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我是照顧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有點忘記是透過甚麼樣的契機看到網友推薦這本書,很輕鬆的漫畫小品,介紹自己照顧父母的經歷。書中有提到一些痛苦的回憶,很多時候還牽涉到社會價值觀所帶來的壓力,諸如,女兒總是要照顧父母,兒子反而在爸媽有狀況的時候拿自己的家庭出來當擋箭牌,這卻是社會所認同的氛圍。後來據說作者父母因病離世之後,自己的狀況還是很難調整回來,所以暫時更新作品,希望她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我自己也是一個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父親失智已經多年,這件事一直難以啟齒,儘管當初發現異常的是我,也積極讓家人帶他去治療,但隨著時間過去,身體機能總是逐漸下滑,越來越需要照護,各種觀念的糾結,反而變成一種難言的壓力。這當然也是我會想去尋找相關書籍的原因,包含張曼娟、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他們都曾經遇到照護的心理壓力問題,並且分享自己的經驗。說起來,有時候不是關於照顧者的經濟或時間問題,而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往往越來越少時間去和父母溝通彼此的觀念,一旦當某些境況迫使彼此不得不互相幫助的時候,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說自己的想法&聽對方的需求。再者,家人失智或生病的時候,很容易發生的情況是:他的性情大變。當他對你的態度丕變,乃至連你都認不得的時候,真正要克服問題的人並不是他,而是自己。我們心中都對於 “孝順”有一定的認識,知道該怎麼做才叫孝順的表現(諸如24孝的故事)。但倘若要孝順的對象已經不認得你,該怎樣表達才是孝順呢?

此外,照顧者其實也不僅只限於照顧病人,對於年幼者、對於公司員工、對於家務工作,都有各自理想狀態的責任想像。這就讓我想到日前有則新聞說到美國一名女孩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抱怨出了社會開始工作之後,失去了自我。照顧人、照顧工作都需要時間,當我們步入人生中的不同階段,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那些期望、想像與責任都逐漸成為肩上的重擔,我們總是會想:我能不能做得更好? 這種心理上的自我要求,哪怕行為舉止看起來只是頹廢逃避,心理的愧疚感都可能與日俱增,成為心理疾病的根源。

所以我又延伸閱讀其他心理相關的書籍。才逐漸體悟一件事:儘管描述方法其實隨著時代、國家、文化改變,真正能夠讓心理強健的,還是自己要能建立屬於自己的處世原則

諮商的領域裡,面對同一個問題描述,可能會依據不同的流派立場採取不同手段處理。面對他人無理的霸凌,除了反省自己是不是哪裡做不好,有時候必須要體認到這些問題真的是對方的問題,才能夠放下焦慮、原諒對方。這樣類似的論述難道古代就沒有嗎?當然也有,「見賢思齊,見不嫌而內自省」、「吾日三省吾身」、「汝心安否」,在那些被流傳千古的對話裡,所探討的無非外在規範與內心通達之間的關聯性,怎麼樣才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道德的世界裡,我們恐怕很難一一就每個不同的情境去探討進退之間的對與錯,更多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追問:你這樣做,良心過得去嗎?  基於這樣的追問,當他已經忘記我是誰的時候,問題不在於他有沒有記得你幫他做了甚麼,而是你的付出造就了你的無悔你知道這樣做才是對的,所以你做,僅此而已

願所有的照顧者,都明白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本錢去照顧心中掛念的那個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逃避或許可恥,卻真的有用。也希望大家都能念頭通達,找出心中枷鎖之所在,自行決定是否要承擔這難以向外人言明的情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39會員
143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2025/02/12
探討老年議題的書籍《老樣子》與《讓我照顧你》帶來的省思,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剖析老年生活與社會現象,並探討老年定義的演變與社會契約論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2/12
探討老年議題的書籍《老樣子》與《讓我照顧你》帶來的省思,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剖析老年生活與社會現象,並探討老年定義的演變與社會契約論的反思。
Thumbnail
2024/10/02
因緣際會翻到這本,剛好是在介紹天啟大爆炸的片段,上網google了一下,還真的確有其事。不禁覺得有趣,雖然作者套用甚麼賽亞人的梗來說這件神秘事件的原因對我來說不是太好笑,但是說明史實的過程在詼諧中又有出處考究,對我來說已經是相當實在的史學研究了。 後來花時間細讀全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有趣的人,
Thumbnail
2024/10/02
因緣際會翻到這本,剛好是在介紹天啟大爆炸的片段,上網google了一下,還真的確有其事。不禁覺得有趣,雖然作者套用甚麼賽亞人的梗來說這件神秘事件的原因對我來說不是太好笑,但是說明史實的過程在詼諧中又有出處考究,對我來說已經是相當實在的史學研究了。 後來花時間細讀全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有趣的人,
Thumbnail
2024/09/21
這篇文章探討了兩本社工相關書籍的不同觀點,深入分析社工在面對孤老殘貧人士時的挑戰與無奈,以及社會資源和政策對於此類問題的影響。作者反思了自身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歧視心理,並強調了社會對這些人群的包容與支持的重要性,呼籲我們應關注社會體制的調整,提升對弱勢群體的照顧。
Thumbnail
2024/09/21
這篇文章探討了兩本社工相關書籍的不同觀點,深入分析社工在面對孤老殘貧人士時的挑戰與無奈,以及社會資源和政策對於此類問題的影響。作者反思了自身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歧視心理,並強調了社會對這些人群的包容與支持的重要性,呼籲我們應關注社會體制的調整,提升對弱勢群體的照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有點忘記是透過甚麼樣的契機看到網友推薦這本書,很輕鬆的漫畫小品,介紹自己照顧父母的經歷。書中有提到一些痛苦的回憶,很多時候還牽涉到社會價值觀所帶來的壓力,諸如,女兒總是要照顧父母,兒子反而在爸媽有狀況的時候拿自己的家庭出來當擋箭牌,這卻是社會所認同的氛圍。後來據說作者父母因病離世之後,自己的狀況
Thumbnail
有點忘記是透過甚麼樣的契機看到網友推薦這本書,很輕鬆的漫畫小品,介紹自己照顧父母的經歷。書中有提到一些痛苦的回憶,很多時候還牽涉到社會價值觀所帶來的壓力,諸如,女兒總是要照顧父母,兒子反而在爸媽有狀況的時候拿自己的家庭出來當擋箭牌,這卻是社會所認同的氛圍。後來據說作者父母因病離世之後,自己的狀況
Thumbnail
★以「阿德勒心理學」出發, 提醒子女肯定自己「默默守候在一旁的力量」, 學會自我調適、找出親子關係的突破點, 安然走過艱辛又漫長的照護之路!
Thumbnail
★以「阿德勒心理學」出發, 提醒子女肯定自己「默默守候在一旁的力量」, 學會自我調適、找出親子關係的突破點, 安然走過艱辛又漫長的照護之路!
Thumbnail
自己從小到大都在做無薪水又沒成就感的照顧工作,永遠都被所有人嫌棄與批評;可笑又矛盾的事情,當需要被照顧時就直接或間接找到我即使我不太願意接受,也被迫接下工作,等工作打卡下班(是永遠不用照顧~往生)就是直接當垃圾一樣丟到旁邊,永遠沒有一句〔辛苦或是謝謝您〕,只看到人世間的醜陋與超級無敵自私自利。 我
Thumbnail
自己從小到大都在做無薪水又沒成就感的照顧工作,永遠都被所有人嫌棄與批評;可笑又矛盾的事情,當需要被照顧時就直接或間接找到我即使我不太願意接受,也被迫接下工作,等工作打卡下班(是永遠不用照顧~往生)就是直接當垃圾一樣丟到旁邊,永遠沒有一句〔辛苦或是謝謝您〕,只看到人世間的醜陋與超級無敵自私自利。 我
Thumbnail
這是一本圖文書,裡面所談的是作者米奧自己本身的照顧經歷。她的雙親先後罹患癌症,而深愛父母的她毅然決然接下了照顧的重責大任。將近12年的照顧過程讓她承受各種壓力,身心狀況也隨之惡化,甚至當照顧結束之後,她依然無法走出那樣的陰影。
Thumbnail
這是一本圖文書,裡面所談的是作者米奧自己本身的照顧經歷。她的雙親先後罹患癌症,而深愛父母的她毅然決然接下了照顧的重責大任。將近12年的照顧過程讓她承受各種壓力,身心狀況也隨之惡化,甚至當照顧結束之後,她依然無法走出那樣的陰影。
Thumbnail
當別人問起我為何如此照顧阿嬤時,我可以不必冠面堂皇地宣稱自己如何被善待到大,而是能簡潔有力地回答:因為我愛我阿嬤,所以我選擇這樣做。
Thumbnail
當別人問起我為何如此照顧阿嬤時,我可以不必冠面堂皇地宣稱自己如何被善待到大,而是能簡潔有力地回答:因為我愛我阿嬤,所以我選擇這樣做。
Thumbnail
面對身邊重要他人的生老病死,我們要理解會悲傷和難過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在那之前呢?我們要該如何陪伴年邁的父母或重要他人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呢?我覺得本書如同一本「勇氣之書」,作者以親身照護父母的經歷,娓娓道來該如何與年長需要照顧的父母相處?抑或是照護老年失智的家屬該具備怎麼樣的心態?
Thumbnail
面對身邊重要他人的生老病死,我們要理解會悲傷和難過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在那之前呢?我們要該如何陪伴年邁的父母或重要他人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呢?我覺得本書如同一本「勇氣之書」,作者以親身照護父母的經歷,娓娓道來該如何與年長需要照顧的父母相處?抑或是照護老年失智的家屬該具備怎麼樣的心態?
Thumbnail
實際上,我們常常有很想走的路,卻是不能走的路 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壓抑,讓我們漸漸迷失自己,導致我們其實並不快樂
Thumbnail
實際上,我們常常有很想走的路,卻是不能走的路 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壓抑,讓我們漸漸迷失自己,導致我們其實並不快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