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聯想到一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我們常常忽略環境對個人狀態的影響,實際上,選擇適合的環境對於個人發展是很重要的事。
在閱讀社會心理學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明白:環境、他人與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是如何深切影響一個人的行為。以前雖然知道社會階級會複製、父母學校對小孩具重大影響,但直到深入學習心理學,我才深刻意識到「環境」是如何塑造一個人的認知、價值觀與行為。
這讓我回顧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常常忽略環境的影響,只專注於當下的狀況。但事實上,有時一個狀況的發生並非偶然,往往背後已有層層堆疊累積而成,就像骨牌效應,牽一髮動全身,並非只是所看到的表面結果。
尤其我常常在職場碰壁,即使我已嘗試各種方式應對,結果卻仍然不盡理想。這讓我開始反思:是否應該換個環境,尋找新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我目前工作的公司文化比較傳統,強調階級、輩分與規矩,給予的自由度相對較少。而我是一個喜歡自己掌控事情進度的人,雖然我曾經努力調整心態,試圖適應公司文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依然不快樂,甚至開始自我懷疑:到底是不是我的問題?
於是,我開始從我與環境(公司)的角度理性分析,並依據誰需要改變,得出四種可能性:
1.我不變+環境不變→已經確定失敗。
2.我變+環境不變→仍然失敗。
3.我不變+環境變→尚未嘗試。
4.我變+環境變→尚未嘗試。
從尚未嘗試的選項3與4來看,如果我想要有新的可能性,必須讓環境改變。
由於我不可能改變現行的公司文化,但我可以選擇離開,重新選擇一個新的環境。
-
當我們已經做出改變,但結果仍然不如預期,或許事實是:
我們根本不適合當前的環境。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好,也不是環境不好,而是我們不一樣,所以不適合。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該繼續在錯的地方,尋找對的答案,應該考慮改變環境探索新的可能性。
而在每次的重新選擇前,我們得先搞清楚自己內心的狀況,例如:
只有在深入了解這些問題後,我們才能在眾多選擇中找到最符合自己的選項與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讓我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