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心理帳戶如何影響投資行為?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人們會根據不同的目的或來源,將金錢分成不同的「帳戶」,即使這些錢的經濟價值是相同的,但由於人們的心理分類,對其使用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行為

簡單的例子:

假設你今天中了5000元的獎金,另一個情況是你發現自己之前遺忘的一筆5000元的存款。儘管這兩筆錢的數量一樣,但人們可能會把「獎金」當成意外之財,較容易花掉,甚至用來買奢侈品。而發現存款則可能被認為是日常儲蓄,會更傾向於把這筆錢繼續存著或花在日常必需品上。


這就是心理帳戶的作用,雖然這兩筆錢在經濟上是完全等值的,但人們對它們的心理感受和使用方式卻可能截然不同。


台灣人特別偏好高股息、高殖利率的ETF,這就是一種心理帳戶影響投資行為的偏誤,對廣大投資人來說,每年帳戶有一筆股利進帳會覺得有賺到,因此盲目追求高息、高殖利率的ETF,券商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發行許多高息ETF,甚至有季配、雙月配的ETF,ETF配息中產生了不少的成本,銀行手續費、時間成本、二代健保、股利所得稅。


假設你是一位領到股利後會再投入的投資人,為什麼你還要選擇高股息,領到現金後再自行投入?在這之中,你付出了再投入的成本、時間成本,為什麼有時間成本?從除息日到股利發放日,這段期間你的現金是沒有參與市場的,如果你是一位長期看好股市的人,更應該了解其重要性。


以市值型ETF 006208 來說,年殖利率多數都落在2~3%,但代表他整體報酬更差嗎?實際上領到的股利再投入,才能達到複利效果,除此之外還省下了配發出去的金錢成本、時間成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