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9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對時間的永恆抗爭-安溥〈最好的時光〉中二元對立的建構與質疑

一、寫作動機

當初想要自己學如何分析藝術作品的動機是找不到可以回答我對於文本疑惑的藝術批評,冷門作品就連批評都沒有了。這其實是很不切實際的願望,蓋除非是當代音樂媒體最喜歡做的傳記批評,只研究作者的創作背景、訪談,否則如果作品解讀只從接受者的角度出發,必然不會只有一種問題與答案。

如今學到了一些文學和音樂的理論工具,算是可以解讀自己的感受了。會挑安溥的這首歌是因為起初個人對這首歌沒什麼感覺,但看了一些文本分析後又覺得不是很滿意,所以想挑戰一下細讀之後可以有哪些想法。


二、歌詞


【A段】
昨天的煩惱今天想開了嗎
喜歡的人他們留在心底 還是依在我身旁
每天離開了家 再回去時有沒有新的掙扎
一萬個問題裡什麼是最簡單的回答

有過的心願 如今是現實還是幻想
成長後來是禮物或只是美麗的包裝
記憶中的青春 夢裡仍像盛夏的扶桑
親愛的你想念我嗎

親愛的你想念自己嗎

【B段】x2
最好的時光 出現了嗎
有人曾愛過你 你有過懷疑否認和偽裝的傷
而你愛過了啊 所有夢寐以求的代價
覺悟留戀和堅強

【B'段】
最好的時光 哪兒還有啊
後來你在天涯 我珍藏起我曾描繪過的遠方
好的還會有嗎 我能再見你嗎
說出後來才懂要說的話
聊起後來才知道想說的話


三、分析

之前寫藝術心得往往是先有感受,覺得某作品值得說說,才回頭細讀。這次則是像命題作文般先確定題目才開始感受。所以以下先介紹這種比較功利性的寫作流程,再分析歌詞。


(一)、「看不懂就是有詩意」

這是小學聽演講聽到的說法,現在想想其意義是指俄國形式主義的一個名詞叫「陌生化」,指的是不用日常生活的語言來說話,進而讓接受者花時間感受當中的意義與情緒,而不是直接理解成資訊。正因為需要花時間理解,所以接受的第一時間感受就是「不懂」。

這是讀詩、讀歌詞時很方便的工具。當我們發現文本不用最日常直接的方式說一件事,或者說讀起來「卡卡」的時候,就要警覺當中必然包含一些日常方式所無法傳達的東西。

在讀歌詞時,雖然說起因不一樣,但我仍舊是從感受著手。這裡的感受不止指情緒,還包含文本中讓人感到陌生的表達方法。讓人問「為何作者要這樣寫,不那樣寫?」實際操作時可以嘗試把詩詞翻譯成白話文,然後跟原文對比看看缺失了什麼東西。這首歌的話因為有更明顯的特色-大量二元對立的元素-所以我是從整理這些要素開始的。


(二)、二元關係的建構及其意義

【A段】
昨天煩惱今天想開了嗎
喜歡的人他們留在心底 還是依在我身旁
每天離開了家 再回去時有沒有新的掙扎
一萬個問題裡什麼是最簡單回答

有過的心願 如今現實還是幻想
成長後來是禮物或只是美麗的包裝
記憶中的青春 夢裡仍像盛夏的扶桑
親愛的你想念我嗎
親愛的你想念自己嗎

結構主義語言學主張語言必然是在二元對立的關係下才有意義,好比「大小」、「明暗」、「善惡」,少了一邊,另一邊也不會存在。這首歌的A段如此高密度的對立元素在詩中也是罕見現象。以下整理這些對立關係呈現的意義並分為兩類:


  1. 有時間上的邏輯順序,後者的發生以前者存在為前提:昨天 v. 今天、煩惱 v. 想開、離開 v. 回去、問題 v. 回答、有過 v. 如今。

首先時間上的邏輯順序,也就是過去先發生什麼事,現在才會發生什麼事,這種先後關係是穩固的。比較特別的是「想開」、「回去」、「回答」這三組,它們指的不是只要有煩惱就一定會想開的樂觀態度,而是客觀表述人正因有煩惱才要考慮想開這件事、正因離開了家才有回去的可能、正因有問題所以需要思索回答。會這樣解釋的線索就在第一句,問了一個沒有明顯答案的問題。換句話說文本給人的感覺不是要告訴我們答案,而僅僅是要我們進入「想開了嗎」的思考狀態中。

此外,「昨天的煩惱今天想開」這句很有意思,乍看之下明明煩惱是昨天的,為何到了今天還要思考有沒有想開?反過來說,如果今天還要想的話,那就說是「今天的煩惱」不就好了。這個陌生化處理是在強調時間的連續性,即,只要還沒有想開,那就不能只算成昨天的煩惱,而必須延續到今天。

綜上,這類二元對立關係要展現的是時間那種無情的、強制的讓人陷入某種處境的壓迫感。


  1. 沒有時間上的邏輯順序,是虛實的對立:心底 v. 身旁、一萬個 v. 最簡單、幻想 v. 現實、包裝 v. 禮物。

虛實對立中,從「是禮物或只是美麗的包裝」這句看起來,文本似乎是更想要「實」的那一邊,也就是「身旁」、「最簡單」、「現實」、「禮物」,但這種對立關係卻是擇一的,都是沒有確定答案,不知道實際上是在哪一邊的。更重要的是,這些虛實對立都發生在「現在」,引申出來的意義就是:雖然時間無情流逝,處在當下的我必然需要理清這些虛實問題,但又束手無策,難辨真假。


  1. 最後三句-嚮往不在場的東西

「記憶中的青春/夢裡仍像盛夏的扶桑」這句很突出的沒有二元對立關係。「記憶」與「夢」都是抽象的,「青春」與「盛夏的扶桑」都是美好的。這種簡單確定的東西發生在「過去」,就是要與前面「不確定的當下」對比。

「親愛的你想念我嗎/親愛的你想念自己嗎」這句中「想念我」跟「想念自己」看似對立,但其實不是擇一的關係。我認為這句重點在「想念」二字,人必然是對不在場的東西才會有想念之情,而且想念本身還有「回想過去」的意思,因為兩人分離後,人能想到的,最多是分離當下對方的形象,是過去的東西。如此一來「你想念你自己」才有意義,因為主人公是要「當下的你」回想「過去的你」。

有問題的是,這裡的「你」是誰?本文認為前一句是第一人稱敘事,我指主人公,你指的是某個已然分別的人。後一句隔了一段時間才唱是因為轉換成了第二人稱敘事,你跟自己都指主人公,是跳出來質問自己,而後B段歌詞也都是第二人稱敘事。(有的地方如kkbox 會把後一句的你改成妳,但我看專輯附的歌詞是用你。無論如何,本文還是認為有視角轉換。)

綜上,這三句歌詞順著前面對當下的徬徨,在文本上用美好的青春、過去的我兩個不在場但確定的東西,來表達過往的美好與嚮往。


(三)、對於過往時光的悖論情感

【B段】
最好的時光 出現了嗎
有人曾愛過你 你有過懷疑否認和偽裝的傷
而你愛過了啊 所有夢寐以求的代價
覺悟留戀和堅強
  1. 「最好的時光/出現了嗎」

這句話有兩個意義。第一是,邏輯上我們要挑出的最好的時光必然是往過去,而不是往未來找。第二是要反思對於過去最好的時光具體是什麼樣的情感。所以後面才帶出「人愛過你」、「你愛過了」的故事。

另外,如前所述,本文認為這段歌詞是第二人稱敘事,「你」指的是歌的主人公,「有人」指的是前面提到的某個已然分別的人。劇情就是主人公用一個比較客觀的態度來審視過去的一段時光。


  1. 悖論-「夢寐以求的代價」

「代價」往往是負面的,是為了得到什麼而需要承受的後果,但這裡指的卻是「覺悟、留戀和堅強」這些偏正面的品質,然後又說是「夢寐以求的」,十分混亂。主人公所得所失為何,不無疑問。

本文認為「而」字是點睛之筆,前面說主人公因懷疑否認和偽裝而受傷,「而」則有反轉語氣的效果,認為雖然受過傷,但因為有後面的事情發生,所以不虧。

後面發生的事情正是「愛過了」。雖然已經結束,但這份曾經的愛就是主人公得到的東西。同時,正因為愛結束了,人才學會覺悟、留戀和堅強。這樣一來這三種情緒就彷彿是「愛過」的代價一般,也跟前面三、(二)、1. 提到的時間上穩固的邏輯順序一樣,是一個確定的,先有愛,再失去愛,最後得到覺悟、留戀和堅強的過程。


  1. 對過往時光的矛盾情感

本來這裡有三組對立的元素,即「懷疑、否認和偽裝」對上「覺悟、留戀和堅強」,但是中間的「夢寐以求的代價」卻將兩者統合在一起。

從前一點可以知道,主人公肯認這個時間邏輯的必然性,則「懷疑、否認和偽裝」就會是往後一連串因果事件的必要條件,「覺悟、留戀和堅強」就像是把傷口昇華了一般。但歌曲開頭中,主人公又對這種時間的特性感到壓迫、徬徨。

總結而言,主人公夢寐以求的是愛,而後面得到的東西只是副產品。展現的是對「覺悟、留戀和堅強」這三種狀態,以及對前面二元對立關係建構的穩固時間邏輯的矛盾態度。

一方面覺悟、留戀和堅強好像很好,但這是愛消失之後才會得到的。另一方面,正因為有這段因果歷程,如今得到的這三種狀態也是愛存在過的證明。時間則像一條鎖鏈,一方面拖著人不得不往前走,另一方面也讓人免於丟失美好的過往。


(四)、展望未來還是面懷過去?我全都要

【B'段】
最好的時光 哪兒還有啊
後來你在天涯 我珍藏起我曾描繪過的遠方
好的還會有嗎 我能再見你嗎
說出後來才懂要說的話
聊起後來才知道想說的話
  1. 「最好的時光/哪兒還有啊」

這句話乍看之下有兩種解讀,積極的是真的想知道以後還會不會有最好的時光(語氣上揚狀),消極的是指以後不回再有最好的時光了(語氣下降狀)。然而不論從這句的旋律(下降的Fa Do 降Si Do)還是從後面的劇情來看,都應該是偏消極的。

你在天涯,而我選擇的不是期待其他更好的人出現,而是將「曾描繪過的遠方」珍藏起來。這裡的遠方不一定是「你」所在之處,但對主人公而言,珍藏的意義不在收藏「你」,而是藏起到了遠方之後的各種可能性。換言之主人公在這裡展現的是曾經滄海的那種失落。


  1. 「好的還會有嗎/我能再見你嗎」

承接前面的思路,「好的還會有嗎」是上揚的旋律,也就是一般的設問,而且緊接著就是答案「我能再見你嗎」,即主人公把未來可能的好限定在這個已經過去的你身上。打起了挽回過去的主意。

然而前面也提到過,已然分手的人,對對方的印象只停留在分手當下。這裡的「再見到你」必然不會是如今天涯相隔的你,而是當初還相愛的你。再配合下降的旋律,「我能再見你嗎」也變成了消極的意思,指客觀上時間不可逆,過去的你是再也見不到的。

歌詞提到這些不代表主人公放棄挽回過去,反而後面繼續鋪陳願望,說「說出後來才懂要說的話/聊起後來才知道想說的話」。「後來」是中文很神奇的詞彙,乍看之下是指以後,但實際上指的是現在,而且強調是從過去一個時點往後的現在。也就是「說出如今才懂要說的話」、「聊起如今才知道想說的話」。

綜上,這段的意思是:當我們歷經種種,有所成長,有失有得後,對於過去的留戀,雖明知不可挽回,卻還是想要用現在的狀態回到過去再試一次。


四、總評

(一)、關於歌曲意義

李泰祥的〈告別〉:「各自曲折/各自寂寞/原來的歸原來/往後的歸往後」用一種悲愴的方式將時間切開,彷彿這樣對愛人的愛就可以鎖在過去,不復留戀。〈最好的時光〉俗一點可以看成一個人失戀之後還有點想念前任的歌。深一點可以看到人對於時間的永恆抗爭,即過去永遠是確定的,未來永遠是不確定的。人在當下對於可以把握的東西的嚮往,是對於時間不可逆的無奈,也是想用現在的知識回到過去,做出改變的衝動。

這就帶出了一個的想法。我們都透過已然確定的經驗來成長,但不管怎麼成長,未來從來都不在我們手中。那成長的意義是什麼?因此才有懷舊,才有用成長所得在想像上回到過去,宰制過去的想法。在這個層面上,人從沒有辦法輕鬆的說「原來的歸原來,往後的歸往後」。

(二)、關於歌曲評價

最後一段歌詞(B'段)讓我感覺是後來加上去的,其實跟前面的東西沒有扣得那麼緊。這首歌A段先講時間的無情與壓迫,再講主人公在這個情況下的徬徨、束手無策。而這個情緒又將主人公帶往對往日確定而美好的日子的緬懷。B段則深挖前面的想法,以一段相愛的故事,重新審視了時間流逝給主人公的效果,一方面是因果律等級的逼從,另一方面也見證了已然過去的美好回憶。B'段則話鋒一轉,把未來給搭進來,繼續發展上面的戀愛故事,以此帶出人雖無法回到過去,卻無法忘記過去,甚至仍然希望回到過去。

這樣線性的思考流程,可以發現開頭要說的「主人公當下的徬徨」這個議題沒有被回應。即主人公對此不再有任何行動或反應,只是在意識流的聯想後得到一個「人心終究嚮往過去」的結果。

(三)、歌詞與詩詞

對我來說,〈最好的時光〉這首歌如果不從隻言片語組織意義,而是要全面理解的話,並非作者在採訪時說的「極為簡白」。A段意象繁複、B段人稱模糊、B'段自由發散。若作為詩可以慢慢消化,但作為歌詞就會被時間綁住而不能即時理解。某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諷刺吧。一首想要突破時間束縛的歌最後因為音樂的時間性而不能好好傳達。

以下片段來自HBO的電視紀錄片 Six by Sondheim, 由劇作家 Stephen Sondheim 說明其認為的詩與歌詞的區別。並附上中文翻譯。

主「你會自稱詩人嗎?你除了寫歌詞還寫詩嗎?」
S「從來沒有。」
主「從來沒有?」
S「沒有,而且這是不一樣的...」
主「你認為這對你來說是不同世界的東西嗎?真的嗎?」
S「對,主要是因為...」
主「你寫詩吧,你說(模糊)...」
S「不是... 我知道。我認為問題不是問詩意的歌詞,而且沒有任何謙虛的意思。是客觀描述。」
「詩對我來說是作為一種精確性存在的。」「可以塞多少東西進去。」
「歌詞寫作需要存在於時間中。觀眾...聽眾無法跟詩的讀者一樣。他不能用自己的速度。他不能回頭看句子。因此它(歌詞)必須在(歌曲)前進的同時清楚明瞭。意思就是你需要做減法[Underwrite]。」
「你需要把句子鋪開,讓出足夠的空間[air]使耳朵可以聽得進去。還有需要考慮的,而且不是很多寫高密度歌詞的人會考慮的是,歌詞以外同時發生著很多事情。有音樂、有服裝、有燈光。有很多東西要聽要看。因此歌詞必須,在這個意義上,簡單。」
「它可以充滿複雜的想法而且當然可以(同時)產生共鳴。但它必須能輕鬆跟上。這在詩就不是真的。詩不需要,也可能通常不應該是能輕鬆跟上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