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讀後心得】《原則》:歸納總結控 必讀|揪讀書

raw-image


《原則》這本書是由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避險基金 —— 橋水公司 的創辦人 Ray Dalio 的口述著作。這本書分三大章節,分別講述作者的生平、生活的原則 及 工作的原則,這本書裡的原則是總結了作者各種失敗經驗,累積而成的處事哲學或價值觀。

這本書在說什麼?

一開始會想看這本書,主要是很好奇,這個世界上是否存在一個簡單通用的原則,讓任何人只要運用這些原則,就能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本身也是個試圖在生活中總結原則的人。

比方說:我自己九成以上的早餐就是雞蛋配咖啡,因為我發現在早餐攝取蛋白質時,比吃澱粉感覺更清爽且耐餓,一但確立後,每天早上就只要無腦的進行就好,這樣的行為也有點像 Mark Zuckerberg 或 Steve Jobs 每天都穿同一套衣服的概念,只要先把做一件事的模式或是標準訂出來,除非有更好的標準產生,否則就遵循這套原則,這樣就不用每天早上又重新想一次要怎麼做,節省我們的意志力消耗。

雖然,作者也在開篇提醒大家,最終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原則,但也許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參考作者的「生活的原則」來形塑出屬於自己的原則。

原則 1 . 個人進化五步驟

Ray Dalio 提出如果任何人想要成功,有五個步驟,分別是:

  1. 有明確的目標
  2. 找到阻礙你實現這些目標的問題,並且不容忍問題存在
  3. 準確診斷問題根源所在
  4. 規劃可解決問題的方案
  5. 做一切必要的事來實踐方案,達到成果。

但接著 Ray Dalio 又說,以上五個步驟幾乎沒有人有辦法獨立完成。

困難的原因在於,每個環節都需要完全不一樣的特質才能達成,舉例來說:當你設定目標時,你需要更高層次的思考(能想像出自己的未來)、並為目標排出優先順序。再來,當你找出阻礙你實現這些目標的問題時,你需要明察秋毫,擅長綜合分析,且始終保持著高標準。接著,當你針對問題根源時,需要理性思考,看見各種可能性,並願意與人請益建議,最後,當你規劃方案時,又需要你同時擁有現實感,與自律帶來的良好工作習慣,並用以終為始的方式的完成任務。

正因為每階段需要的人格特質都大相徑庭,這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時,我們都是看別人問題比對自己的問題還要更清楚,所謂旁觀者清,但也是因為我們通常都習慣於自身思維、在思考上有盲點,因此多從他人的角度看事情,才有辦法跳脫出個人的侷限性。

原則 2 . 頭腦極度開放

而要做到這五個步驟, Ray Dalio 給了第二個建議-你需要「頭腦極度開放」,作者建議我們需要誠懇地相信,我們也許並不知道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並且也認識到與我們知道的東西相比,能不能妥善處理 “不知道” 才是更重要的,因為找到問題的所有答案很重要,但提出正確的問題 並向 其他聰明人 請教也很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獲取與這個問題相關的所有信息,我們需要放下自尊,不要擔心自己的形象,才有辦法試圖從他人角度來看待事物,藉此合理評估另一種觀點的價值。謹記,你是在尋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

但我們究竟要向誰請益才真正能獲取有效建議呢?作者提出了「可信度」,要成為可信的人,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指標:

  1. 曾反覆地在相關領域成功找到答案(至少成功過三次,擁有過硬履歷)
  2. 在被問責的情況下,能對自己的觀點做出很好的解釋。

在與人交流問題時,會針對以上情況進行可信度的判別,假如雙方水平相當,那麼爭論也就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一方明確比另一方更有知識,就應該讓一方做老師,另一方做學生去請教。

原則 3 . 學習如何有效決策

頭腦開放是為了更全面的綜合收集並分析問題,以找出問題核心所在,但當我們來到第四、第五步驟時,我們會需要學習如何更好的做決策、將分析出來的成果逐一落實。

首先,我們需要認知到

  • 影響「好決策」的最大威脅是「有害的情緒」。

而「情緒」來自於我們大腦的「杏仁核」,他來自於很基本的生物性,是我們面對生存時,決定生死的好、惡所使用的大腦區域,情緒的大腦負責從我們的情緒記憶裡快速找出關聯,讓我們在類似的場景快速反應。正因他是這麼的原始,以至於我們幾乎無法意識到他的存在,正如卡爾 · 榮格所 說:“除非你意識到你的潛意識,否則潛意識將主導你的人生,而你將其稱為命運。

而我們究竟要怎麼利用理性大腦「前額葉」來幫助我們有效決策呢?

此時,作者提醒我們「做決策本身是一種概率的選擇」

當你押對時有一個概率,有相應的獎勵;押錯時也有一個概率,會有相應的懲罰。而會贏的決策通常是具有正向預期價值的決策,也就是說,獎勵乘以其發生概率的 數值大於懲罰乘以其發生概率的數值,預期價值最高的決策是最好的決策。

因此,最好的選擇是好處多於壞處的選擇,不是毫無壞處的選擇。

而這樣的思考方式其實很像演算法,而演算法最厲害的就在於「辨認模式」

演算法是怎麼做的呢?首先,針對一個問題,蒐集大量案例,從眾多案例中拆解出關於成功或失敗的「維度」有哪些,關於這些維度中怎麼樣可以歸納出關於成功的變數,如果重複多次逐漸調整精準度,到後來,只要一有案例進來,就可以進行預測。

以上這段有點太過難以理解,我們用「在交友軟體上找潛在對象來舉例」。

假如今天我們要幫助美美在交友軟體上想找男友**(問題)**

要找出美美可能會喜歡哪些類型的男人,必須針對美美「喜歡」以及「不喜歡」的男人找出實際案例**(蒐集案例)**。

接著,關於喜歡的類型可能有幾種維度,最明顯的是「生理特徵」,例如:年齡或身高,但除此之外可能也跟「個人資料的品質」有關,例如:自傳內容或是照片的數量跟類型,在這個環節拉出的[影響因素(維度)]越多,就對於之後要預測美美的潛在對象更有幫助。

再來,經由觀察美美與這些男人們相處的過程,去找出美美比較喜歡相處的男人,以及比較處不來的男人,這兩個族群的相似性(歸納原因),從這個過程中交友演算法就會越來越能辨識出哪些因素促成美美做決定的因素。

等到演算法的精度越來越高,之後任何一個男性進來,通過這個演算法就有辦法做出「預測」,如此一來,之後美美收到的推薦選項就會越來越接近她喜歡的類型。


後記:

為了擁有最好的生活,簡單來說你必須:(1) 知道最好的決策是什麽,(2)有勇氣做出最好的決策。但實際上要做到這些並不簡單,但作者相信,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歷史總是重複他自己,因此擁有一些以深思熟慮為基礎的原則,在現實中你將能應對幾乎任何事情。

最重要的,你從哪里獲得這些原則並不重要,擁有原則、持之以恒地運用原則、不斷改進完善原則才最重要。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喜歡這篇你可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原則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