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等了三年,要來報渭水之戰的仇。
天災不分彼此,同時照顧著大唐與突厥。
貞觀三年,李世民李世民一邊排除異己,一邊勵精圖治,廢去了當年父親的頭號功臣,裴寂,把自己最親信的房玄齡與杜如晦,放上了左右僕射之位。更拉拔李靖、魏徵、王珪等人進入權力中心。
大唐的最高行政會議中,再不存任何「效忠」李淵的人馬。
四月,李淵搬出了皇城,移居到長安城外的離宮。而李世民此時,才真真正正成為了唐朝獨一無二的話事人。
繼契丹與靺鞨來降,北突厥東部跟北部的部族,奚、霫和薛延陀紛紛也表示願意臣服大唐。
但,李世民仍在等待。
十一月,西突厥與高昌國也派了使者前來。
西突厥也在內戰,我們隱約可以察覺,整個西北地區都受到這兩年氣候變化的影響。
但大唐有東有南。大家都知道,大唐還有油水。只是不知道,李世民不是開善堂的。李世民早已鎖定北突厥頡利可汗,以求一舉揚威。
終於,李世民等到那塞外的兄弟,突利可汗捎來的消息。以李靖為首,唐朝大軍開始往太原集結。準備等突利可汗的信號,採取行動。
原本應該是這樣的。
誰也沒想到,李靖輕騎突出雁門關,連施巧計降伏了突利。
事已至此,李世民索性擺明車馬,緊接著派出李世勣帶大軍往雲中,並左武衛大將軍柴紹出金河道,衛孝節出恆安道,薛萬徹出暢武道,兵分五路,與李靖一同夾殺頡利可汗。
李靖攻破定襄,迎回突厥手中的隋帝與太后,當然考慮到正統要寫成「隋齊王暕之子楊正道及煬帝蕭后」。
另一邊,李世勣也在白道大破突厥。
頡利可汗遁走,派使者求和。
李世民也下令諸將按兵不動,讓唐儉前去會面,探探虛實。
唐儉去了一趟,帶回隋帝與太后,並且跟李世民表示,只要恩威並施,頡利就會投降了。
好,李世民便著唐儉前去辦妥此事。
可又是一個沒想到,李靖與李世勣兩大戰神在漠北會了個面,都認為不能縱虎歸山。
李世勣提議:「趁唐儉在突厥那邊,突厥人必然無備,我們就打他娘的。」
李靖大聲叫好:「這是韓信滅田橫的策略,正合我意!」
回頭,李靖吩咐張公謹準備出兵,張公謹表示:「我們的使者在突厥,怎麼攻打?」
李靖白了他一眼:「兵機不可失,此乃韓信滅齊之策,唐儉之輩,有何可惜!」
張公謹無以辯駁,只能照辦。
李靖軍趁夜出動,直到頡利牙帳十五里外才被發覺。頡利哪敢迎戰,輕騎便逃。餘下的兵眾,只有被李靖屠殺的份。
李靖這邊殺了上萬人,俘虜了十幾萬的突厥平民。同時,李靖更是不由分說,直接斬殺了義成公主。
中國人普遍都相信,突厥自始畢可汗起,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原因,便是義成公主。至於事實如何,已經不會有人知道了。
當頡利逃到渡口,打算北返大漠,正要哈哈大笑,孔明與周瑜小兒……還沒笑出聲,李世勣的伏軍就現身了。
原來李世勣分頭行動,早一步來到渡口,堵住了頡利可汗的逃生之路。跟著頡利可汗的酋長們見勢頭不對,索性舉雙手投降。
混亂中,頡利可汗乘上了千里馬,往西南逃竄:「李靖跟李世勣既然算定了我會往北退,那麼南方定無防備。」
嗯,如果李世民只是派兩大將合擊,那頡利就對了。
可惜的是,這是一場大唐傾國的殲滅戰。頡利投靠的沙缽羅部落,沒多久就被唐軍掃蕩了。最終,頡利可汗被生擒,送往長安。
李世民表示,罪不致死,從此軟禁頡利可汗。雖然封了官職也給了田宅,但也不過就是用來向草原西域諸國宣示:突厥可汗,已為我大唐下臣!
更重要的是,戰爭雖然獲得勝利,但該如何畫下休止符?李靖俘虜的十萬人,李世勣收降的五萬人,該如何處置?
中書令溫彥博建議,跟當初漢武帝養南匈奴一樣,讓他們在河套內側定居吧。
秘書監魏徵卻認為,這是塞外民族自古未有的大敗,而從以前到現在,他們都是失勢就投靠中國,看到有機會就反亂。如果不能殺光,還不如把他們都趕回去漠北。不然,這十五萬突厥就住在數日可抵長安的地方,誰能安心?
溫彥博強調,以德服人,突厥自然不會反叛。
魏徵說,西晉怎麼滅亡的,大家心裡有數。
溫彥博又說,我們可以教化他們啊。西晉雖因此而亡,漢光武養南匈奴,不也是平平安安嗎?講到漢光武帝劉秀,那可是李世民的偶像。
最終,李世民決定採溫彥博的意見,命當年跟突利可汗入京的特勒思摩,統領各部落,在河套南端定居。
附帶一提,幾年後李世民仍是改變了想法,叫思摩渡河北上。衍生的事端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貞觀四年四月,頡利可汗被送到長安,隨之而來的,是西北諸蕃送上的「天可汗」稱號。以字面上來說,西蕃就是西突厥,北蕃就是北突厥。
當時西突厥的內戰也到了一個高峰,原本的可汗已經失去了統御能力。大概就是這樣西北分裂皆無主的情況下,有不少部落聯合起來,表示要請唐朝當老大。
所謂的可汗,並不是一個「人」,應該說是共主「國」。
共主國底下也是有很多部落的。
那我也並不認為,這時候絲路南北的所有國家跟部落,都會一秒承認唐朝天可汗的地位。這個時間點上,應該是比較強大的部落,有機會成為新可汗的傢伙,會來借助大唐的名頭與實力。也只有他們才能策動更多部落。
弱弱相連組成勢力?那都是假的。裡面必然有強者做幕後黑手。
不過,無論這個天可汗是十個部落獻上的,或是一百個部落的共識,對李世民來講都沒什麼差別。
天可汗的名號,只是打敗頡利可汗的戰利品。只是李世民踏出的第一步。
貞觀四年,七月。
李世民問房玄齡跟蕭瑀,隋文帝是怎麼樣的一個天子呢?
「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論事。宿衛之人,傳餐而食。雖非性體仁明,亦勵精之主也。」
日昃是中午,這段大概看得出意思吧?總之就是說楊堅是個勤勞又認真的領導人。
不過,李世民搖了搖頭。
你們只說對一半。楊堅是個非常聰明,但又非常愚昧的人。他的聰明,讓他對事物都能比其他人更深入的探索。但他的愚昧,就讓他看不清楚真實。
當年,楊堅身為北周最被信任的大臣而篡位自立。所以他就一直認為,臣子沒有一個人可以信任,寧可自己窮盡心力來處理所有的政務……但那也僅僅是他自己眼中的完美而已。
朝廷大臣心裡明白這個情況,也不會對他說實話,只是奉迎上意,有什麼工作來概括承受便是。
朕,不要當這樣皇帝。
天下是如此的廣大,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再高,見識再廣,也不能涵蓋整個天下。
要選天下有才之人,來處理天下的事務。
我該做的,就是相信你們所有人的才能!
八月,李靖補上了過世的杜如晦缺位,成為新的尚書僕射。
事實上,杜如晦卸下兵部尚書職時,也是李靖補的位。接著,由侯君集接任兵部尚書,同備參議朝政。
一般人根本不會注意到,杜如晦跟李靖,在李世民的「才能論」中,其實是同類人。
十月,李世民展開了西巡狩與校獵。所到之處免除租賦,更廢止鞭刑等殘酷刑罰。
這一年,大唐帝國只判了二十九個人死刑。所治理的領土,大家不再需要關上防備盜賊的大門,往來行旅也不再需要準備大量的糧食。
物價平穩了,治安也穩定了。
除了宣揚天子權威之外,李世民究竟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