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主要有3種性質 : 系統的自組織性、適應性和層次性。
1. 自組織性 : 是指系統自身內部自主發展所需要的能力、功能,發展不同的能力是為了能透過組合這些功能來發揮出全新的獨特作用,並且以此影響和改變外界環境。系統的內部結構是系統行為的基礎與根源,相同的組成要素(系統變數),不同的組成結構會產生不同的系統行為。如何分析出整個系統的結構? 首先需要解析出整個系統由哪些基本要素組成,接著觀察系統裡存量與流量的變化,透過這些變化分析、歸納出它們之間的運作原理、迴路,最後整合這些要素、原理,並且具體化出所有結構以及之間的關聯圖。
2. 適應性 : 系統在環境中的存續能力,簡單就是系統與外界達成平衡。當系統的邊界有向外擴張的趨勢,那麼意味著系統的成長性提升,對外界環境的干涉、破壞的力度增強;當系統的邊界巷內收縮時,系統整體開始衰退,環境對系統開始進行分解;當系統的邊界始終處於在一個區間變動時,代表著系統的破壞力與外界的分解力達成一個動態平衡,此時系統的狀態可以算是保持穩定,或者說是適應了環境。
3. 層次性 : 層次性的存在是為了促使內部組織運轉效率更好、更高效,換個說法就是 “階段性目標”。舉個例子,以人類的消化系統為例,其存在的目標就是將我們吃下的食物轉化為能量。轉化的過程繁瑣需要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完成。當食物放進口中時開始第1階段消化,口中唾液進行初步分解,到達胃中開始第2階段的消化,將食物中的養份分解成可以進入血液的程度,而第3階段便是由身體內的細胞將養份轉化成能量來使用。系統在執行工作時,會將想達成的目標按照內部的組織情形分解成數個可執行的小目標,透過有序的流程,逐步達成自身的目的。
另外還有一個概念要補充,系統的複雜度是指單一個系統要素通常不會只連結一個其他要素,系統內部的聯繫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性的。一個存量的變動可能會牽動其他數個存量的變化,甚至是數個有關聯的系統迴路的運作發生改變。
參考資料 :
<<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作者:唐內拉‧梅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