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一個小秘密,
我和先生,每天窩在家裡的話, 除了依偎著追劇、讀書、睡覺,偶爾出去戶外運動回來,還會給對方親自安排馬殺雞,捏捏背、按按腿甚至做個臉部按摩啥的。雖說手法不是很專業,可幸福感拉滿。
每天在簡單的「摸摸」、「貼貼」跟「摟摟抱抱」中過去。也正是這些細微的肌膚接觸,讓我感覺如此美好與值得。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查閱研究後,我才驚喜地得知,原來小小的「觸摸」,遠比人們想像中具備神奇的治癒力量。
來看今天的分享~
相比習以為常的視覺、聽覺和味覺,「觸覺」這種“低調”的體驗似乎總被我們忽略。
但事實上,觸覺是我們在子宮內發育的第一種感覺。觸摸,則是我們與世界建立的最早社會互動。誇張點說,我們“無觸不在”。
誕生以後,「觸摸」就更重要了。研究發現,接受母親額外皮膚接觸的嬰兒有更好的自主神經功能。這種收益甚至持續到了10年以後。此外,媽媽的觸摸還能極大緩解嬰兒的疼痛感,讓ta們鎮定下來。
所以,你會發現,嬰兒很需要與父母進行像是「青蛙式」或「袋鼠式」的貼貼,在父母懷中享受肌膚間的親密接觸;以及稍大時的「撫觸操」,接受足夠的愛撫與按摩。畢竟,這些觸摸能極大程度安撫到剛剛脫離子宮後不安的ta們。
那長大後我們就不需要觸摸了嗎?絕不是,觸摸始終奏效。我們身體裡甚至有專門的構造,叫做C觸覺傳入神經纖維(C tactile afferent),負責識別任意形式的「溫柔觸摸」。
這些溫柔觸摸,不僅能夠刺激催產素的分泌、促進多巴胺分泌、改善血清素系統,還能同時減少應激激素皮質醇的產生,從而更容易使人保持情緒穩定,變得鬆弛、樂觀與愉悅。
所以千萬別小看一個「摸摸」或「貼貼」,它其實是另一種充滿了愛的語言。
下班後、週末去做個足療或者馬殺雞,好像第二天又能滿血復活。這還真不是空穴來風,心理學家們發現,他人溫柔的觸摸可以「治癒」我們的身體和心靈。
它會降低我們的膽固醇、血壓以及心率,還可以提升我們的免疫力,讓我們更不容易得感冒、即便感染了也不那麼嚴重。就算你沒有生病,僅僅是感到身體有些不適、疼痛和疲憊時,觸摸也可以讓這些糟糕感受大大緩解。
即便是陌生人的觸摸,也可以提升我們的心理健康水準,尤其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說,這能夠減少ta們的焦慮傾向,甚至是「死亡焦慮」。這就好比是給我們貼上了一張「心靈創可貼」。
相反,一旦觸摸匱乏,我們就會產生「觸摸饑餓」。這在疫情、自然災害時很常見。
「觸摸饑餓」會讓我們的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變得遲滯、變得孤僻和社交退縮。正如作家阿克曼所說的:“觸摸像陽光一樣重要”。
當然,也有一些人主動地選擇了觸摸饑餓的處境。Ta們無法被好好觸摸、會感到強烈不適。這可能是因為ta們在依戀歷史曾遭遇一系列創傷,比如經歷了讓人痛苦的觸摸、或者觸摸常與不愉快的結果掛鉤等等。
相信看過宮崎駿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那些「擁抱」的場景。從真人與母親火美的擁別,到錢婆婆摟千尋入懷,彼此間的觸摸讓關係不斷升溫、直至高潮。
不難看出,觸摸是社會關係的「黏合劑」。其實,它更是種不可或缺的能力。心理學家Hertenstein發現,我們可以通過觸摸來識別和解讀情緒,準確率高達78%。
他還指出,觸摸,比聲音、面部表情和其他表達情感的方式更通用、便捷。無論是有力的握手、鼓勵的輕拍後背、引起注意的輕推、溫柔的親吻、愛撫和輕拍肩膀,都比語言更強大。
在競技體育中,諸如撞胸、擊掌和拍背等身體接觸,能大大增強隊員之間的默契與聯結感,提高贏得比賽的概率。
生活中你也會發現,千言萬語好像都不如摸摸頭更能傳遞支持、關心與安慰。就算雙方相隔千里,一個「拍拍」的表情包都能讓對方的心情大有好轉。觸摸,確實是表達安慰的最好方式。
被觸摸的人也會做出更多親社會行為。如果在提出要求的同時觸摸了對方,即便你們不認識,對方也更有可能幫助你。還有研究發現,工作人員發借書證時,如果碰一下學生的手,會讓學生對圖書館的評價更好。
就算你是「社恐」,對社交感到很有壓力、很回避。他人的觸摸也會讓你感到「被接納」,從而更主動、更願意去融入不熟悉的環境。
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中,最經典的一幕莫過於妻子小晴貼在得了抑鬱症的丈夫背上。在這種相互依偎中,兩人也愈加愛惜彼此、朝夕前行。
誠然,「觸摸」可以讓我們的親密關係變得更安全、促進與伴侶之間的依戀。拍拍伴侶的肩膀、摸摸對方的腦袋,都可以向對方傳遞我們的關心、在乎與愛意。
而且這種「觸摸」帶來的幸福感是雙向的。被觸摸的一方感到溫暖,而觸摸的一方也會也能緩解焦慮、更不容易進入應激狀態。
關係中的深情接觸越多,關係也會更滿意和更忠誠、更親密,也更容易解決衝突。在性行為後花更多時間進行深情觸摸的伴侶,性滿意度也更高。
然而,儘管對於依戀焦慮的人來說,觸摸可以保持親密感和聯結感。但依戀回避的人卻可能將觸摸視為對獨立的威脅,不太傾向於提供觸摸,對觸摸很反感。
流浪的小貓小狗,被人摸到時會變得渾身僵硬。人也是同理,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觸摸很少的環境中,觸摸也將不再能夠使我們感到幸福。
研究發現,較少接受人際觸摸的人,儘管對觸摸的判斷,比如強度和敏感度上,和其他人沒有差異。然而,ta們卻覺得觸摸並不那麼愉悅。哪怕這些觸摸是來自家人、伴侶和摯友,也不能讓ta們放鬆下來。
甚至,長期觸摸不足的人,會因為「觸摸」或是「被觸摸」而感到痛苦。尤其當一個人在成長歷程中,很少獲得來自父母的穩定觸摸體驗,觸摸就不再會帶來愉悅,而是代表著一種外界「侵入式」的刺激,促發身心的「戰逃」反應(“fight or flight”),讓人變得「全副武裝」。
要想重獲觸摸的快樂,關鍵在於提高頻率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如果缺乏觸摸、不能從觸摸中受益,又該怎麼辦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多摸!
研究發現,增加日常生活中觸摸發生的頻率,可以放大觸摸為我們帶來的好處。更多的觸摸體驗,能讓我們變得不那麼焦慮和抑鬱,甚至可以緩解我們的身心痛苦。
不過,不是摸的時間越久越開心。甚至,觸摸持續的時間太久會讓我們不再感到快樂。因為我們的大腦和交感神經系統會形成習慣,邊際效益遞減,效果也變得不那麼好了。
由誰來發起觸摸,不太重要。無論是親密的伴侶,還是某團上團的按摩師傅,都可以讓你得到觸摸的體驗。再不行,自己摸摸自己也一樣有效。
如果真的不耐受人類的觸摸,找非人類也可以!研究發現,物體或機器人的觸摸也很有效。和酒店智慧型機器人貼貼,抱著毛絨公仔入睡,或者給自己蓋上一條加厚的、軟軟的毛毯,都能讓你輕而易舉地感到幸福!
看到這裡,不論此刻的你,正在親近的人身邊或是隻身一人,麻溜滴地給自己創造一次小小的、神奇的摸摸吧~
別忘了轉發給你的朋友,也把治癒的力量傳遞出去~
今日互動
分享一個最令你感到幸福的觸摸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