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以植物為語,重新詮釋自然書寫的意義:臺、英裔加拿大籍作家李潔珂《離散的植物》新書分享會

【活動】以植物為語,重新詮釋自然書寫的意義:臺、英裔加拿大籍作家李潔珂《離散的植物》新書分享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坐在紙箱堆中,漸大的孕肚,曾從台灣到加拿大再到英國,她又再次準備搬遷。不久後的夜裡,她坐在德國新家的搖椅上,一手抱著剛出生的女兒,一手持續用手機寫新書。
她是臺、英裔加拿大籍作家、環境歷史學家──李潔珂(Jessica J. Lee)。
9月12日晚間,李潔珂於大稻埕郭怡美書店舉行《離散的植物》新書分享會,與《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談植物與人的遷徙,及其用寫作梳理的方式,追索邊界的多重可能。此次來台,更是她首次在台灣舉辦出版相關活動。

移動,作為文字追索的軌跡

寫書的同時搬家、懷孕生子,談到寫作與移動的關係,李潔珂分享:「寫作並非如大眾想得靜態,而是在不同路上和不同人說故事,是不斷遷徙的過程,這本書也反映了我的生命、身體狀態的移動。」

由於複雜的身分背景,「妳從哪裡來?」曾是令她苦惱的問題,而她像一株持續蔓生的草,用文字在荒漠裡尋路。

書寫上一本書《山與林的深處》,使李潔珂認知到,台灣美麗的原生種「火炭母草」,在國外卻是惡名昭彰的外來種。她開始思考靜止的植物如何移動?何謂原生?何謂外來?我們又該如何更細緻地談論?如她在新書末篇〈淡紫色的同義詞〉,指認不同的「紫色」,讓語言的意義不再單一。

打破自然的邊界,以文字抵達自我與日常

透過書寫,從「茶」橫跨中英貿易背後的文化歷史、「黃豆」的生產與煮食,再到植物的「命名分類」,李潔珂以文化、飲食等面向,突破自然書寫的邊界,對「植物」、「自我」展開不同層次的詮釋,流動出她對社會的詰問。

回應讀者對「未來自然書寫面貌」的好奇,李潔珂說明,傳統自然書寫強調走進山林感受,重視科學與文學的關係。新一代的自然書寫,則不斷模糊語言界線,如實呈現日常。而她自身也以身邊的花園,甚至是廚房作為書寫的題材。

持續以文學探索,成為更完整的人

講中文講到兩歲,李潔珂將「茶」拆解為「艸」與「人」來解讀,書中寫道:「正如這個字提醒我們的,對於茶樹這種植物的理解,要透過它與人的纏結來看。」她笑著說:「透過故事、畫面的連結,我比較能記得那個『字』,我希望能用這種童稚的眼光看待世界,持續感受探索新事物的驚奇。」

「寫完這本書,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遠從德國來台,李潔珂如她筆下的植物,不斷移動與追尋,「語言」成為她打破邊界的媒介,開闢自身思考路徑,讓她成為更完整的人。

raw-image


李潔珂與《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位於大稻埕的郭怡美書店,聽眾人滿為患。


avatar-img
于棋,寫作魚鰭的沙龍
15會員
29內容數
專訪、文學創作和藝文活動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近年,藉由「動態捕捉技術」,VTuber透過「V皮」與粉絲交流,在YouTube直播上,唱歌、玩遊戲、雜談等,展現十八般武藝,帶給粉絲快樂與陪伴。2016年,日本推出首位Vtuber「絆愛,自此開啟Vtuber產業發展。此篇,則從粉絲視角出發,一窺近年VTuber颳起的旋風。
但他們同時透過各種紀錄,以技術之暴力試圖延長「真實」的存有,何其矛盾地,當社會以為記憶即將因速度而凋萎的時刻,一切仍在生長、仍在盛開。 ...... 我感覺自己總在散步,漫不經心地走過一片又一片的田,只為尋找一朵出其不意的野花,得以採摘些值得凝神的片刻。
起飛,穿越海和霧 走進寂寞的城 降落北辰市場的街 車輛禁入,文明被拒於場外 小管干和扁魚,海水味混雜翻騰 燃燒記憶在金爐滾燙 每次遊蕩,都是陽光的慶典 神明以叫賣聲宣誓 海口腔將信仰加密 語言吐出虔誠的交易 高麗菜酸和汽水瓶紛紛出巡 擁擠是流沙,現實無浪 一同拐進,沒有名字的店
他用皺紋寫遺書 藏近我皮膚老舊的褶痕 橋梁在生還夢境裡瓦解 我的言語,隨秒針褪色 最後回到千里之外,另一座城市 島嶼的太陽,仍然升起日落的信仰 昨天還會點亮 愛會甦醒 我們仍然席地而坐
努力「拆除性別框架」,卻不知如何是好?2019年,勵馨基金會旗下小青馨發酵室,開始招募15-25歲中部地區女孩,舉辦「孵個女孩誌」計畫,共同製作中部地區第一本女孩誌──《好感》。此篇特邀時任主編羅惠文及上屆編輯種子:蘇安予、賴語彤、翁榆絜和葉乃慈,一起聊聊《好感∞》。
在布幕拉開的瞬間,用力摔碎一面被擦得雪亮的鏡子。任憑那些鋒利渣滓,撲倒在地,刺傷赤裸的腳掌,鏡面反射舞台光線,瑣碎地照亮呼吸和聲音,形成新的,另一個名字的自己......我會懷念這段對於聲音和身體,盛大且虔誠的日子。
近年,藉由「動態捕捉技術」,VTuber透過「V皮」與粉絲交流,在YouTube直播上,唱歌、玩遊戲、雜談等,展現十八般武藝,帶給粉絲快樂與陪伴。2016年,日本推出首位Vtuber「絆愛,自此開啟Vtuber產業發展。此篇,則從粉絲視角出發,一窺近年VTuber颳起的旋風。
但他們同時透過各種紀錄,以技術之暴力試圖延長「真實」的存有,何其矛盾地,當社會以為記憶即將因速度而凋萎的時刻,一切仍在生長、仍在盛開。 ...... 我感覺自己總在散步,漫不經心地走過一片又一片的田,只為尋找一朵出其不意的野花,得以採摘些值得凝神的片刻。
起飛,穿越海和霧 走進寂寞的城 降落北辰市場的街 車輛禁入,文明被拒於場外 小管干和扁魚,海水味混雜翻騰 燃燒記憶在金爐滾燙 每次遊蕩,都是陽光的慶典 神明以叫賣聲宣誓 海口腔將信仰加密 語言吐出虔誠的交易 高麗菜酸和汽水瓶紛紛出巡 擁擠是流沙,現實無浪 一同拐進,沒有名字的店
他用皺紋寫遺書 藏近我皮膚老舊的褶痕 橋梁在生還夢境裡瓦解 我的言語,隨秒針褪色 最後回到千里之外,另一座城市 島嶼的太陽,仍然升起日落的信仰 昨天還會點亮 愛會甦醒 我們仍然席地而坐
努力「拆除性別框架」,卻不知如何是好?2019年,勵馨基金會旗下小青馨發酵室,開始招募15-25歲中部地區女孩,舉辦「孵個女孩誌」計畫,共同製作中部地區第一本女孩誌──《好感》。此篇特邀時任主編羅惠文及上屆編輯種子:蘇安予、賴語彤、翁榆絜和葉乃慈,一起聊聊《好感∞》。
在布幕拉開的瞬間,用力摔碎一面被擦得雪亮的鏡子。任憑那些鋒利渣滓,撲倒在地,刺傷赤裸的腳掌,鏡面反射舞台光線,瑣碎地照亮呼吸和聲音,形成新的,另一個名字的自己......我會懷念這段對於聲音和身體,盛大且虔誠的日子。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