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無知者探索知識路上的反思

前言


「你需要多看看這廣闊的世界——我們經常會聽見別人這麼說,無論說現實還是思想上。踏出第一步,之後呢?」


當我們開始探索這廣闊的世界,然後呢?

如果你具有「熟練的技能」,也許看到這世界會感到興奮(很長一段時間內)。但對於「缺少技能」的人來說,也許興奮很快就被害怕恐懼給取代。


我該如何在這廣闊的世界探索、生存?那些技能該去哪學習?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


我知道有的人更加缺乏技術和培養的環境。但有卻做不到,也是一種痛苦。這是我所遇到的困境。


我的背景


雖然在臺灣數一數二的大學就讀歷史系,但能入學依靠的是僑生先修班。即可透過水準較低的考試(考到好成績),取得入學名額。簡單來說——身份優勢。當然還是要努力,因為也有許多原本成績就很好的同學來取得理想大學名額,分數要接近滿分才有機會取得好名次。


透過這種方式進入大學的後果(對我而言)在於只學到以反覆背誦的學習方式。


這時候的我與學習、閱讀幾乎毫無關係。與其相關的「技能」——理解力、深度閱讀、寫作技術與知識、規劃、……幾乎只能說是勉強能用。



沒有技術,如何挖掘想要的寶物


「人生痛苦之一,就是知道此處埋藏著你想要的,卻缺少挖掘的工具。」


如上所述,我缺少(堪用= 0)學習、研究需要的技能:

  • 理解、反思與拆解
  • 資料收集
  • 深度閱讀
  • 組織架構
  • 規劃
  • 寫作
  • 耐心與持續

這些是我能想到的,有想到缺少的再補充。


知道缺少且需要用,那就去學。但真的只是去學這麼簡單嗎?

我在大學裡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嘗試去學習改進。其中最大的困難不在於技能學習的難度,而是缺少「緩慢的環境」。


舒適區之外只有困難區


「我知此處蘊含豐富的黃金,但我沒有工具,只能用手一點一點的挖掘,直到再也挖不動。」


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我們經常聽見的學習成長建議之一。我百分百接受這個建議,只要稍微提高(降低)一點難度,就能讓自己在合適的難度學習,且不止於簡單(苦難)而不做(放棄)。


更多時候是,決定要開始一件事(都規劃好)之後,被其他事情給打敗。


以我自己為例,學期初都決心要好好學習,因為缺少知識所以更要努力。但直到第三、第四週。需要讀的文本越來越多、接近期限的作業,開始焦慮和拖延的內心浮現。這一切對我而言太快了,快到我沒辦法慢慢去學習,只能拼了命去跑。但一個落後的人要如何追上已經遠去的人?最後,自暴自棄,只求過就好。反復幾次,也讓我開始覺得自己的「舒適區」之外就是「困難區」。大一、大二的我是如此度過的。對我而言,


大三暑假前,我開始健身,也因此理解到「成果需要一點一點,扎實的去積累」。都決心要提升自己的閱讀、收集資料、研究與寫作的能力。我知道自己需要一點點的去累積自己的能力(從健身理解到的),我也願意接受這是一段長時間的過程。每週都盡力去完成。雖然有所進步(一點),但還是會感到自己的的舒適區之外是困難區。


大四(這學期)我讀了《匱乏經濟學》。理解到也許是太多要兼顧的事情,導致自己的「認知頻寬」不足。簡單來說——蠟燭兩頭燒,那都兼顧,那都做不好。要多方兼顧對於我而言還太困難。也許減少事情就可做到,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一學期只修一門課?我都已經延畢確定了,不能再做會延畢到大六的事情。


還是會繼續努力,因為想要


「盡情大哭,然後繼續做,因為想要做。跌倒,就調整,讓自己每次哭得少一點,然後笑得多一點,即可。」


對於自己遇到的困難,我沒辦法找到人去怪罪,也許只有自己能承擔。可又覺得將現今所遇到的困難全歸於過去,不也是藉口嗎。今天的一切,並非國高中的我會想到的(對於自己讀歷史系、現今想做的完全不相關)。我也無悔(還是有一點點啦)國高中的生活。


用了大學三年來認知自己的不足,學習如何學習、調整自己的狀態以及許許多多方面。雖然還是覺得能力不足,但我知道已經比以前好一些。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去提升,只是需要積累。還是會不停去嘗試,讓自己有能力在兼顧許多事情的情況,讓自己的每一步都在拉伸區。


我知道,只要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再給自己多一點鼓勵,再給一點以前不曾給過自己的鼓勵。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加油,為自己想做的。






對於沙龍未來的規劃

日記:

  • 每天所思所想
  • 閱讀心得
  • 學習筆記
  • 12週計劃每日記錄(和上面一起發佈)


文章:

  • 歷史研究總結
  • 12週計畫總結
  • 其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