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指數投資04.1-屬於你的指數投資-寫在前面

最開始安排的時候,其實就想說不要把篇幅拉得太長,原定這個章節是要直接丟出一些範例讓大家抄答案,但後來想想這麼做反而違背我的初心,所以還是重新把這個章節定義為屬於你的指數投資。

我想要分享,告訴朋友除了一些檯面上的投資方式,還有一種低調且有效的投資方法,然後「讓大家自己思考、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

最近市場回檔,不知道為什麼我在網路上突然看到一些指數投資的流量,就連附近過往從不知道指數投資但知道0050的長輩也在問什麼是指數。

難不成真的要應驗:「一個低調的投資策略短期間受到很多人追捧的時候,通常就是策略失效的時候」?

不過最近逛書店發現投資的書或關於AI、債券的書沒有半年前那麼火熱了,現在應該是房地產最火熱(笑),但好像也快熄火了,也許是時候大家冷靜冷靜,重新思索自己的投資行為的好時機喔。




正文開始

指數投資不就all-in全市場就搞定了,為什麼還有什麼屬於誰的?

在我看來,投資只是個人財務規劃最後的一環而已,「我們對於冗餘資源的儲備,期待他在未來能夠有產生足夠多的回報」

因此對於冗餘資金或冗餘資產的計畫跟配置,基本上是你要能夠滿足生活或其他必要開支所需之後,才有閒餘進行。

當然,我也很贊同,強迫自己先扣除儲蓄部位後進行定時投入,但仔細想想,那不就代表你即便扣除了,也是不影響生活,那不就代表被扣出來的本身就是可以視為冗餘的部位(也許犧牲少許生活品質或購買慾望)。

總之,別忘了,有完善的個人財務管理,才能夠完整地了解自己能夠做出什麼樣的投資規劃及風險承受。

因此我要用這個寫在前面的小章節,重新帶一遍,打造屬於你的指數投資,需要什麼樣的流程。




千萬資金始於記帳

光這張圖片就看起來壓力很大對吧


很多人反應記帳真的超麻煩,不過這是一個開源節流的過程,除了在事業上的努力打拼創造收入,也別忘了仔細捕捉資金的漏洞,透過記帳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鉅細靡遺當掃描儀,而是為了更大方向的做出規劃。

現在有很多記帳軟體都可以記錄我們花了什麼錢,透過什麼方式消費,但我不是要在這些細節裡挑骨頭,我要做的是整體統計結果。

透過一段時間的紀錄,我們可以知道自己一個月平均的消費額度是怎麼分配跟調整

例如:伙食費可能每個月高達2萬、居住成本(房租/房貸)3萬、保險1萬、娛樂開支1萬、孝親費/安太座費用!?,最後才有其他冗餘額度可以投資,這個過程我們就能夠去思考是否在某方面的支出過高。

這也能讓我們反思自己的生活模式是否有改善的空間,三餐都請熊貓送也許可以自己出去走走買買,保險保障也許可以權衡,娛樂開支或租屋成本也許都是可以思考的,孝親費跟安太座我....大家自己討論好就好XD

個人經驗

我自己在開始投資以前,也沒有記帳的習慣,不過窮學生時期,我會記得自己戶頭和錢包的金額大概有多少,畢竟在外沒有家裡幫忙,還得好好照顧自己。

開始工作以後,反而都不記錄了XD 畢竟我的消費水準並沒有因此提高,所以固定的開支下,收入突然變多,還沒財務自由就真的享受到了麥當勞的大薯自由XD

反倒是發現朋友開始實行指數投資以後(大概十年前,真的是猛人),才開始嘗試了解相關議題,也讀了很多書,什麼市面上的有名的書大概都看過,因為實在是太有趣了,所以開始學著怎麼實踐,才開始練習記帳,總之我第一次買股票,就是買VT(不是台股喔)。

大概就是投資小白遊戲一開局就在國際伺服器,而且當時台灣除了0050並沒有那麼多適合的工具,很遺憾現在也不多。

在我思考的過程中,經過許多的學習,最難做到真的就是記帳,不過還是有偷吃步的方法啦,就是觀察你的薪轉戶的餘額起伏,然後你就會知道自己月底跟月初的差額是多少,換句話說就是去計算你每個月上升的現金存量。

但有個問題,如果你是負的,那你還是乖乖記帳...

還有什麼故事嗎

總之我開始知道自己的可控額度,然後盡可能投入到當時的投資組合(80/20股債配置基本教義派),沒了...

好啦,後來總額度變多以後,開始想要透過資產配置在平衡來創造一咪咪超額報酬,所以把VT拆解開來,但又遇上了美股狂潮,當時的拆解比例反而造成美國指數的漲幅沒有完全吃到(看吧,這就是自己決定市場份額的可能下場XD)

但觀念成熟的你,肯定知道這是一時的,均值回歸終將到來,也許下個十年二十年,不同國家繁榮板塊的輪動,會讓過去表現差的地區重返榮耀(也可能繼續農藥下去XD)

但基於更多的實作後,自己也接觸到主動投資,對於風險的理解更深以後,也看過很多人的配置,更理解到自己的工作收入穩定程度也會影響到每個人的風險忍受度。(當你年收300,跟年收60的承受度肯定不一樣吧)

也因此開始對於生命週期投資法感到認同,但這是後面才會提及的。

總之有了記帳以後,我開始對財務有大方向的回顧與計劃能力,能有效提升自我掌控感,知道資金在自己手上怎麼進怎麼出是一件很踏實的事情




了解你的指數


搞定個人財務計畫以後,你需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要投資什麼指數

全世界、他國全市場、本國全市場、綜合債券、綜合公債、美國公債

一般大概就是這些類型的東西再做挑選組合,細節前面都提過,至於怎麼組合後面也許會再用文章說明差別,但整體來說指數投資03的內容就足夠豐富了。

涵蓋的程度

我們對股票資產持有的涵蓋程度大概就像

全世界指數-地區全市場指數-單一國家全市場指數-單一國家前幾大股票指數-個股

越左邊就越分散,越右邊就越單一,而越往右邊它的風險或波動率就會越高

而用在指數投資降低資產波動的債券的類別就像

綜合債券、綜合公債、美國公債

一樣越左邊越分散,越右邊越集中,越左邊報酬越高,越右邊報酬越低,但越左邊風險越高,越右邊風險越低,這剛好跟股票反過來

使用的工具

你也許有能力使用基金來完成,但台灣地區指數投資人應該都是使用ETF居多,所以每一檔ETF他的費用率就是長期持有者很關注的目標,畢竟成本比人低,長期來說利潤會稍微高一些。

如果要單純好執行,那上面的都不要管,你就反璞歸真持有全世界指數就好。

指數投資

是什麼

別忘記指數投資的本意,基本教義派的思維就是,最分散、最低成本,複製市場報酬。

市場漲你就漲,市場跌你就跌,長期來說你會贏過大部份投資人,但不會打敗大盤,因為你基本上就是大盤。

能超額?

超額來自於漲得比別人多、跌得比別人少,這部分會用不同資產的負相關性來達成,也就是股債配置,或是拆解世界指數,試圖等待不同板塊的輪漲。

歹路可行嗎?

超越基本教義之路,生命週期投資法、高股息質押法、正二喔應法、因子投資法,這些說穿了要不就是提高你的曝險,讓你承受的風險超過原始指數的上限,要不就是想辦法找到市場板塊輪漲的時間差。

但要不要這樣做,都是效率跟風險承受力的問題,後續也許會談論到。




完善個人生涯規劃


我們從個人財務計畫開始,講到投資的方法,最後還是要回到個人生涯規劃,真的是很拗口。

但這是必然的,我們就是為了將來的花費缺口,用現有的資源,跟時間做交換,期待將來資產能透過名為複利的時間魔法,帶給我們豐盛的成果

但別忘了,你為什麼要投資,你想達成什麼樣的生活目標?

是退休後的資金來源,還是一筆多年後環遊世界的基金,又或者是為了事業第二春的儲備?當然也可能是為了下一代的儲備(好羨慕,真是好爸媽)

提領的方法

當你達成目標以後,提領就很重要了,你是計畫怎麼把投資的果實摘下來呢

是分批提領、還是整筆取出,端看你的使用需求

如果是退休需要,我們會每年初進行年度提領,假設我的總資產是1000萬,那麼我就每年初透過4%法則提領總資產的4%=40萬作為今年度的開銷,年末有剩下,明年就可以少領一些。

如果是整筆取出,例如好不容易累積到出國旅遊的基金,那當然可以直接收割。

如果是給下一代的儲備,那或許就是不停投入就好,但或許讓下一代參與並理解自己是擁有資產的,從小認識投資,學會資源的運用也很棒。(一檔0050代代相傳XD)




結論

這是一個投資很方便且公開的時代,每個人都能在網路上獲得足夠完整的資訊來學習。

但這也是一個紛亂也誘惑眾多的時代,多少不論對錯好壞的內容層出不窮。

但願我們都能有足夠的智慧,能夠平心靜氣找到屬於自己的投資之路。

指數投資或許乍看之下很平庸,但是一點也不簡單。

我換個比較酷的說法,這是以一生為周期的波段投資,前期像大戶一樣分批佈局,為了不驚擾市場,收割更要如大戶一般分批賣出,身為大戶,你不需要超越市場,因為你就是市場。

是不是突然覺得指數投資高大上

後記

這篇提綱挈領並帶入一點個人的小小經驗,某種程度也是我的學習歷程,這樣等於這個04.1就是整個指數投資會遇到的操作上的問題都有了,也就是說之後我會針對這個順序詳細說明。

畢竟前面基礎觀念有了,就可以開始說明一些比較枝微末節的細節,真的是細節,大體就是一些數字上的比大小而已,諸如各種配置或增加曝險的結果計算,如果沒有要看熱鬧,大概後面也沒有什麼新招了XD

還是要說一下,行銷界有一句俗話:「沒有最好的產品,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產品」,確實如此,但我相信一定有很爛的產品也是打著這種大旗在市場上生存,希望大家可以養成自我驗證的能力,不論是投資還是購物,都要多加思考比較喔。

感謝你的閱讀,祝順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RAY的學習筆記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