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台北藝術自由日(11月1-3日在南港瓶蓋工廠),其實出發前一度覺得很累想說算了,好險有去看(❁´◡`❁)。這次會場分成四個區域,藝術家一日茶道展出茶具、花器等,平子雄一的超豪華個展,尹日藝廊「變形記」展覽的部分作品,以及65組藝術家或團體的創作。500輯有做蠻詳細的報導,這次也有和藝術溫度計合作選出網路人氣特別獎,也可以聽聽這集藝視Podcast,了解更多幕後花絮(?)。
台北藝術自由日容納了光譜上不同位置的藝術想像,就像台灣一樣山、海、都市全部都交雜在一起,是一個可以真實接觸和感受到作品(&藝術家)、充滿生命力(不受控制)的場域。聽聞因為報名不理想今年可能是最後一屆,對我這個從第一屆就去玩的人來說,不論明年還有沒有舉辦,都想跟主辦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說聲真心感謝❤️。
下面是五件我喜歡的作品,沒有特定排序~
1 藝術家:平子雄一 Yuichi Hirako
看之前對這位藝術家不太了解,實際去了之後覺得,果然必須在現場才能體會作品的魅力啊。要說的話,平子雄一的作品是有點像玩具。這種入眼又可愛的第一印象減少了我們在欣賞「藝術品」時的隔閡,可以俯瞰整件作品或是在每個角落不斷游移,越看越覺得在森林中好像有什麼潛伏著。
李歐納.科仁在 「擺放的方式」中提到,擺放物品的方式是一套「視覺溝通體系」,有效的擺放方式擁有一種修辭的力量。平子雄一擺放/設置雕塑作品的方式,將他設想的人-自然關係具現成一個可見的世界,觀眾得以縮小自己想像身在其中。電影「野獸冒險樂園」也有一段透過模型世界來表現角色的經歷與情感,有時候我們需要變形一下才能進入另一個世界。
2 藝術團體:雜波 ZAP
透過按琴鍵在螢幕上產生水光粼粼的視覺效果,作品的技術巧妙地將某種行為(彈琴)與另外一種視覺感官記憶(水面)連結在一起。他們之後會在台南鹽水的月津港燈節展出新的作品,希望有空去看。
3 藝術家:mush·room 糊室
藝術家將菇類(應該是杏鮑菇)接上感應器(playtronica 板子),透發電腦軟體將感應器從菇類接收到的訊號轉換成聲波,因此觀眾觸碰菇類時就會聽到聲音(觀眾-菇類-感應器-電腦-軟體-聲波/筆電-觀眾)。理論上可以從跨物種、行動者網絡、聚合體之類的方向去談,不過實際上就是碰了一下會菇菇叫很有趣。
4 藝術家:卓均 (jjjcho)
如果你願意帶走他的作品,藝術家會給你錢!如此亂來沒想到開展第一天就被拿走很多件了!藝術家還要那些拿走作品的觀眾,在原本掛畫的位置重新(臨摹原作?)畫一幅在白牆上。雖然說是白牆其實就是一大張白紙,藝術家還在上面很潦草地寫了「這是一道白牆」(私心認為這整套操作是藝術自由日的精隨,大愛 XD)。對於那些用來界定藝術生態鄙視鍊的標籤跟符碼,最好(或最藝術)的做法就是反過來利用(或調戲)它們。
(也請聆賞當天展間的優雅配樂: Mozart - Leck mich im Arsch)
5 藝術家:簡嫚君
詳細的作品論述請見藝術家官網。語言在親人的死亡面前幾乎無能為力,但是「彷彿有語言」的這個感受,透過其不確定性的曖昧卻得以產生力量。作品與展演試圖去再現、貼近、探問或重新想像那個過去的時刻,我們可以不斷地詢問關於愛的問題,直到每一次呼吸終於足夠容納那不可衡量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