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是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專欄,要談談最近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的:能源。更具體的說,是電力。
最近幾個熱門新聞,都跟未來的電力需求有關。首先是台電核三廠二號機組歲修41天,讓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歲修期間,並未傳出大規模停電事件,憂的則是傳統火力發電的占比居高不下,至今沒有解套之道。
與此同時,Bloomberg刊登了一篇行政院長卓榮泰的專訪,談台灣的核能政策。在接受專訪時,卓院長很具體的說:「只要台灣內部對於核能安全達到共識,對於核廢料的處理得到好的方向與保證,那大家有高度的共識,我們可以公開討論。」這段話聽得出來,有很大的解讀空間,因為設定了兩個重要的大前提,一個是要台灣內部對核能安全達到共識,第二個是要核廢料的處理得到好的方向跟保證,聽起來感覺到是如果有人對安全有疑慮,或者是環保團體有人反對,就不會走回頭路再擁抱核能。
可是Bloomberg顯然不這麼認為,這篇報導很具體的指出,這是民進黨政府「反核立場轉變」的明確訊號。為什麼轉變?就是因為AI熱潮對電力的龐大需求。「希望台灣也能跟上全球趨勢和新的核能技術,」Bloomberg引用卓院長的話,認為現在台灣對採用新的核能技術態度「非常開放」(very open),在台灣反核,越來越難維持下去。
電力,毫無疑問是AI發展非常重要的挑戰之一。另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新聞,要算是之前發生過危機的美國三哩島發電廠,最近Microsoft投資重啟其中一個反應爐,用來提供Microsoft資料中心所需要的電力。
我前陣子參加一場座談,聽到全球最重要的雲端資料中心和IT基礎設備業者緯穎科技董事長洪麗甯Emily Hong談話,她說她常講一句話,就是未來在Data Center這個產業裡,「算力無限,電力有限!」
意思是說,要算力不難,只要有錢擴充設備,你要多少就有多少,可以無限提升。可是每一筆運算的背後,都需要電力,而且是很龐大的電力。電力不夠,就什麼都不用講了。
但科技業要的電,不是普通的電。它們要乾淨的電、穩定的電、便宜的電。
所以為了確保接下來可以有更充足的電力使用,現在高科技業者、AI業者、資料中心業者紛紛回頭去擁抱核能發電。
90年代以後,歐美國家反核聲浪很大,特別是日本發生福島事件之後。可是這兩年情勢出現了非常戲劇性的變化,最近一期《經濟學人》就報導了全球核能發電的最新發展。過去5年來,全球核能發電量不斷的成長,先前曾經趨緩的一些核能電廠建廠計畫,現在又回頭繼續加快腳步,目前有超過60座核能電廠正在興建,其中大部分在中國跟俄羅斯,當然也有一些在其他的國家,比方說捷克今年7月初才正式拍板一個170億投資的核能發電計畫。
《經濟學人》說,核能發電正在經歷一場復興運動,這波復興運動背後的原因當然很多,例如核能科技的進步等等,不過最關鍵的推手還是現在最熱門的AI背後所需要的運算能力。美國幾大科技巨頭Google、Amazon、Microsoft,現在都大舉投入新的核能發電。為什麼?就是因為所有的運算背後,都需要用電。以規模較大的資料中心來說,可能要用到100萬瓩的電,只要三座,我們一個核四就不夠用了,想想看,這麼大量的電力需求,如果是太陽能需要多少的太陽能板跟設備?如果是用風力要蓋多少的發電機?算來算去,核電不但乾淨而且還便宜、大量又划算,所以現在這些科技業者都在朝核能發電去投資。
不過《經濟學人》的報導指出,三哩島的例子在美國應該很難再複製,美國雖然現在有94座核能電廠,但是過去幾十年來已經很少再蓋新廠了,要找到像三哩島這樣可以重啟的核能電廠,機會不是那麼高。所以高科技公司紛紛投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mall Modular Reactor)。目前中國跟俄羅斯的SMR發展腳步較快,但西方國家也在努力的追趕,比方說比爾蓋茲就投資了一家叫Terra Power的核能新創公司,要在美國懷俄明州蓋的第一座SMR廠於8月份才剛剛動土;Open AI的Sam Altman投資的核能技術新創公司Oklo,也是要搞好幾個SMR的廠。另外,勞斯萊斯、GE都在同步研發這種小型的核能發電模組,Google、Oracle也對SMR這一塊有所投資。
當然,SMR在技術上仍有變數,何況核電還是有安全的顧慮以及核廢料存放的問題等等,可是面對這兩難局面,科技業者現階段顯然相信,未來更新的核能科技可以克服這些問題,歐洲和日本有些原本應該要退役的核能電廠,未來搞不好也會重新啟動。
全球的核能發電趨勢,我想在短期間內不會改變,也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除非不要半導體、不要AI、不要這些高科技產業,否則我們就必須很務實的去面對以上的這些問題。在發展光電、風電之外,也要正視國際上的核電復興現象。
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幾篇文章:
更多更完整的財經觀點分析,請鎖定《沈雲驄說財經》Podcast,每週三更新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