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翁培芝
選文/獨家直擊亞馬遜物流中心、早稻田實驗室 揭開AI機器人大未來
近年來,AI一直是報刊雜誌的熱門話題,但在我的記憶中,AI的應用僅止於工業、高科技的環境,例如物流中心、工廠使用了機器人,藉由設備的升級大幅提高了供給的速率。不過近幾年,不必仔細地感受也能察覺到生活變得「不一樣」了,平時去百貨公司吃飯,桌邊開始出現了上菜機器人和空盤機器人,除了送餐外,它們竟然還會和顧客互動,有些餐廳還有自己的獨家語音包,會說出店家指定的招呼,向我們這些普通民眾展現了科技顯著的躍進。
提到機器人遇到的難關,包含我在內的許多人都會聯想到它們的一大硬傷:缺少情緒,無法提供「情感支持」,不過這一點正在被逐步改善,例如新竹台大醫院的長照中心內設置了能和長輩對話的機器人凱比,它能對人表達關心、陪伴長輩緩解孤獨感,提供有溫度的照護,不過這些機器人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為它們需要學習「泛化」,用簡單的話說即是「機器人學會『從桌上舉起杯子』以後,如果換一個杯子、換一張桌子依舊能做到,就是能夠泛化。」(註 1),機器人與常人最大的區別在於「經驗的學習」,當我們觀察三歲的小孩子走路,能發現他們懂得避開障礙,但機器人可能會兀自前行,這並不是因為機器人相較愚笨,而是因為人們會透過試錯來累積經驗,具備規避再次失誤的能力。(註 2)
近年生成式 AI 技術的指數型成長,帶動了機器人產業,機器人反應的速度愈來愈快,也愈來愈靈活,各種領域都開始出現了它的身影。
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餅,但不知是富含商機、利益的餅,還是像「畫餅充飢」故事中,只供玩賞而缺乏實質作用的大餅呢?
註1節取自 台大電機系助理教授孫紹華
註2節取自 工研院AI策略長余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