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燒金紙由來?一文窺探台灣金紙文化發展史

金紙的起源|燒紙錢的習俗,漢朝就開始了?

漢人的傳統信仰中,普遍相信「事死如事生」意指對待亡者要像生前一樣對待他,即便是到了另一個世界,仍會有用錢的需求。既然要花錢,那要如何生出錢財呢?古代漢人會將貨幣一同下葬,不過,這也引來盜墓者的目光,導致富貴人家的墳墓,時常遭到破壞。為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因此才有了紙錢這樣的替代品。

 

燒金紙據說在東漢時期開始萌芽,當時發明紙張的蔡倫,由於紙張生意慘澹,徒弟尤秀才於是演了一齣「燒紙錢能讓亡者復活的橋段」藉此讓紙張的銷量能有所提升,但其實燒金紙真正普及,大約是在隋唐之後,而且與當時的佛教文化有關。

 

佛教傳入中國,使得火葬的觀念開始影響漢人社會。火葬被佛教稱為荼毗,他們相信人往生後靈魂會離開肉體,進入輪回,因此肉身就沒有保存的必要了。至於將火葬與紙錢焚燒連結起來的人,根據《唐書•王嶼傳》:「漢以來者皆有鎰錢,禱神而用紙錢,則由王嶼始。」一位名叫王嶼的唐朝官員,將燒金紙的行為帶入官場,使其成為至今的傳統習俗之一。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焚燒紙錢等於是轉帳給另一個世界的親友,除了給自己的家人之外,有時金紙也被視為是給神明或是判官的手續費。

燒金紙文化


 

金紙傳入台灣|金紙產業重鎮:梅山鄉、竹南鎮

由於燒金紙屬於漢人傳統信仰,因此台灣出現相關文化,是在鄭氏時期以後。一群人獨自來到陌生地方打拼,總得靠著信仰維持動力,後來清朝接管台灣之後,更多的漢人移民至此,金紙需求也大幅提升。

 

起初台灣金紙主要靠中國進口,直到後來人口大增,需求爆發後,台灣自己也開始投入金紙生產。早期大部分金紙都以竹紙當作原料,這也使得嘉義縣梅山鄉一帶,因為盛產竹子而成為造紙業重鎮。據說在嘉義縣梅山鄉造紙全盛時期,家家戶戶都有紙寮,當地人幾乎都投入造紙業。

 

另外現今的苗栗縣竹南地區,也是另一個金紙業為大宗的城鎮。早年更因為金紙業的蓬勃發展而有了「金色中港」的美名,全盛時期竹南鎮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從事與金紙生產有關的行業。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與傳統信仰淡化,目前從事金紙製造的店家僅剩個位數了。當地一家超過百年歷史的手工金紙製造廠「陳協和金紙行」傳承了三代,持續記錄著屬於台灣的金紙文化。

台灣金紙產業發展史


日治時期金紙文化遭打壓,台灣光復後死灰復燃

台灣進入了日治時期後,總督府調查台灣人習慣時,除了纏足、辮髮、吸食鴉片三大陋習外,燒金紙也讓日本人十分頭痛。主要是由於當時紙漿的原物料價格,在市場上呈現劇烈波動,由於台灣仍有大量紙張是從中國進口,嚴重影響本土財政狀況,這也導致日本總督府決定要發展本土造紙業,來減少進口紙張需求。

 

皇民化時期,日本政府以打破迷信為由,強迫台灣人改信神道教。政策一出,台灣寺廟大幅減少,金紙業與燒金紙文化更是在完全禁止下消失殆盡。然而,二戰結束之後,日本人戰敗投降,國民政府接手台灣。這讓原本已經瀕臨消失,甚至產量幾乎歸零的金紙產業,在國民政府解除相關限制政策後,產業迎來轉機。

 

文化大革命、大家樂彩券,推了台灣金紙產業一把?

台灣金紙產業高峰大約落在60到80年代。首先因為1960年代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在紅衛兵提倡「破四舊立四新」的前提下,燒金紙的習俗在當時中國受到嚴重打壓,這讓位於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為了延續祭拜祖先與燒金紙的文化,他們只好轉向台灣來購買金紙,導致台灣的金紙業者供不應求,甚至跑到海外設點。

 

而「賭性堅強」的台灣人,無論賭運或是財運,都在愛國獎券與大家樂的時代下受到重視,求好運自然就會有拜拜的需求,當然拜拜也會有燒金紙的流程。大家拜完拜一定要燒個發財金,間接又創造了一波金紙業的高峰。

台灣金紙發展史


燒金紙,作為台灣祭祀傳統的重要組成,象徵著世代之間的情感連結與精神信仰。隨著時代演變,金紙文化面臨著環保和社會意識的轉型挑戰,未來,如何在保留永續環境與傳統和創新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將是金紙文化能否生生不息的關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Podcast頻道|品牌故事|生活歷史|冷知識 - 簡單好消化,好聽沒負擔 生活周遭的歷史大小事,歡迎收聽週報時光機 - 🔍IG粉絲團:https://bit.ly/362xZ37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週報時光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