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巨人的筆記讀後感想

    為何閱讀

    我從瓦基的下一本讀什麼youtube,聽到瓦基介紹這本書,瓦基原本在台積電擔任主管,後來辭職離,在網路上積極分享閱讀心得與個人見解,從中可感受到其閱讀量之高以及知道如何從中萃取精華,可謂一代說書人,且近期也推出他個人卡片記事的課程,教人如何做筆記,內化產出自己的看法,看起來不錯,但我最近身上還有幾個數位課程擱置中,決定先把之前課程上完再說。

    閱讀時長:

    大約3-4小時

    作者:

    是一位韓國60餘歲男子,他從前不愛讀書,最後憑藉著以其參透筆記的方式,使得自己思考與記憶更加活絡,成為韓國的紀錄學博士。

    簡短一段話講完書中重點 :

    筆記並非一字不漏記下所有的談話、演講或課程,而是從中擷取關鍵字,獲取關鍵字之後,以自己的邏輯梳理,內化寫出自己的感想,並且複習或進行修改,才會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

    思考>內化>建立自己邏輯>輸出>完整壓縮記憶>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意識流方式閱讀心得:

    • 人的專心程度有限,除現有的番茄鐘理論之外,建議可以採取工作40分鐘/休息20分鐘為單位,而在休息20分鐘可以從事勞動,藉以整理大腦的思維。
    • 如果感受到工作空虛,建議從中找尋自我優勢,並且以筆記寫下自我期望,定期檢視,會發現想法持續都在改變。
    • 讀一段章節之後閉上眼睛寫出一半A4的摘要,列出關鍵字,如此一來會有印象,而不是在抄寫別人名言,否則很快就會忘記,而且未經思考和內化的資訊,就是資訊垃圾。
    • 建立自我紀錄的機制,紀錄會使人成長,從一點點的小改變逐步累積,必須要先養成習慣,刻意的精準練習,持之以恆,才會改變人生與成長。
    • 筆記和紀錄的不同,資訊必須消化才會成為知識,成為知識之後必須偶爾回過頭閱讀,才會變成長期記憶。
    • 記憶的三階段就是閱讀(區段閉目思考)>回顧筆記(不中斷的思考找出關鍵字與核心)>自我消化(用自我的話語輸出並且多次活用)。
    • 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可以記錄,無論是生活、職場、對話,從中擷取當時的感受。
    • 紀錄與他人的對話,可以藉由深度的傾聽,滿足他人分享的慾望,也可以在短時內獲取他人的知識,可說是比閱讀CP值得更高的學習方式,如同歐洲早期的文化沙龍就是以對話交流提升知識的獲取量,如同現今的酒會或派對,當然,本身有一些知識,交流期間注意的禮節與真誠也非常重要。
    • 養成記錄習慣不容易,建議要先從中找到動機與喜悅。
    • 寫文章並非盲目全抄,而是獲取關鍵字後,用自己的話語進行摘要。
    • 所謂的摘要就是壓縮記憶,建議讀者可以先從2-3個字關鍵字開始練習,而閱讀書本也可以從閱讀1章節或是3-6頁之後,閉上眼睛,用瞬間思考的方式,把文章內容並寫下筆記。
    • 真正的閱讀是擷取書中的想法,整合本身既有的資訊與邏輯,進行輸出。
    • 解決問題的三步驟,首先把問題的背景寫下來,步驟二,列出可能的原因,步驟三解決。用紙筆書裡邏輯,會讓內心更為放鬆,擺脫一些焦慮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