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物質橫流的社會,人們不再只是為生存而活,而是為了無盡的慾望。 21世紀,功利主義思想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對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產生了深遠影響。 近年來,中國人的慾望不斷膨脹。 從嬰兒降臨到世界,到離世,從學前教育到退休金,無處不瀰漫攀比與功利心態。 沒錢的人希望有錢,有錢的人希望更富有,慾望永無止境。 根據統計,在中國人的願望排行榜中,「擁有更多的錢」佔了72.86%的比例,高居榜首。 70%的人將「擁有更多的錢」視為人生最大的目標,即便許多人表面上低調,但這種膨脹的「功利心」卻無法掩蓋。 不少專家和心理學家指出:中國人根本不懂如何享受生活,這是一群不會玩的群體,他們錯把享樂當成愛好,卻無法感受到現實中的充實與幸福。 1. 外在動機過強 著名心理學家德西認為:所有行為都是圍繞著動機進行的,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依賴外在控制,如獎勵懲罰等刺激。 例如,為了一份高薪工作或晉升機會,我們會更加努力。 然而長期依賴外在控制,會降低我們的內在動力。 研究表明,一定程度上的外在激勵可以督促我們努力,但過強則適得其反。 在中國,大多數人一輩子都被「外在控制」所束縛,即使一些年輕人在呼籲躺平文化、反抗這個功利社會,但90%的人仍然是房奴車奴,一生奮鬥只為了房子和 車子。 內在動機強調的是個人意願,是由內而發的一種驅動力。 在一個充滿功利主義的社會裡,我們從小就在各種訓練課程中成長。 這些培訓班原本旨在培養興趣愛好,但最終卻因為過度追求結果而失去了初衷。 許多人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沒有真正的人生目標。 當他們到了三十幾歲被裁員時才開始思考自己究竟追求了什麼。 那些受制於外在因素驅動的人永遠不會真正快樂,因為他們總是環境變化下的不自由者。 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我應該”,感受到的是壓力,被迫全力以赴。 這種情況讓我們停不下來,因為從小接受的「功利教育」已經深刻影響了我們的三觀,使我們相信只有透過條件交換才能獲得尊重、愛與鼓勵。 而實際上,每個人都應無條件地接納自己,不應因成績優異才得到認可。 同樣地,愛情也變得越來越具備交易性質,人們早已忘記:優秀並不是愛的前提,而是真正被愛後才會變得更優秀。 2. 內在動機制弱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焰,只不過路過的人只能看見煙霧。 這團火就是我們的內在動力。 然而,我們目前的教育體系如同柴火,只能暫時點燃這團火焰,卻無法持久維持它。 一旦沒有新的柴火添加,這團火就會熄滅。 因此,僅靠外力推動是不夠長久有效的方法。 雖然近年來中國倡導素質教育,並口號式地提倡“以人為本”,但實際操作中往往忽視學生自身特性。 著名投資者張泉靈曾說:「澆熄好奇心,無異於謀殺。」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這是他們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 但是,當父母用獎賞來取代自然興趣時,就像是在為孩子添柴一樣,只能短暫維持熱情,卻難以持續長久。 例如: - “如果你打掃一次全家,我獎勵你100塊。” - “比賽拿一等獎,我給你買禮物。” 這些話語聽起來似乎合理,但是它們實際上削弱了孩子對於活動本身純粹興趣,讓他們逐漸習慣透過利益交換來完成任務。 這種做法不僅消減了學習興趣,也塑造了完全基於條件交換模式下的發展路徑,對未來三觀形成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