法逃脫,又跟李世民一起再戰宋金剛。

如此名將,啊後來呢?後來就被調職了,調到李元吉手下,於對戰劉黑闥時建功。

當突厥開始入侵時,劉弘基則是轉調西側豳州,築長城以備來犯。

東拒子午嶺,西接臨涇」,妥妥就是豳州界長安北面沒錯。

甚至我們可以說,李淵敢築仁智宮,那劉弘基一定守得很妥啊。

偏偏我們就是知道,武德九年,突厥穿過來了。在這樣的壓力下,李淵不得不將讓位給新任太子李世民。

隔月,劉弘基「以佐命功,真食九百戶」。與李世勣平齊。

這時候,無三小路用,頂多出使過突厥被捕的長孫順德,還在劉弘基之前。一直要到凌煙閣排名,劉弘基才勝過了長孫順德。

曾經經歷過麒麟閣跟雲台的時候,我觀察到的重點是,這種畫像功臣其實不以「對國家之功」排。多是以「對朕之功」在排。

簡單說,誰在我當皇帝這件事越有功勞,誰的排名就會越靠前。

武德九年的封戶,主要有「建國元勳」為底,所以像裴寂無人可比,長孫順德能上第三等。反觀劉弘基,元勳的等級其實本就不差,但沒有出現在六四玄武門前後,這時候加不了多少很正常。

問題就在後續,李世民私心給他加了很多分數。甚至劉弘基是有上「世襲刺史」名單的喔。

欸,不是我忘了劉政會,是他們的戲份真的相差很多。

老實說,傳八眾人本身就是「太原元謀立功」的第二部。裴寂劉文靜跟一些無傳者是第一部。李淵的娘家竇氏則跟溫大雅陳叔達共傳。

這些太原元勳,本身牽涉到多少背後勢力是一樁,相對李世民在他們身上動的手腳,又是第二樁。

什麼手腳?就是「恩威並施」。

長孫順德跟劉弘基,很快涉入了謀反案被免職。

相對的,武德九年一戶未加的唐儉,續得重用。同年未得一戶的劉政會,李世民也在後續加了三百給他,一生平安當到民部尚書。

甚至在劉政會死後,李世民還讓他配饗高祖廟庭。那是完全坐實了劉政會當年的功勞。

當我大致比較這些人的封賞之後,突然發現,就像演義中李淵教給李世民的一樣,李淵本人相當有做到「賞罰分明」。

可李世民沒有。李世民初期的罰,很多都是輕輕放下。

武德九年而終,貞觀走了二十三年。我想是有關連的。

在政權未穩的時候,李淵似乎有點罰得太重了。他絕對是一個合格的將軍。不過,他兒子或許才是明白,合作真諦的王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