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要放棄為自己的不甘心找出路,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

    我是從國中的暑假開始從事志工服務,到現在有二十多年,對象無論是老人、孩童還是動植物都有過接觸,這中間有感動的時候,也有無能為力的沮喪,時不時會聽到其他志工同伴這樣說:「如果我有錢有勢的話,就能做某某事,為什麼我什麼都沒有啊!」


    不只是同伴,包含我自己也會有:「如果今天不是我,而是更厲害的人來做這件事,是不是有更多生命可以獲得幫助?」


    我們不是仇富或是敵視有資源的人,而是感嘆自己的能力太渺小,總期盼需要幫助的生命能盡可能好過些。


    後來我發現,「我如果有什麼什麼,就能做什麼什麼」是偽命題,因為這想法建立在「我執著在用我想要的方式去做事」,於是侷限了其它我也能做到的事。


    不要放棄為自己的不甘心找出路,這條路不行就換個方式走走看。


    無法讓受虐的孩子都進到溫暖的家,無法讓獨居的老人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但可以持續關注相關議題,該發聲的時候發聲,不讓弱勢成為短暫流淚的熱度,更甚至,生活周遭就有這樣需要幫助的群體時,不要假裝他們不存在,可以在安全範圍內為他們引進社會援助。


    無法將每一隻流浪犬貓都帶回家,但有資源的可以捐贈物資,支持所在區域的認養會舉辦……不放棄在能力範圍內去嘗試。


    想要救助野鳥但沒有時間精力,不代表對於「野鳥」這個群體我們就無能為力,在透明窗上貼圖案避免窗殺、不在育雛季修剪樹……這些都不難做到。


    阻止不了森林的砍伐跟海洋的大範圍汙染,但可以從自身生活習慣下手,減少資源浪費。


    更簡單地,給予正在為這些事付出的人鼓勵,讓他們有後援能繼續前進。


    還有許多看似日常卻影響極大的小小動作,這是絕大部分的我們都能做到,只是它不符合美好期待,因為它無法瞬間扭轉悲慘,更無法一夕讓所有生命都幸福……。


    「妳說的這些『我們能都做事』,效率都很低,要等到什麼時候?」


    「做這些小事有什麼用?眼前受苦的生命就要死了啊!」


    是啊!我舉的例子確實都是小事,可能要積累好幾百、幾千萬個才能成就一點點改變,但這總比抱著「啊!我什麼都做不到!」的哀怨想法,然後「不可能,這社會就是這樣」、「反正我什麼都做不到,乾脆都不做」而不作為更好。


    正因為我們不是超人,每個人都有私心,世界也不是圓滿的,所以當看向生活的角落時,總有遺憾存在,會有不公不義,會有生命受磨難並消逝,得先接受「無法讓所有事都符合期待」,然後適時「放手」。放手不是「視而不見」,而是既然扛不起眼前的十公斤,那我們可以改拿旁邊拿得動的一公斤,這也是保護自己不被壓垮。


    被忽略的十公斤或許會變成鎖在心上的沉重,但「揹負著這樣的不甘」,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同樣狀況而努力,這並不是錯,是能力有限的我們的取捨。誰說這是弱小?我反倒認為這是體會了殘酷後的另一種勇敢。


    不是我們沒能力幫助「他者」,而是我們總希望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幫助對方」,用現階段自己可以做到的力量去影響、去等待,接受不如預期,然後給「改變」一些時間,過程中勢必會有犧牲,這不是單一個人的責任,記住那份不甘然後向前,這就是「生命」跟「理想」的重量。


    不要放棄為自己的不甘心找出路,總有什麼事我們能做的,一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