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超閱讀觀點112】讓錢包君,為自己創造最佳人生--《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看完這八個字,大家的直覺反應可能是,「這個想法很好,但請先讓我知道死期是什麼時候」。正也因為不知道死期是什麼時候,所以常看到要要有存款多少錢才能退休的說法。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提出了許多顛覆性的看法,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意即要在死前把錢花完,而不是死時還有很多錢。也許有人會說,可以把錢留給孩子,或是捐給慈善機構,作者說,這些想法都很好,但請在生前的時候做。

    以把錢留給孩子這點來說,依照目前國人平均壽命80歲的話,跟小孩差30歲(假設30歲生小孩),那麼小孩拿到遺產也已經50歲了,50歲通常已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且身體狀況也沒年輕那麼好,所以小孩拿到這筆錢的意義,是比較小的。所以與其在死後給小孩遺產,不如在小孩25-35歲時就給他們這筆錢,讓他們在相對身體健康,且經濟沒那麼好的狀況下,更好利用這筆錢。

    如果老了生病怎辦?這個問題也很好,作者認為,可以用保險處理。另外的生存門檻,作者以「0.7x(一年的生存成本)x(剩餘的生命年數)」這個公式,讓大家對於死前要留的最低金錢數目,有個概念。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作者以時間、金錢跟健康三個面向來看待人生,年輕時比較自由有時間,相對也比較健康,但比較沒有錢;年紀漸長後,或許有了家庭,時間自由度就會受限,雖然比較有錢,但健康度下降,興趣也會轉變,花的錢也會相對較少。

    在這樣的三角關係之下,作者要大家了解,所謂的人生高峰,其實是一個日期,而不是數字。即使在80歲累積到了人生最多的資產,那也是沒用的,要在健康跟時間都允許的狀況下,去最佳化自己的人生,才有意義。

    所以在年輕多花一點錢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只是把老了沒力氣花的錢先拿來支用,而所謂支用也不是只要大筆揮霍,而是要拿來創造「回憶存摺」,比如歐洲自由行一個月,即便年輕時先借了一些錢,去做這件事也可以,因為「歐洲自由行一個月」會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帶給你許多回憶。等到老了再做這件事的話,一來沒有那個體力了,同樣的「歐洲自由行一個月」可能沒辦法帶給你自己同樣的悸動;二來,老來再去的話,離死亡又更近了點,這些回憶能帶來感動的時間又更少。

    作者在書中開頭,分享大家熟知的螞蟻跟蚱蜢的故事,螞蟻為了過冬,夏天拼命存糧,而蚱蜢在拉小提琴,最後螞蟻撐過了冬天,蚱蜢死了。不過作者反問「螞蟻什麼時去玩了?」所以不要極端像螞蟻或蚱蜢,而是兼存兩者的優點。

    作者也強調,不要把錢留到死,不是要大家把錢用在物質的揮霍,而是要思考怎樣最佳化人生,創造難忘的人生經驗。年輕時有年輕時可以做的清單,中年有中年時可以做的,老年時也有老年時可以做的,但年輕時能做的,等老了就不一定可以了,所以列出自己的人生清單,把這些想要做的事,填入不同的人生階段,別把錢留到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滾石西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