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如其所是的自我

成為一個如其所是的自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前陣子閱讀人本主義大師Carl Rogers的著作《成為一個人》,這本書主要分享他當治療師的經驗及對人的觀察。

在眾多心理學派中,人本主義的觀點我蠻有共鳴,因為它強調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潛能,以及無論外在表現如何,每個人都擁有價值,是一個對人性持正向態度的學派。


Rogers對人的觀點與我自身經歷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找回自我的過程中,我也先從體驗自己所有感覺、體會到每個人都渴望被接納,並逐漸發展岀內在評價系統,成為一個如其所是的自我。最後,隨著自我認識越深,我對萬事萬物的彈性會越來越寬廣,並享受這整個過程。


其中,我意識到人文主義的自我實現傾向,也許與存在主義有關。因為書中提到,每個人在生命的某個時刻,都曾問過自己:「我的生命有什麼目的?我到底該追求甚麼?我的目標何在?」我猜想,正是當我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時,便激發每個人自我實現的潛能,推動我們去追尋生命的意義。


書中最後兩章特別談到人擁有「自由意志」的概念,讓我深受感動。因為自由對我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價值,而Rogers清楚闡述人類之所以美好,就是因為擁有選擇與自由的權利。


然而我認為書中少了些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像如何真正體驗自己的感覺或建立自信等,稍嫌可惜。


-

書中提到「成為一個如其所是的自我」是甚麼意思呢?我想,就是如實的成為自已吧。


它包含覺察自己每個感覺與念頭、理解、然後接納。接著,經過思考分析後,依據個人需求與價值觀做出選擇,並為其承擔責任。


過程中,因為每個選擇都經過自己深思熟慮,因此在這一次又一次的來回檢視歷程,逐漸發展自己的內在評價系統。當然,偶爾有做錯決定或難以抉擇的時刻,但仍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甚至在必要時尋求外部資源的幫助。


然而,外界的評價也許會騷動自己的不安情緒,但我們要學習區分外界的聲音與內心選擇的原因,真正思考自己想走的路。


在成為自己的這條路上,是一個不斷變化與發展的持續狀態。當我們陪伴自己走過這整趟歷程,就是我們最好的時刻。


avatar-img
心球引力
2會員
46內容數
來到星球的我們,與不同的心相遇;這些相遇有好有壞,大家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而生命的存在與相遇,就是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球引力 的其他內容
最近我在閱讀《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本書的作者是諮商心理師,主要分享她替個案進行諮商與自己接受諮商的心路歷程。雖然這本書看起來很厚,但閱讀起來非常輕鬆,讓我不知不覺就讀完了。
最近讀到法蘭克(Frankl)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當中提到「在任何環境中,人都可以選擇面對環境的心態」。Frankl因為曾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內,在如此困難的情境下,他仍然找到生命的意義。我意識到,Frankl的理念與我之前貼文提過「選擇環境的重要性」似乎相牴觸。
前篇貼文提到,外界會不停變動,只有「我」是真實不變的。這讓我聯想到一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我們常常忽略環境對個人狀態的影響,實際上,選擇適合的環境對於個人發展是很重要的事。
最近我在閱讀《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本書的作者是諮商心理師,主要分享她替個案進行諮商與自己接受諮商的心路歷程。雖然這本書看起來很厚,但閱讀起來非常輕鬆,讓我不知不覺就讀完了。
最近讀到法蘭克(Frankl)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當中提到「在任何環境中,人都可以選擇面對環境的心態」。Frankl因為曾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內,在如此困難的情境下,他仍然找到生命的意義。我意識到,Frankl的理念與我之前貼文提過「選擇環境的重要性」似乎相牴觸。
前篇貼文提到,外界會不停變動,只有「我」是真實不變的。這讓我聯想到一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我們常常忽略環境對個人狀態的影響,實際上,選擇適合的環境對於個人發展是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