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CM10:照顧者別忘了多照顧自己Part 1

有許多的成年子女照顧者,都是在無意間、措手不及下,擔負起照顧家中父母或是長輩的工作,若一開始在有工作的情況下,可能在職場與照顧之間兩頭燒,但也有的是隨著被照顧者的狀況漸差,不惜辭去工作成為全職的照顧者,這時候怎麼會有心思想到要”照顧自己”,但有研究顯示,照顧者在逐漸適應照顧生活,與被照顧者的情況趨於穩定之際,多數的照顧者會自己找到喘息的方式,例如:喝杯咖啡、出去公園走走,甚或是找朋友聊天。

但多數照顧者每每提及照顧經驗時,總是邊搖頭、邊無奈,彷彿自己與被照顧者之間,有一條無形的繩子,將兩者牢牢的綁在一起,似乎只有等到其中一方離世才能解開。這樣的人際關係我認為是嚴重的關係失守,因為照顧者本身不論什麼原因無法卸下照顧的責任,但在過程中多數人會因為憂鬱纏身,或是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身體或心理產生病症,因此,長照悲歌的社會新聞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人際關係的失守有許多種,在知名心理諮詢師蘇絢慧的一本書中提到有十種類型,身為照顧者的我,認為自己優先符合作者提到的第1種類型”自我犠牲者”,其特徵是:這類人的個性是盡忠職守、事事過於負責,對於”責任感”產生一種偏執,完全犠牲自己也要達成他人的期待,總習慣把別人的事攬在自己身上,寧願犧牲自己也要達成他人所願。

檢視自己過往的態度,對於父母在醫療上的大小事,不知道是不是希望快速進入狀況?亦或是在與醫生的溝通上可以更專業?記得母親在剛開始接觸神經內科門診時,醫生在初診的當下也許早已知道母親是何種疾病,但為求謹慎還是安排了許多檢查,等看到報告則需要一周的時間。

當時的我這一周非常擔心害怕,除此之外,完全犠牲睡眠時間,沒日沒夜的對於各項檢查的目的、結果,自行上網查詢,並勤做筆記,羅列各種問題等著回診時與醫生討論,我假設母親萬一得了A病,日後要怎麼照顧?假設得了B病,又該如何與醫生配合?

當時A4的紙寫了10個問題,等回到診間看報告時,醫生告知母親的病症外,並開立藥物要我們按時服用即可,但我仍拿出這張A4的紙請醫生回答,記得當時醫生笑笑的回我,妳寫的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並耐心解釋如何看態母親的病症,日後該注意那些狀況,也教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發現問題,可以提早回診找醫生協助。

當下我是既感激又錯愕,感激的是遇到願意溝通與教導的好醫師,錯愕的是我這一周完全沒睡覺的做這些功課,不但方向完全錯誤,並且將自己無時無刻都置於高壓力下,我猜想,這也是導致多年後自己生病的不良後果。

現在回想起來,父母並不知道我做了這些事,他們只知道我隨時隨地在他們身邊,解決生活中或是醫療上的大小事,甚至也剝奪了他們自己與醫生溝通的能力,嚴重到連回診的時間都是以我有空的時間才安排,我沒有警覺到他們因為我的”責任感”太偏執,反而削弱了他們原有的獨立性。

記得有一次物理治療師來家裡幫母親復健,他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妳把媽媽照顧的太好了,她基本上是完全依賴妳,什麼事都幫她設想,什麼事都幫她做好,那麼她的生活能力只會快速下降,而妳自己可能會先累垮吧。

老師舉了一個案例,有一位老爺爺因車禍住院,回家時需要輪椅代步,可是到了家門口一看,因為房子太小、東西太多,根本沒有輪椅出入的空間,家人來不及整理之外,空間狹窄也是主因,老爺爺心想,我要在這個房子住下去就不能靠輪椅,心一橫決定忍著痛,緩慢的站起來,咬著牙想辦法走進家裡,家人見了欣喜若狂,可想而知老爺爺在此之前對輪椅的依賴性很高,約莫過了數月,老爺爺擺脫了輪椅,只需用單手拐仗即可。

而我不是,原先母親只是外出需要輪椅代步,沒多久她認為需要在家裡也要靠輪椅,我就只好快速清空家裡的物品,想辦法挪出動線來,滿足了母親能不動就不動的懶惰心態,殊不知間接也抺殺她可以恢復自行走路的大好機會。

當下心裡除了羡慕老師說的個案外,其實心裡很想說,我也不願意啊!我做的很累啊!可是我不知道要如何調整?但現在檢討起來,當時的我沒有為這樣的關係”立下界限”,我沒有察覺及正視自己的情緒,甚至一味的犠牲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更沒有捫心自問” 我真的是心甘情願幫他做這件事的嗎?”、”幫他完成這件事我感到開心嗎?”、"這麼做對他是真的有幫助嗎?"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現在知道不要用自己以為對的方式去看事情,記得在照顧過程中為自己的人際關係”立下界線”,與被照顧者之間的互動過程中,什麼話該聽?什麼話要排除出去,自己不要被影響?不勉強自己做能力不及的事,並照顧好自己為優先,這樣才能卸除內心不必要的內疚感。(未完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