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6|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華麗後的樸悅

    1975,世台會第二屆(發表台灣新文化的展望)

    1975,世台會第二屆(發表台灣新文化的展望)








    無意間,看到了陳錦芳早年海外民運的視頻,

    有一種,徒嘆噓嗚的陰晴圓缺之嘆~


    人生總有高峰與低谷,如波函數般的浪濤輪迴。

    藝術與人文的集錦交會,是自由戀歌下的豐腴。然精華之後,難掩政治性的果斷謀殺,人生一切又再次回到原點。


    自由國度,是萬眾理想國,

    卻端看生存在哪一片土地,

    而免除藝術創造的恐懼論。

    1978年,世台會第五屆年會(西雅圖抗議)


    戒嚴時代,抽象是明擇保身的詮釋,

    解嚴之後,裝置是坦誠相見的潤飾。


    藝術,果真具有審美或藝創自由的超越性?

    政治外的社會現象學,凌越意識,藝術作中介,它常常能平衡一切恐懼的總和。


    曾於北美館看了梅丁衍議題,政治題材已不必然是警總審查下過去的恐怖,此局,藝術政治犯(泛)的心腹真言,也不必有任何矯正的漣漪,卻唯有在自由的台灣,太陽下,總不會有新鮮事。


    斷/捨/離,是人間的功課,觀看陳錦芳視頻的回歸心境,也是重新回顧自我的解惑。回到簡約樸實的日子,高峰經驗之後,功成也不必在我。


    心靈浮躁,是你我他如常的奔憤現狀,

    風光之後,滿足,卻是最美好的詮釋。


    政治,眾人之事;藝術,總能合度。


    2024.10.2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老哉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