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合適的學習流程能夠提升我們的能力

今天傍晚上課時,與同學們討論一個我自己曾面臨過的問題:關於撰寫報告,我們都學過方法,但為何我們在寫報告時,還是感覺到很困難?似乎我們也不易寫出讓人感覺有趣、有創意的內容?

我請同學們回想撰寫報告的經驗。一些同學們表示,關於如何撰寫報告的格式,以前在高中時都有學過,但當自己要操作時,還是覺得很困難。其中,有一個共同的問題是,為了撰寫報告而找了許多資料,雖然知道那些資料是關於某個主題的,但當撰寫完報告後,也不確定報告的重點何在。

其實,回想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撰寫報告而無法明確地表達要點,是很常見的問題,我自己就常遇到過(即便到完成博士學位後亦然)。我的指導教授常告訴我:「如果寫出來的東西讓人不知道要點為何,就表示自己沒有想清楚。」當我認真地面對、想要克服這個問題時,我才發現,過往我們學到的撰寫報告的方法,其實很難操作,不是因為我們學到的方法是錯的,而是那個方法不是那麼樣地合乎學習的過程。

已故的日本人類學家梅棹忠夫(1920-2010)在《智識的生產技術》一書中說:「人們公認,在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智識生產技術』的重要性也在凸顯,而且,與日俱增。諸如,查找資料、閱讀書籍、整理資料、歸檔文件、釐清思路、確定構思、形成大綱、做出紀錄、寫出報告等等。這一系列智識作業,在從前,只是極少數文人、學者們的專屬工作。而在當今時代,全社會每一個人都有不計其數的機會要做這些事情。它已經成為每一個社會人的一門生活技術,我們必須考慮智識生產技術的理由就在於此。」(梅棹忠夫,《智識的生產技術》,中譯本,頁13)梅棹忠夫之所以談論「智識的生產技術」,應當是與他在1960年代預見「資訊」將是未來社會運作中的重要要素有關,而人們「珍惜資訊」這件事上,卻沒有足夠的素養,針對信息的生產、處理、傳遞等,都應該要有嚴格的基本功訓練(梅棹忠夫,《智識的生產技術》,中譯本,頁220-221)。

關於梅棹忠夫「智識的生產技術」,是由許多我們可能習以為常的環節所組成,梅棹忠夫所說查找資料、閱讀書籍、整理資料等環節,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他自己明白地說,「如果將一個個具體的技術問題攤開來談,那簡直愚蠢透頂了」,然而,人們所缺乏的其實是「將其構建為一個整體的系統」(梅棹忠夫,《智識的生產技術》,中譯本,頁219)。換言之,將這些環節單獨來看,的確沒什麼好談的,但當我們從內容生產的角度來看,這些環節卻需要被以系統化的方式來作人們據以處理資訊、生產內容的流程。對梅棹忠夫而言,「智識的生產技術」的核心在於利用卡片的多重組合,刺激自己進行思考,觀察不同的卡片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從而使創意、思路出現。在《智識的生產技術》這本書中,梅棹忠夫花了很多篇幅在談論卡片與筆記本之間的差異,看起來雖然並不高端,但其理念卻是相當先進,即便到今天也仍然有效,因為關鍵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卡片能夠讓人們練習截取資訊、釐清要點、結構思路等思考活動必然涉及的動作。

就我的觀察來說,回顧以前自己的學習經驗,以及現在在大學兼課而觀察到學生撰寫報告的情形,發現梅棹忠夫所說的「智識的生產技術」,確實有其重要性,且其重要性不不會隨著現在的學生有了各種強大的工具便於取得資訊的事實而必然地有所提升。在AI當道的時代,資訊唾手可得,甚至能夠利用AI生成答案。當資訊的取得變得非常容易,課堂上教授的知識,只要願意花點時間搜尋,基本上沒有找不到的。然而,我們是否因此而學得更好?其實未必。

學習的核心總是離不開主動地思考,惟有自己動腦,使自己與所學的東西產生共鳴,自己才能真正地學到東西。學習,來自於求知的渴望,而在求知之前,先問自己想要知道什麼。什麼是我真正想了解的問題?那些讓我產生靈感或受到啟發的內容是什麼?我是否從產生的靈感或受啟發之處開始深化理解,以展開有意義的學習?對我來說,這些問題是學習的起點,且很大程度影響了我們的所學是否能夠真正地內化的關鍵。

學習的關鍵在於思考,而思考的問題應當是自己真正感興趣或關心的問題,帶著問題的學習,才能確保在學習的過程中持續地思考。學習成效或許與聰明才智有關,但同樣重要的是,是否有合適的、可操作的流程來支撐學習,以提升學習成效。

在大學裡,面對沒有既定範圍的學習,知道自己要什麼,往往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學習的成效。以問題為核心,才能較好地驅動學習活動,並有好的體驗,因為每一個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內容,都應該聯繫到個人的靈感、感興趣或關心的問題。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學什麼,可以透過一些技巧來自我檢核,如拆解知識的單元,觀察知識如何被不同的單元所構成,能夠幫助自己較好地理解自己所學為何。隨著自己的求知動機與感興趣的問題,逐漸地累積起來,編織自己的知識樹,讓各樣的想法自然生長,持續累積,將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想法可以被逐步地深化,最後達到始料未及的地步。

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個知識單元都不應是孤立的,因為我們是帶著問題來學習,因而我們所學的知識內容,也是為了能夠解答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或困惑。一個合適的、可操作的流程,能夠持續地刺激思考,強化學習的成效,讓自己達到有感的進步與成長。當想法逐漸地成形時,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的學習腳蹤許多始料未及的想法,而這往往來自於持續的累積與過去的自己對話。

回到本文一開頭所提到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容易產生有創意的思考?這或許的確與我們的聰明才智有關,但在此之外,以一個好的「流程」來支撐學習,持續地刺激自己思考所學到的知識為何,以及那些知識如何能夠解決自己所關切的問題,也許是一個可能的答案。這樣來想,其實我們需要的不是多麼厲害的科技或方法,而是能夠持之以恆地實踐學習的「流程」,因為即便是AI能夠生成許多內容,但那些內容仍有需要我們予以評估其品質,而倘若我們缺少累積,我們可能連AI的胡說八道都看不出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