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膠彩畫的藝術之美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hilean/post/3099217

    提要:「膠彩畫」簡單的說就是以膠為素材媒介,像油畫以油、水彩以水為媒介一樣。膠的來源,是從動物身上提煉之後,將它加入水干顏料或天然礦物顏料使其附著於絹布、紙上或木板等。而「以膠敷彩」的繪畫方式,主要源自中國,但興盛於日本,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人們已懂得使用礦物質顏料加入獸脂(膠),畫在陶器的表面,此種技法歷經了漢、唐至宋達到的高峰,爾後逐漸式微。膠彩的技法後來傳入日本,成為日本繪畫藝術的主要淵源。也因此,到目前為止,膠彩畫無論是在素材開發、技巧的使用及它的藝術地位及價值,日本扮演著引領的地位。膠彩畫流傳到台灣發展事實上已有鮮明的定位,它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支,而我們面對未來的發展,膠彩畫應回歸地域種族、文化、歷史的本位上出發,而不是只會浪費於口舌之辯上。


    大綱:


    一、「膠彩畫」之源流 (1) 命名之由來


    (2) 台灣膠彩畫家的傳承概況


    二、欲製作「膠彩畫」之規劃須知 (1) 所需材料及工具


    (2) 材料之購買處


    (3) 經費試算表


    (4) 畫法


    三、「膠彩畫」的願景 (1) 目前在國內大學的傳授情況


    (2) 如何具體推廣


    一、「膠彩畫」之源流


    (1) 命名之由來


      「膠彩畫」一詞乃1977年由林之助教授─膠彩畫泰斗所命名,以取代當時慣稱的「東洋畫」。林教授說:「顏料加水叫水彩,加油叫油彩,故加膠當然叫膠彩。」這是以「媒劑」命名,具國際觀且切合實際,因而馬上為大家所接受,甚至日本的畫家也肯定林教授的真知灼見。


    所謂「膠彩畫」即二、三十年代引進台灣的「東洋畫」(日本畫)。「東洋畫」是日本在「排擊南畫」之後,一派日本畫家把中國唐宋工筆金碧畫(即所謂「北宗畫」)加入西洋寫實技法而成的,具有東洋精神風格的繪畫形式,與中國畫在原則上大同小異。畫東洋畫要講究工整細緻和諧悠閒清雅的風味,起稿要先用炭筆素描,了解明暗變化,最後畫時以線描為主,先用水墨勾線,然後上色。東洋畫時有「呈露哀愁之美、憧憬之思」,這是與中國畫不相同的地方。


    換句話說,其實「膠彩畫」亦即是我國古代所謂的「丹青」;亦即山水畫所謂「金碧山水」、「青綠山水」;亦即人物畫所謂的「工筆重彩」、「工筆人物」;花鳥畫所謂的「勾勒填彩」、「沒骨花鳥」、「工筆花鳥」……等;亦即目前大陸稱謂的「工筆重彩」。


      附帶一提的是,膠彩畫源遠流長,可溯至中國之彩陶文化時期,先民以動物皮膠脂調有顏色之泥土或礦石,在陶器上作畫,是為膠彩畫之起源。「丹青」一詞最早出現於周朝,是指礦物質顏料丹砂(朱砂)與青雘(ㄏㄨㄛ)(石青),後來「丹青」成為一般顏料之代名詞,到東晉「丹青」泛指繪畫之意。由於丹青不褪色,故將忠孝節義故事、國家社稷大事、以及帝王功臣之偉大等,以丹青彩繪之予以保留,因而丹青成為永垂不朽之代名詞。


      到了盛唐,丹青藝術達到高峰期,日本也在此時派遣大批學者、學生前來中國求學,因此也將這工筆畫傳入日本,而成為「大和畫」以及以後的「浮世繪」;到了明治維新,受西方物質文明之影響且有意跳脫中國之杵臼,而形成以無線條為主流之「日本畫、東洋畫」。


    (2) 台灣膠彩畫家的傳承概況


    台灣先民由大陸移居來台時,以水墨畫為主,在日本統治期間,於1927年起舉辦了十屆「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之後,又有六屆「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


    當時的東洋畫包括日本畫和水墨畫,第一屆台展出現所謂台展三少年(因為第一屆台展東洋畫只有此三人入選,實屬難得,故畫界讚譽並稱之) ─林玉山、郭雪湖、陳進,他們以膠彩手法繪製台灣風物,令傳統水墨畫全部落選,因而促使日本畫風在台灣大行其道,是膠彩畫在台灣之萌芽及茁壯期。


    林玉山(1907~),男,嘉義人,早年接觸民間中國傳統繪畫,後入日本東京川端畫學校習東洋畫,重視觀察和寫生。此期代表作有《水牛》與《雙牛圖》(1941)、《歸途》(1944,台北市立美術館)。


    郭雪湖(1908~),男,台北大稻埕人,代表作《圓山附近》(1928)、《南街殷賑》(1930,迪化街城隍廟口)、《農家朝》(1940)、《百合圖》(1957,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進(1907~1998),女,新竹人,曾入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師範科學畫。家境富裕,畫以表現婦女為主,衣著華貴,或化妝、或奏樂、或游春,或躺在華貴的床上看線裝書,洋溢著富貴氣息。代表作《洞房》(1955)、《合奏》(1934)、《悠閒》(1935,台北市立美術館)等。


      膠彩畫因著重寫實,很快地便成為台灣地方色彩極濃厚的繪畫手法。光復後,第一屆「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將原「東洋畫部」改為「國畫部」,起初水墨畫作品約佔三分之一。


      


    數年後大批水墨畫家隨政府來台,認為「膠彩畫」非正統國畫。且在水墨畫家評審委員逐年增加下,於是第18屆開始分成二部,膠彩畫屬「國畫第二部」,但至第28屆取消國畫第二部,斷然「封殺」了膠彩畫。直至1977年任職台中師院的膠彩畫泰斗林之助教授提議,據國際慣例依媒材命名,以「膠彩畫」名稱代替原來「東洋畫」或「國畫第二部」的稱法,立即獲得一致的認同,而後於34屆省展恢復第二部收件,但與第一部合併評審。一直到了37屆始正式將「國畫第二部」改為「膠彩畫部」,一直沿用迄今。


    膠彩畫之畫會不多,1972年林之助教授、林玉山教授、黃鷗波教授等,結合國內膠彩畫菁英組「長流畫會」,每年舉行聯展;林之助教授又於1981年正式立案成立「台灣省膠彩畫協會」,每年舉行聯展頗獲佳評;1990年黃鷗波教授為刺激北部地區之膠彩畫創作風氣,遂結合北部膠彩畫家籌組「綠山會」。其後,膠彩菁英陳謄堂老師等九人,組成「膠原畫會」,於今年於台中市文化局首展。


    二、欲製作「膠彩畫」之規劃須知


    (1) 所需材料及工具


    A、膠:


      是膠彩畫的媒劑,通常以各種獸皮、骨熬煮製成之動物天然膠為主,如牛、兔等膠製成一尺長棒狀的「三千本」,以鹿膠製成約一公分左右方塊狀含防腐劑的「鹿膠」,而以魚膠製成圓粒狀的「真珠膠」或薄片狀的「魚膠」等最常用,大陸有「廣膠」或「阿膠」均可使用,最近也有人用樹脂白膠。


    B、筆:


      膠彩畫使用的筆,是毛筆,依用途之不同種類極多,與國畫使用的類似。各種又有大、中、小或1、2、3、4、5……號尺寸不同。依功用上大概可分著色用的「彩色筆」,畫線條用的「則妙筆」、「面相筆」,暈染用的「隈取筆」,平塗用的「平筆」,塗染較大面積的「連筆」或「排筆」。唯運用之妙在乎個人,一般國畫任何畫筆均可使用。最近甚至用油畫筆或油畫刀亦無不可。


    C、紙繪絹:


      膠彩畫最常繪製於紙上,紙以有韌性、彈性、能耐久不壞者為佳。生紙或生絹需用礬膠水礬過再使用。膠彩畫常用的麻紙適合於大作及厚塗,鳥子紙也不錯,適合於薄塗及暈染,美濃紙、京和紙、雁皮紙、金箋紙、畫仙板皆可適用,棉紙機器製成的棉紙較差,但仍可用。繪絹是用蠶絲織成的,價格高昂,裱在紙上或繃在木框上,均需塗上礬膠水方可後使用,後者特別有晶瑩剔透的感覺,所以膠彩畫都將繪絹繃在木框上為主。


    D、顏料:


    1. 水干顏料:屬土質,較便宜,為不透明不變色之顏料,通常成品為小薄片,使用時需調膠水於小碟子裡,以手或於乳缽中用乳棒研磨。


    2. 礦物質顏料(岩繪具):天然礦物質顏料,以礦石研磨精製而成,製成顆粒粗細不同的顏料,每色分15級(1號到15號)從最粗的1號到已成粉末的15號,其中除方解石、水晶末、雲母較便宜之外,價格高昂,但品味高尚。


    人造礦物質顏料:利用陶器釉等研磨製成「合成礦物顏料」,又稱「新岩」。每種顏色也細分十五等級,由於合成較天然容易取得,故種類較天然礦物質為多,也較便宜。


    3. 已調膠之顏料:已調好膠乾涸於器皿中,只調水即可使用者叫「顏彩」,也有製成管裝,如水彩顏料,擠出加水就可使用,如不透明水彩,稱「練繪具」,也有製成棒狀為「彩色墨」,需研磨後使用。


    4. 金屬性顏料:如純金泥、銀泥、純金箔、銀箔、鉛箔……等,使用起來感覺很強烈,能出現特殊效果。


    (2) 材料之購買處


    1. 棉布或麻布:


    臺灣棉紙廠(長安西路140號之3)TEL:5566312


    國泰棉紙廠(和平東路1段8-1號) TEL:3638481


    大興行(迪化街 1段21號二樓17號) TEL:5553571、5562301


    陳德和行(迪化街1段21號二樓57號) TEL:5563880、5567415


    鳳凰代理日貨(松江路131號3樓之2) TEL:25090555、25053185-7


    誠格(文林路482號2樓) TEL:8321064


    中一布行(民樂街9號) TEL:5582839、5553847


    2. 牛皮膠粒(又名:吉利丁):


    益良食品(迪化街1段84號、北市天水路52之1號) TEL:25583687


    3. 十號木製內框:


    文生美術社(北市大東路129號) TEL:8810518、8818211


    4. 全開宣紙:


    祥寓畫廊(淡水鎮中山路145號) TEL:26236734、26252331


    5. 金箔、金泥:


    信德行實業有限公司(北縣三重市正義南路105巷15號3樓)9723666


    6. 水干顏料:文化大學美術系有代售。


    (台北市陽明山華岡路55號大仁館309教室) (02)2861-0511轉345、346


    (3)經費試算表


    1.棉布或麻布:一碼約90~120元左右。


    2.牛皮膠(吉利丁):60元。


    3.十號木製內框:120元 。


    4.全開宣紙:一張12元。


    5.金箔、金泥:不定,看品質。


    6.水干顏料:一盒1000元( 打折後剩800元 ) 。


    (4)畫法


    膠彩畫的繪製過程雖較繁複,但藝術品是需要「慢工出細活」的。一般膠彩畫的製作從題材的取得,需以心眼充分的觀察,之後做精密寫生,然後做各種構圖的模擬定案之後,以木炭畫成與完成圖同樣尺寸的草稿,再三推敲定稿之後,以鉛筆做最後完成搞,再揮掉木炭,以此稿用木炭塗背後或木炭複寫紙複寫於已準備要畫的紙上,拿掉草稿紙,再以極淡墨描出,並賦予濃淡。若用繪絹,則將草圖放在已繃好的絹下,在絹上面描繪。


    上色的時候先用水干顏料,比直接上礦物質顏料還容易著色,一層層敷彩,約十幾次,上下層同色或不同色皆可,經多層敷彩,色彩會顯得豐富。最後再簽名蓋章便完成了,不過最近有些年輕一輩已不流行蓋章。


    膠彩畫並非只是寫實的,其實印象派、超現實、立體派、抽象畫……都可以用膠彩畫表現,只是顏料與微妙變化之不同而已。水墨畫就如同水彩畫一樣,適當地留白是精神所在,然而通常一張完整的膠彩畫就如同油畫一樣,是不留白的。


    三、「膠彩畫」的願景


    (1) 目前在國內大學的傳授情況


    東海大學美術系蔣勳主任有感於膠彩畫對台灣美術之重要性,就請當時69歲的林之助教授前往東海大學擔任彩畫課程,藉此傳播膠彩畫的種子,自1985年起前往授課三年(筆者趙宗冠與詹前裕教授同時隨堂旁聽三年)。


    自從1.東海大學首開膠彩畫課程之後,2.彰化師大(1993年起),3.文化大學、4.台中師院、5.大葉大學(1999年起)、6.國立藝術學院、7.台南師範學院、8.世新大學、9.華梵大學、10.淡江大學等均先後開課,頗有蓬勃發展之勢。從以前私塾型態進入學院正式授課,由於老師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因此面貌多樣化,是件可喜的現象。


      而省美館(今國美館)自民國77年起開膠彩畫研習班,至86年,每年3期,由台灣膠彩協會總幹事(現任台灣膠彩協會理事長)曾得標老師擔任,也培養出不少膠彩畫人才。


    (2) 如何具體推廣


      


    在國內:自然是持續、擴大以「國內大學的傳授」為種子,結合民間資源,並多與民間互動,將膠彩畫的欣賞之道與技藝傳播開來。


    至於走向國外:目前國際上膠彩畫,在亞洲四國發展出不同特色,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這在《2000年─從傳統與創新的角度看亞洲四國膠彩畫的發展 / 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第90期》有詳述。為了趕上這藝術潮流,台灣勢必得作番努力。


    其實省美館於1995年就曾與法國中部公立夏馬利亞現代美術館交換展,當時法國館方就選中省美館多種典藏作品中的膠彩畫。在法國展覽時受到極度的肯定,隨畫赴法國人士亦受到法國官方隆重的禮遇,且國旗飄揚該館內外,這是膠彩畫為我國在非邦交國家,尤其是世界藝術頂級的的法國,做了一次成功的外交,為膠彩畫界打了一針強心劑,由此可見膠彩畫前途樂觀。


    總而言之,有關單位應用心規劃展覽、致力教育推廣事宜,而畫家們自身也應多用功與勇於自我反省,建立獨特的哲學觀、藝術審美思想:不迷失於利益的追逐,勇往直前突破困境,以求有效的打下深厚的基礎,向下紮根,展現台灣畫家的韌性,這才是「台灣膠彩畫」的活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