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完「琴棋書畫」,本篇四大系列要介紹的是「古代四大才女&四大美女」。
四大才女,是對某些時期有才華的女子的特定稱謂。
古代四大才女──李清照、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兒
1.李清照
北宋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市)人,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與辛幼安並稱「濟南二安」;又因其詞有「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鳳凰臺上憶吹簫》)、「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三句,故人稱「李三瘦」。
辛幼安就是辛棄疾,幼安是他的字,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因歸正人的身份,辛棄疾也始終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實現他北伐的夙願。追贈少師,諡忠敏。18歲與愛妻謝康正結為連理。辛棄疾是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易安(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和愛國詩人陸游雙峰並峙。辛棄疾詞風「激昂豪邁,風流豪放」,代表著南宋豪放詞的最高成就。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員外郎,是當時極有名氣的作家,深受當時文壇宗匠蘇軾所賞識,常以文章相往來。母親王氏系出名門,高祖王景圖、曾祖王贊,都榮登進士,外曾祖父王準受封為漢國公,外祖父王珪在宋神宗熙寧時為中書省平章事,元豐時為尚書左僕射,都是執掌國家樞要的丞相,受封為岐國公。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長她三歲的太學生諸城趙明誠結婚。趙是金石家,夫妻二人前期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閨閣之怨或是對出行丈夫的思念,如《一翦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南渡後,生活困頓。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獨自前往就任湖州知事。1129年丈夫於夏曆八月十八日卒於建康,李清照為文祭之:「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紹興),在土民鍾氏之家,一夕書畫被盜。當年與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飽受打擊,其寫作轉為對現實的憂患,因此後期經歷了國破家亡、暮年飄零後,感情基調轉為悽愴沉鬱,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
李清照晚年說法不一,或有說法稱紹興二年(1132年)曾孤寡再嫁官右承務郎、監諸軍審計司官吏張汝舟,但不久隨即離婚,甚至因此鬧上公堂。約卒於1155年(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說法)。
李清照存世作品並不多,詞約50首,詩14首,文不足10篇。
同為宋代人的朱熹說:「本朝婦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魏夫人,魏玩,又名魏芷,字玉汝,一作玉如,襄陽鄧城(今河南鄧州市)人,北宋著名女詞人,弟魏泰亦為文人。自幼博覽群書,以詩詞見長,嫁曾鞏弟曾布為妻。曾布官至宰相,魏玩隨往京城汴梁。曾受朝廷褒封為魯國夫人。魏氏著有《魏夫人集》,詞作多寫閨情及吟詠景物,善於化用唐人詩句。作品多已散失,周泳先輯有《魯國夫人詞》一卷,收有詩作一首,詞作十四闋。
而後世對李清照的成就評價則更進一步,例如楊慎就明確提出:「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沈曾植將李詞的藝術魅力描述為:「墮情者醉其芳馨,飛想者賞其神駿」。鄭振鐸亦極力稱讚李清照,但將其稱為「詩人」:「李清照是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詩人,……像她那樣的詞,在意境一方面,在風格一方面,都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其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出類拔萃,亦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才女」。
代表作
詞:《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一翦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長門草青青》、《憶秦娥·臨高閣》、《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秋情》、《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清平樂·年年雪裡》、《鳳凰臺上憶吹蕭 ・香冷金猊》、《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孤雁兒 ·藤床紙帳朝眠起》等。
詩:《浯溪中興碑詩》、《夏日絕句》、《皇帝閣春帖子》、《釣台》、《八詠樓》、《上樞密韓肖胄詩》等。
文:《金石錄後序》、《詞論》、《打馬圖序》、《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等。
2.蔡文姬
蔡琰,字昭姬,晉時為避司馬昭諱而作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為蔡邕的女兒。她博學有才,通音律,據稱能用聽力迅速判斷古琴的第幾根琴絃斷掉。是建安時期的女詩人。
初嫁於衛仲道,後來丈夫過世,蔡琰未育子女,結果歸寧娘家。又於東漢興平二年(195年)被南下的匈奴擄掠,為南匈奴左賢王所愛,後誕下二子,在匈奴一共住了十二年。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因在發跡前已和蔡琰的父親蔡邕相熟,對蔡邕無嗣感到難過,相當同情蔡琰的遭遇,遣使以重金玉璧將蔡琰贖回,並安排其再嫁同鄉陳留董祀,「文姬歸漢」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
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很羨慕當初蔡邕家中藏書量之豐,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四千卷書,但幾經戰亂全部遺失,曹操十分失望;但當曹操聽到蔡文姬表示她還能背出其中四百篇時大喜過望,打算派遣十位吏員默寫蔡文姬記憶中的文章,蔡文姬認為此舉不妥,因為男女有別,應守禮不親自講授,故向曹操建議由她親自默寫,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
《古今傳授筆法》記載:「蔡邕的書法乃神人所授,並遺傳給他的女兒文姬。」
另一方面,《法書要錄》亦評論蔡文姬工於書法,為人甚為賢明。《黃山谷集》更對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作出高度評價。
蔡琰傳世作品有《悲憤詩》二篇,一為五言,一為楚辭體(騷體),抒發自己悲慘遭遇,反映了戰亂年代百姓的苦痛,流傳至今。另有長詩(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一篇,敘述了文姬一生不幸的遭遇。
《三字經》中也有提到蔡琰:「蔡文姬,能辨琴」。
水星、金星上各有環形山以蔡文姬命名。
1991年,蔡文姬紀念館成立,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里鎮鄉蔡王村。館內詳細介紹了蔡文姬生平事跡,陳列著蔡文姬所著《悲憤詩》和琴曲歌詞《胡笳十八拍》,以及蔡文姬在史書中的記載,其中包括《後漢書》中的《董祀傳》,還有蔡文姬墓和現代著名書法家書丹的《胡笳十八拍》石刻。
《胡笳十八拍》,簡稱《胡笳》,樂府詩,古琴曲,相傳為東漢末年蔡文姬以胡笳音色融入古琴中而作成,流傳有「大胡笳」和「小胡笳」等多個版本,最早見於《神奇秘譜》。
3.卓文君
西漢人。司馬相如之妻。原籍邯鄲冶鐵家卓氏。卓家以冶鐵致富,秦始皇滅趙進行統一之際,強迫趙國富戶遷移到川峽等地,邯鄲城卓氏被遷臨邛(今四川省邛崍市)。
卓文君為四川臨卭巨商卓王孫之女,姿色嬌美,精通音律,善彈琴,有文名。十六歲時嫁人,卓文君先後嫁了五個丈夫,五個前後任的丈夫都早死,返回娘家寡居。沒有人敢娶她。司馬相如到卓王孫家裡赴宴,得知卓文君新寡,便彈奏了一曲《鳳求凰》,傾吐愛慕之情。文君聽了相如的琴之後,當夜與相如連夜私奔逃到成都。
《鳳求凰》相傳是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的琴歌。《史記》記載司馬相如當眾彈奏兩首琴曲,情動卓文君,兩人私奔。《史記》未記載曲名和內容。後世有多首「鳳求凰」被認為是當時司馬相如所做的琴曲。
全曲以「鳳求凰」為通體比興,包含熱烈的求偶、象徵男女主人公非凡的理想、高尚旨趣、知音的默契等意蘊。全言淺意深,音節流亮,感情熱烈奔放而又深摯纏綿,融楚辭騷體的旖旎綿邈和漢代民歌的清新明快於一爐。
《鳳求凰》版本眾多,在後世亦非常知名,許多文人小說、元雜劇和明清戲曲甚至是歌仔戲、京劇、崑劇都可以見到。其中最早出現在小說的是南朝宋劉義慶編纂的《世說新語》〈言語〉中,司馬昭取笑鄧艾口吃之事。
《西京雜記》記載:「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
在成都時,夫婦二人一貧如洗,只好回臨卭開小酒店為生,卓文君賣酒,司馬相如洗碗,生活清苦。卓文君之父卓王孫得知後,羞愧的不敢出門,後來是在親友勸諫下說你就這麼一兒一女而已,不如分些財產給他們,資助他們,所以卓王孫給了他們夫妻很大的一筆財富,也因此司馬相如跟卓文君也變成富翁,傳說後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生下一個女兒,司馬氏,喚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賜名元春。
據說,在漢武帝時期,司馬相如獲得賞識,打算納茂陵女子為妾,冷淡卓文君。於是民間傳說,卓文君寫了《白頭吟》給相如。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司馬相如看了之後感到慚愧,於是打消納妾的念頭。
另外,相傳司馬相如在長安,被封為中郎將時,由於自己覺得身分不凡,曾經興起休妻的念頭,因此寫了一封信,信上寫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要卓文君立刻回信;信中數字獨欠「億」,令卓文君合曉司馬相如對自己再無「憶」,故此卓文君寫了《數字詩》,以示怨情。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三、四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字無可傳。九連環無故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掛牽,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孤身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間心寒不敢搖蒲扇。五月石榴似火,偏遇冷雨催花瓣;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煩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扯斷。噫!郎君兮,盼祇盼,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白頭吟》與《數字詩》皆後人所錄,傳說為文君作,但從風格及形式上來說,應出於好事者附會,不太可能是出於西漢時期。
4.上官婉兒
唐朝陝州陝縣人(今河南三門峽),祖籍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唐朝的女官、詩人、政治家,為唐高宗宰相上官儀的孫女,名義上為高宗之才人、中宗年間進拜昭容,因此又稱上官昭容。上官儀獲罪遭誅後,上官婉兒隨母親被發配入掖庭為官婢,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得武則天重用任女官,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中宗年間被封為昭容,執掌朝綱,權勢日盛,左右朝政,期間大設修文館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唐隆之變時,手捧與太平公主共同起草的中宗遺詔「相王輔政」求免,但仍被李隆基下令處死。
上官婉兒在詩歌方面繼承和發展了祖父上官儀的文風,重視詩的形式技巧,對聲辭之美較為看重,擅長體現事物圖貌的細膩、精巧。中宗年間,因其政治地位的影響,「綺錯婉媚」的詩風逐漸影響了宮廷詩人乃至其他士人的創作方向,「上官體」也成為了上流社會的創作主流。王夢鷗在《初唐詩學著述考》中記載「尤以中宗復位以後,迭次賜宴賦詩,皆以婉兒為詞宗,品第群臣所賦,要以采麗與否為取捨之權衡,於是朝廷益靡然成風」 。
上官婉兒設立修文館,廣召當朝詞學之臣,大力開展文化活動。婉兒在這期間主持風雅,與學士爭務華藻,寫詩賽詩,對文人提拔獎掖。近代文藝理論家謝無量稱「婉兒承其祖,與諸學士爭務華藻,沈、宋應制之作多經婉兒評定,當時以此相慕,遂成風俗,故律詩之成,上官祖孫之力尤多矣」。
此外,上官婉兒還在開拓唐代園林山水詩的題材方面多有貢獻,如《游長寧公主流杯池》,突破了以往寫景狀物的宮廷詩歌形式,寓情於景,卻更具有自然山水味,對盛唐山水詩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意義。清代文人陸昶在《歷朝名媛詩詞》中稱讚道「昭容才思鮮艷,筆氣舒爽,有名士之風」。
據《新唐書》記載,婉兒將生時,其母鄭氏夢見一巨人,交予她一秤,並稱「持此稱量天下士。」鄭氏聞之想所懷必為一男孩,等其成年後必可稱量天下人才,豈知生下來是一女兒,鄭氏故而不樂。但這女嬰清新秀麗勝過其母,及滿月時,鄭氏把婉兒抱在懷中戲語道:「汝能稱量天下士麼?」這襁褓之兒竟能呀呀地相應。待唐中宗年間,婉兒專秉內政,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果然「稱量天下士」。
歷史上,對上官婉兒的評價不一、褒貶參半。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政治的才能上,絕對能跟武則天(武后,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的女皇帝)相提並論的。
我甚至認為:上官婉兒在文學上的才能,遠優於武曌。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二組成語,便是描述這四大美人。
四大美人分別對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時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
沉魚──春秋時期,西施在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顏,驚艷得一時忘記游水,沉入江底。
落雁──西漢王昭君出塞時,行於大漠途中,在馬上百無聊賴,同時悲懷於自身遠離家鄉的命運,彈起出塞曲。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幽怨的曲調,留意到彈琴人的美貌,紛紛掉落在地。
閉月──東漢末年,貂蟬在花園拜月,有雲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對人們說貂蟬比月亮還美,連月亮都自愧弗如,不得不躲到雲彩後面。
羞花──唐朝天寶年間,楊貴妃在花園賞花,輕輕撫花時,花瓣竟縮成一團、花葉垂下,被宮女看到。此後大家稱讚楊貴妃比花兒還美,把花兒羞得低下了頭。
1.西施
又稱西子,傳聞本名施夷光,越國諸暨人(今浙江),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是家喻戶曉的美人。
西施世居越國諸暨苧蘿山下,當時山下有東西兩村。村民大多數為施氏,西施家在西村,因而稱其西施。西施經常與夥伴們在江邊浣紗。當時的越王勾踐在夫椒之戰大敗於吳國,淪為吳國臣屬。為了報復吳王夫差,文種、范蠡建議勾踐獻上美女鄭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勾踐命樂師教西施歌舞儀態,過了三年,讓范蠡帶著西施進獻給吳王。范大夫見到吳王,跪拜著說:「東海賊臣勾踐,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內,得善歌舞者,以供灑掃之役。」可是伍子胥進言:「臣聞: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
吳王不聽其勸諫,馬上把西施收了下來,並在姑蘇臺建造春宵宮,在靈岩山上建造館娃宮,還修築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戲遊玩。夫差對西施寵愛至極,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頭和排場,他沉迷於西施的美色,荒廢朝政,勾踐趁機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然後乘虛而入,一舉消滅吳國。
或許是紅顏薄命吧,有關西施的結局,有很多版本,都不是太好。
著名的西湖,又稱做「西子湖」,因北宋詩人蘇軾曾作七言絕句春後初晴雨亦奇: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除了「沉魚」稱號的由來,跟西施有關的成語還有:東施效顰、西眉南臉、情人眼裡出西施。
東施效顰,亦作東家效顰、醜女效顰。相傳,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皺眉,「西子捧心」被視為絕世美態,同里東施看見覺得十分美麗,於是摹仿西施捧心皺眉,然卻跟西施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結果同里的人紛紛走避或閉門不出。典出《莊子·天運》後世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條件,而盲目胡亂地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紅樓夢·第三十回》:寶玉心中想道:難道這也是個痴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歎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不但不為新奇,且更可厭了!
西眉南臉,出自唐代李咸用《巫山高》:「西眉南臉人中美,或者皆聞無所利。」西施和南威都是春秋時的美人,所以又並稱「威施」,後以「西眉南臉」比喻女子容貌美麗。
情人眼裡出西施是指不管對方是醜、是美,在情人眼裡都是完美無缺的。
2.王昭君
名嬙,字昭君,以字行,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和親女性,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畫工棄市」記載她的生平典故。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因稱王昭君為明妃。
「昭君出塞」,使漢匈奴免於邊境爭端,對加強彼此的友好關係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西漢到元帝,國勢已日趨轉弱,因而漢匈得以維持了友善信賴關係,於昭君出塞後的數十年間,是由於和親提供的生養契機。呼韓邪單于結束了匈奴多年的戰亂,並尋求附和漢廷,也學習漢人的典章制度,對於雙方交流建立良好的基礎。所以後代詩人趙介認為昭君出塞的功績,不輸於名將衛青霍去病。昭君和親,於民族間團結和諧的促進,可謂影響深遠。王昭君的題材成為古今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詩題就有上千首傳世。
1983年,湖北興山設立昭君紀念館,王昭君高二點八米的漢白玉雕像豎立於館中心,館內並陳列「香溪孕秀、別鄉進宮、漢宮幽怨、請行和親、塞外流芳、昭君千秋」等六個展示區。
內蒙古昭君墓,座落於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墓前雕有聯轡而行的雙騎塑像。
在苗栗後龍的新蓮寺可能是台灣唯一供奉王昭君的廟宇,管理委員會主委余文秀說,先民當初在苗栗縣後龍地區開墾時族群激鬥,先民根據「昭君和親」的歷史,請來昭君娘娘供奉,祈求和平相處。
3.貂蟬
其實,貂蟬為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元代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說她是任昂之女,小字紅昌,為山西一村姑,早年其事跡大多出現在說書話本當中,最後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整理創作出一個完整的形象,也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所以,後人對於貂蟬都是來自於《三國演義》中的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是司徒王允的侍女,後成為義女,長得美貌動人,方二八年華(十六歲),深有報國之心,知悉王允對於董卓的亂政深感無助,於是便獻出自己來對付亂臣賊子。貂蟬以美人計同時獲得董卓與呂布二人的眷戀,令本以父子相稱的二人產生嫌隙,後來更成功挑動呂布與王允合作,刺殺董卓。
呂布逃離長安城後,小說對於貂蟬的敘述已鮮少提及。唯第十六回提到呂布妻室時交代了呂布「後娶貂蟬為妾」以及「貂蟬亦無所出(子女)」。第十九回時,呂布正與曹操交戰,呂布謀士陳宮勸呂布帶輕兵親截曹軍糧道,呂布狐疑未決,便以此計問於妻妾,貂蟬卻建議呂布「勿輕身自出」,於是呂布便決志死守孤城,不作他計,日夜與妻子嚴氏及貂蟬飲酒解愁,士氣敗壞,將領離心,最後呂布滅於曹操之手。自此之後貂蟬便在《三國演義》中銷聲匿跡。
4.楊玉環
是唐玄宗時的寵妃,也就是楊貴妃。號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她最初為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後出家為道姑,道號太真,後還俗。天寶四年(745年),楊氏封為貴妃,正式成為唐玄宗妃嬪。
相傳,楊貴妃喜食荔枝,唐玄宗「乃置騎傳送,走數十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杜牧的《過華清宮》一詩中提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據說荔枝從產地嶺南送到長安時表面尚有露水。此品種亦稱為「妃子笑」。
756年安史之亂期間被認為以美貌迷惑天子,讓大唐衰落,引發士兵不滿,要求唐玄宗將其處死。玄宗無可奈何,最終在馬嵬驛兵變事件中賜她白綾,命其自盡。
五代的《開元天寶遺事》稱楊貴妃「素有肉體」,宋代蘇軾的詩《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中有「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一句,後有成語「環肥燕瘦」,因此認為楊貴妃體態較胖。
但事實上,在唐代的畫作中,如《簪花仕女圖》、《步輦圖》等描繪的宮廷貴族女性多為臉龐圓潤,體態勻稱,並不是肥胖。此外,唐詩中並無以胖為美的詩句,反倒有不少讚美細腰的詩句。
根據歷史記載,貴妃擅長舞蹈,其代表舞即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其舞蹈水平也常被人與趙飛燕相比較,貴妃還十分擅長於胡旋舞。一般認為,楊貴妃作為舞者,即使胖最多也是微胖,如果太胖,是難以完成這些曼妙舞曲的。此外,杜甫的《麗人行》有:「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認為楊貴妃等麗人是骨肉勻稱,並不是肥胖。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侍兒扶起嬌無力」,而扶起胖人是不會讓人覺得嬌弱無力的。陳鴻的《長恨歌傳》則描寫楊貴妃「鬢髮膩理,纖穠中度,舉止閑冶,如漢武帝李夫人。」「纖穠」意為纖細和豐腴,顯然作者認為楊貴妃肥瘦適中,身材勻稱。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還有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來形容楊玉環的傾國之貌、 用「溫泉水滑洗凝脂」描寫貴妃皮膚的嫩滑白淨。
由此可知,楊玉環位列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當之無愧的。
※圖、文資料來自網路搜尋、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