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候,在面對不同的問題時,會不知道該如何提問,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精準提問的力量》,恰恰可以給我們解答。
作者過去曾經擔任過記者、主持人等需要常常進行問答的職業,而他也發現許多成功人士,會透過各種提問,來達成他們的任務。
書中介紹了11種類型的提問方式,讓我們能夠了解到,面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需求,可以使用哪種提問方式來獲得解答。
並且,作者也在這11個提問方式中,舉出實際例子,讓我們能夠更身歷其境的感受到,不同提問方式的差異及功用。
在本篇文章中,我會從11個問答方式裡,分享讓我印象深刻的2個問答方式,就讓我們開始吧~
作者在書中提到:這類型的提問,可以幫助人把內心攤開在別人面前,並透過感同身受的有效提問,得到更發自肺腑的深切答案。
作者也提到了幾種技巧,讓我們可以更快速、有效的切入問題點,但同時,又不會讓對方太有壓力。
像是提問時,先從比較大的問題開始問起,讓對方能夠以較輕鬆的態度面對,當對方開始進入狀態後,再慢慢深入討論。
重點在於,跳脫既有的觀點,不是問自己:「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有怎樣的感受?」,而是問:「我想知道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不只要理解對方,更要變成對方。
同理型提問,可以透過「認同」對方在預料之中的回答,把對話慢慢的引導到正面的方向,並且激發其他正面的想法和念頭。
當我們跟對方慢慢有了共鳴,這時,就可以逐漸往問題的核心靠攏,把對話慢慢帶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而我們可以透過著重於語調、節奏、停頓還有臉部表情等等方式,對對話進行解讀,往目的去鑽、探究一個人的本質。
那我們要怎麼判斷對方是否有打開內心呢?
我們要在傾聽時,留意對方帶來的各種資訊,像是字句中的恐懼、不安,或者是快樂、平靜,留意這些情緒的根源,再決定是否要繼續這個話題。
我自己在跟別人聊天時,也常常發現,多與對方進行眼神接觸,並且在對方的談話中,加入贊同的動作,像是輕微點頭,可以幫助彼此間的距離快速縮短。
在拉近彼此的距離後,對方也會更願意透漏更多資訊,或許也有可能是他們從未跟別人談論過的,這也代表了得到更多的信任,進而更能從對方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搭橋型提問,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不太願意提供資訊的人時,鼓勵他們開口,說出我們需要的訊息。
我們的目標清楚且具體,就是要讓封閉的人願意敞開心扉。
適用的範圍很廣,從身邊的父母、鄰居、朋友,或者是初次見面的人、閉口不語卻心懷不軌的人,我們都能透過這個方法,讓別人把事情告訴你。
作者在書中有提到一位高手,他是危險評估專家,他的工作背景常常需要跟一些,有陰暗、危險的人交談。
不過他用的方式,並不是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那種,一個扮演黑臉,另一個扮演白臉的訊問方式。
而是用「尊重權力」的方式,目的是消除對方的警戒,並且降低對方的防衛心,透過逐漸建立的互動與信任,我們甚至能從最沉默的人口中問出情報。
首先,我們可以先從一些無關緊要的對話開始,像是問一些普通的經驗、或是他過去的故事,並且慢慢帶入,才能順水推舟的推動對話。
我將書中的舉例簡化出來,假如你是保險公司的主管,你想了解你的員工在想什麼?但他現在對你防備心很重,你可以先從簡單的對話開始。
像是他最近剛換了新電腦,於是問他:「新電腦好用嗎?」,他會分享自己的看法,於是你接著深入:「那就好,你喜歡那台電腦的螢幕嗎?」,對方便會慢慢放鬆警戒。
「你怎麼會選那台電腦?」、「哪款比較熱門」、「大部分人是選那款電腦嗎?」接著能問諸如此類的問題,並留意是否有切入的機會。
他可能會回答,自己使用電腦的方式跟別人不同,比起XXX使用的那台,可以更有工作效率。
這時,便可以順勢切入,「是喔,那XXX是怎麼樣?」,而對方可能會說XXX是如何用他的電腦,或者有其他同事涉入,以此引出更多的問題跟更精確的訊息。
這種方法很常見也很好用,如果你想了解某個關鍵訊息,就在對方說完一段話後,用關鍵字的方式反問回去。
A:「他們這樣對待我,我好想大叫。」
我:「大叫?」
B:「我不知道為甚麼我會是下去,他們那麼無能。」
我:「無能?」
通常只要我們抓住對方句子裡的關鍵字,並且用疑問的方式回升問題,對方通常會做出更多的說明跟解釋,進而以伸出更深層的想法。
C:「吃午餐的時候很吵,XX又很煩,所以我拿早他的香蕉。」
我:「拿走?」
C:「對,拿走,我沒有偷走,只是拿走而已,他在講我的壞話,我覺得很煩。」
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默默地運用到一些技巧,像是有時候沒聽清楚對方的話,或是根本沒在聽的時候,只要記得幾個關鍵字,並且用關鍵字問回去,對方幾乎不會知道你在恍神。
如果我們能夠更清楚的了解到對方的想法,就越容易得到自己期望的結果,因此,學會怎麼「好好問問題」,是延續對話、獲取資訊的關鍵。
而作者也透過書中的多個例子,讓讀者能夠更深刻的瞭解到,不同提問方式,它的精髓究竟在哪?該怎麼問?怎麼判讀對方的訊息?
有了這些知識,讓我可以在往後,遇到不同情況、不同困難時,有更明確的方向,並且更加擴大自己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