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每週選題|賣場的角色養成遊戲

LLM 讓自動駕駛變暖男、到貨不準時客人不回購、零售科技用遊戲獎勵養理想來客




有趣為始、重要其次,選些每週看到有趣的新聞新知,

雲一些自己的幻想,刺激海馬迴來記下他們。



Photo Credit: The Nix Company on Unsplash

選題ㄧ|想要我的錢錢就請準時到貨

新聞來源:More than half of shoppers unlikely to return to a retailer that misses promised delivery date - Retail Brew

  • 調查指出,歐美地區的消費者表示如果網購產品時不能準時到貨,
    將很可能選擇不再像那間品牌或廠商回購。
    - 美國有此傾向的消費者暫約 6 成,英國更超過 3/4
    - 若是 Fedex、UPS 等第三方遲件,就算不是你的鍋也不例外
  • 但好消息是將近一半左右的消費者願意支付額外費用,只要能得到準時到貨的保證。
  • 今年底的購物季除了擔心商品價格較高外,消費者也當擔心免運門檻被提高、甚至是慘遭取消。

雲一點個人想法:

雖然調查是以歐美為主、產品以 Q4 萬聖節 / 感恩節 / 黑色星期五 / 聖誕與新年等歡慶及送禮零售為主,
但可當作自己在台灣的產品做參考。
顯然的「 責任全在你 」是當今消費者直覺,
畢竟他們的立場無法選擇廠商怎麼安排出貨流程。
採用與剔除哪種交貨方式都是在建構產品定位、品牌價值與回購舊客基數。
當然,若是中小品牌都自己來大概頗有負擔的。
台灣很多可信賴的自建車隊、倉儲的廠商,可稍作比較。
p.s 疫情 Momo 物流大勝 Pchome,市占提高,回頭看就與這篇調查相符。

另外經好多年的補貼戰,沒有免運或是免運門檻太高似乎都成硬傷,
在能掌握的情況下,如自己的系統,設計舊客、大客、小新客的免運方法,
既能攤提成本,又能鞏固強化與重點客人的關係,再次回購。



Photo Credit: Image created with Leonardo.AI

選題二|想買便宜就到賣場玩 RPG

新聞來源:Instacart Launches New Gamified Capabilities Maximizing In-Store Rewards and Savings on Caper Carts — PR Newswirew

  • 北美的雜貨科技公司 Instacart 在其智慧購物車 Caper Cart天上新功能:
    包括「遊戲化任務」、「走到哪給什麼的優惠券」和「不同走道廣告」
  • 遊戲化任務使購物變得像冒險 RPG 一樣新鮮有趣,
    推著 Caper Cart 探索賣場角落完成迷你遊戲,獲得獎勵和優惠。尋寶式的任務包括限時優惠、重複訪問的獎勵和優惠券。
  • 購物過程中,Caper Carts 會根據所在位置提供相關的優惠券提醒,未來也將根據顧客的購買歷史和購物車內商品進行個性化推薦。
  • 走進特定走道,Caper Carts 也會自動展示相關產品,提高 awareness。

雲一點個人想法:

身為自己煮一族、半遊戲份子,這種設計太酷了,
也不是只有自己覺得,國內外都有人提到是賣場中的Pokemon Go、RPG。
有趣的是我們在遊戲中養成角色,賣場則在養成那個愛買愛逛的消費者,
常態的賣場 Persona 多是想省錢,但有講究、試用後對固有品牌有忠誠度,
但身為營利事業,提高客單消費、新品迭代、重複購買也很重要,
Caper Carts 利用小確幸的心理,
有系統地引導消費者拉長閑晃滯留的時間、冒險探尋未知角落與新品,
激勵之餘,用數據追蹤分析行為、優化下次的促購方法。

p.s 沒找到資料,但好奇,多是稍有年紀的消費者不玩遊戲,但不知道有玩過 Pokemon Go 是否相對有較高的參與度呢?



Photo Credit: averie woodard on Unsplash

選題三|暈車,請去找你的車負責

新聞來源:Autonomous vehicles could understand their passengers better with ChatGPT, research shows - Purdue.edu

  • 研究發現使用大型語言模型 LLM (如ChatGPT)能讓自動駕駛車輛清楚理解乘客需求,且比單純按鈕或簡單的指令更靈活。
  • 例如 ChatGPT 能夠理解像「我有點暈車」這類模糊的指令。
  • 但 LLM 仍會產生「幻覺與腦補」,仍需花時間解決,若要實際應用仍要過監管那關。

雲一點個人想法:

前幾天 Tesla 才發表 Cybercab 自駕計程車與 Robovan 全自動巴士,
讓自動駕駛的討論再疊上層夢想,這時剛好看到這應景的有趣題目。先
說我自己不是車業、AI 人工智慧的背景,僅是以消費者的角度觀看。

一直以來自動駕駛的發展是圍繞、或說建立在「安全駕駛」上,
- 規則上,有自動駕駛等級分類,從 Level 0 到 Level 5。
- 硬軟體上,則有感測器提升,雷達、攝相頭、GPS、電腦視覺與導航等。
- 法律上,也是在釐清出事後的責任歸屬。

但這報導的研究結果將導向駕駛與乘客的「陪伴性的乘車體驗提升」。
(有點不確定如何形容才正確,若有專業人士可以幫忙提供用字,謝謝)

拿研究報告的 “I feel a bit motion sick right now. 我有點暈車” 為例,
以往若暈車則需要與語音助手溝通停車、改道,明確輸入需求指令。
但未來在穩定可信的 LLM 介入後的場景可能是
😱:欸我暈車了
🚘:(( 理解:何謂暈車、了解暈車可能成因 ))
🚘:(( 分析:調出過去二十分鐘的駕駛紀錄,可能山路居多、內部空氣不佳、過多次變化車道 ))
🚘:(( 解決:執行應對方案,並記錄 ))
🚘:好的,為舒緩您的暈車症狀,將啟動平穩模式、降速、更改路徑、空調強度 up、開窗通風,並建議您調整坐姿看向遠方 … blablalbla

從一個需要談談、講道理的對象,變成見微知著的暖心 Soul Mate,不香嗎?




這是第一次整理新聞資訊,唯一挑選邏輯自己有沒有感覺(偏任性。

如果有任何問題請別客氣留言或email我,任何建議與交流都是樂意至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