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翁培芝
外送平台Uber Eats 併購Foodpanda台灣的消息一傳出,外界多有質疑,擔心出現「三輸局面」。更有傳聞指出,若公平會否決,可能有其他業者「搶親」。為什麼這起併購案讓市場如此注目?
今年五月,Uber Eats併購Foodpanda的消息一傳出,立刻引來眾多聲浪,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今年二月發布的調查顯示,曾使用外送服務平台的消費者高達1012萬人,也就是全台有43%的民眾使用過外送服務,而在琳瑯滿目的外送平台APP當中,又以Uber Eats 和Foodpanda使用率最高,分別為73.6%和57.6%,因此若兩者合併,市占率將達八成以上,恐有市場壟斷之疑慮。該案目前已向公平交易委員會送件,待正式立案,而立案後仍須90天審查期,因此大概年底後才能有結果。
也因為兩平台和併購規模極大,店家、消費者和外送員可能失去原有的選擇,形成「三輸」局面。
平常瀏覽社群平台時總會看到餐飲店家希望民眾來店用餐或外帶,因為平台的抽成極高,所以使用平台訂餐時,會發現有許多店家將價格調整成比店內價要高,正是因為平台抽成高的原因。而抽成的費用同時影響了買賣雙方,店家將價格調漲後,消費者付出更多費用,整體的經濟效率和社會褔祉就減少了。
除了買賣雙方,併購對於外送員的權益影響也非常大,外送產業工會顧問李昶志提到,在外送平台剛進台灣的黃金時期,每一單收入約有110~130元,疫情期間的外送需求上升,外送員也越來越多,一單剩下60~80元收入,如今單價砍到剩30、40元,整體收入少了近四分之三,可以看出近幾年外送員每一單的收入越來越低,時常連基本時薪都達不到,若未來併購,外送員難有跳槽的選擇,保障與薪資都很有可能減少。
Foodpanda在台營收非常亮眼,因此許多人對於為何德國母公司Delivery Hero要將Foodpanda感到好奇,雖然Foodpanda交出的成績單十分漂亮,但Delivery Hero已連續虧損多年,不斷有裁員、調整營運的壞消息傳出,因此才想結束亞洲部分國家的業務,不過目前Foodpanda的賣出並不順利,在東南亞地區因為競爭法的因素遭到了否決,許多專家、學者也開始思考,若這次併購案不成功,除了Uber Eats 外,Foodpanda是否還有其他人選呢?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王偉霖指出,背後有統一企業資源的台灣外送平台業者foodomo、香港的美團、東南亞的Grab都是不錯的選擇,將Foodpanda賣給這些企業,不至於引起外界對於市場壟斷的疑慮。除此之外,市場推測的人選還包括了電商momo及零售量販業者全聯,若併購Foodpanda,將有機會擴大公司的整體銷售網路、提升配送效率。
整體而言,Uber Eats是否能「吃」得下熊貓,不只考驗其胃納量,還有太多利害關係人得交代,即使看得到、吃得下,也不一定吃得到。
選文/Uber Eats 買Foodpanda 外送員、店家、消費者三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