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由背靠背百年青磚唐樓追溯香港四代唐樓發展

閱讀分享│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香港老美2 - 老香港的美學印

目錄:

1. 契機:全港唯一初代「背靠背」百年青磚唐樓 

2.《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的四代唐樓分類

3. 為何想了解唐樓

4. 唐樓在香港社會發展巨輪中的轉變

5. 保育舊建築的兩難

6. 坊間可找到的唐樓專書不多

---

1. 契機:全港唯一初代「背靠背」百年青磚唐樓

🛒中環威靈頓街120號/永和號雜貨店🛒

某天在IG看到分享香港最後一棟、俗稱「背靠背」的第一代唐樓,立刻想起數年前便曾參加導賞認識這棟唐樓,當時它仍然等待古蹟辦評級(註:古物諮詢委員會最初是決定不予評級,並且認為建築是始建於19世紀30年代!後來得到民間團體提供資料請求重新評級),依稀記得那時唐樓已經被木板圍封,後來更發生金字瓦頂塌陷的意外,令保育界嘩然…

「背靠背」/「背靠側」的唐樓是指建築物之間共用一面牆,中間沒有後巷,也沒有獨立廁所。作者在書中便提到他進內參觀時留意到屋內只設有細小窗戶,不透光不通風,只停留一會已汗流浹背。實在難以想像以前的居民是如何在這種狹窄空間蝸居,有些人甚至會在屋內飼養家禽,環境衛生令人堪憂,難怪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

多年後的今天看到有人在IG上重新提及它,又重新燃起我對唐樓的建築特色和演變的興趣。而現時的威靈頓街120號仍然被綠色網圍封,其保育計劃則尚在籌劃中…


📌永和號雜貨店🏚️威靈頓街120號 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估計是1879–80年),曾經是一間經營金銀器的公司。它的前身(也是最後一任業主)是自30年代便開業的永和號雜貨店,2008年結業後把樓宇賣給市建局規劃重建該區域。經過多番周轉,於2017年獲獲古蹟辦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又得到市建局答應全幢原址保留(當初曾決定只保留兩幅立面牆…)。

Wikipedia


--- 

2. 四代唐樓(Tong Lau)Hong Kong Shophouse🏠


書名:《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

作者:陳國豪

出版者:非凡出版

出版年份:2023

主題:建築物、香港 - 歷史

註:增訂版於2024–03出版



香港唐樓是由香港開埠起(即1841年1月26日)到大約1960年代之間盛行的樓宇產物,它不僅是建築物,更是社區生活的象徵。自19世紀中期以來,唐樓獨特的建築風格見證了香港的歷史變遷,其發展可分為四大階段,每一代都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印記:

  • 第1代唐樓:維多利亞時期 1841年 - 1900年(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
  • 第2代唐樓:愛德華時代 1900–1920年代(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
  • 第3代唐樓:戰前時期 1930–1940年代(喬治六世/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
  • 第4代唐樓:戰後時期 1950–1970年代,也是嬰兒潮baby boomers湧現的時代(「事頭婆」伊莉莎白二世統治時期)

唐樓建築不僅構成了獨特的港式都市美學,也成為了無數人生活的舞台。

---

3. 為何想了解唐樓

隨著時間的推移,香港的唐樓數量大幅減少。根據1940年政府報告,香港市區約有2萬座唐/洋樓;然而到2022年戰前唐樓普查結果顯示,港島和九龍僅餘160多座戰前唐/洋樓(當中約4成獲歷史建築評級),故目前剩餘的唐樓及洋樓數目不足當初的1%。

透過《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讀者能夠深入了解19棟唐樓的前世今生、歷史背景及令人反思其對香港社會的價值,探索昔日居民的生活與故事,也滿足一下我們對舊香港的好奇心,探究前人的居所是怎麼一回事。二戰對香港社會來說是重要分水嶺,戰後百廢待興,在麥理浩港督於70年代推動公共房屋政策前,大部份香港人不是住在山邊的木屋寮屋,便是居住於唐樓,前居後鋪的做小生意養家活兒。這些建築不僅是社區/城市的歷史見證,也是許多人心中對舊香港的情感寄託。於是越來越多人希望尋根溯源,透過遺留下來的舊建築去了解那個正在褪色的舊香港。

四代香港唐樓 - - 此書介紹了19棟唐樓的前世今生

4. 唐樓在香港社會發展巨輪中的轉變

為求成本效益和效率,大部份唐樓按樣版倒模大量建造以應付急升的住屋需求,如土瓜灣十三街唐樓群觀塘已被清拆重建的裕民坊。富裕家庭則能夠聘請建築師設計更具特色、同時容納大量家族成員居住的住宅,如雷生春。至於較有錢的中產家庭則可考慮當時介乎唐樓和獨立洋樓之間、新潮的洋樓,如太子道西的「摩登公寓」

  • 富家大戶如九龍巴士創辦人雷亮便是花錢向政府買地,聘請外國建築師W. H. Bourne興建雷生春 - - 兼備中西建築元素,既保存傳統嶺南「 竹筒屋」 平面設計的影子,也帶西洋外廊式建築的特色;使用當時極昂貴的鋼筋混凝土,並糅合了裝飾藝術風格與新古典主義柱欄元素(地下一共有8根花崗石柱所構成的走馬大騎樓),而一樓至三樓每層都設有廚房、廁所(包括抽水馬桶!)和遊廊露台,是香港罕見的戰前騎樓式弧型轉角唐樓的佳作!
  • 另一邊廂,灣仔區的平民百姓則租住在如藍屋的分租房間 - - 一個700呎單位通常被劏成7–8個百多呎的板間房和閣仔,每個房間便是一家六口的居所,一個單位往往便擠滿了30多人… 屋內沒有獨立廁所,每晚都要等夜香師傅來收集排泄物…


5. 保育舊建築的兩難

書的每一章結尾都會有作者的大哉問,舊建築該如何保育和活化。在土地寸金的香港,大部份業主和開發商當然希望重建以獲取改善的生活環境和利益。然而,這些建築也承載著城市的文化與歷史。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是每個城市面臨的挑戰。這些唐樓故事不僅是建築的歷史,更是城市靈魂的縮影,值得我們深思與珍惜。

離題一下,戰後百廢待興其實也促使粗獷主義建築的出現,目前世界各地已有不少人士發起SOS Brutalism 提倡要保育這類「混凝土怪獸建築」(concrete monsters),例如中大一系列的教學建築、邵氏片廠等。粗獷主義建築與唐樓都是香港因其獨特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而發展出別樹一幟屬於香港的建築特色,非常值得我們多發掘背後故事,了解香港戰前/戰後的社會發展。

6. 坊間可找到的唐樓專書不多

坊間可以找到有關香港唐樓建築的書籍不是很多,公共圖書館檢索關鍵字「唐樓」只出現8個項目,大多是小說類,其中只有兩本是我想找的類型 - -

  • 一本最先吸引我的是2023年出版的《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 - - 作者本身對香港舊建築充滿好奇,先在FB、IG專頁分享(@hongkongheritage 尋蹤覓蹟),繼而成書,將興趣轉化為深入研究。(deeply appreciate這種求真的精神)


  • 另一本是《建築師講古 : 從唐樓到劏房》,由香港建築師蔣匡文所撰寫,介紹香港各類建築圖則特色,兼以風水作評估,看來頗有趣的;


  • 巧合地,在同一排書架上找到一本書是講老香港的建築美學,也頗符合我的搜索要求 - - 《香港老美2 - 老香港的美學印記》 - - 這書觸及的範疇廣泛,除了建築物外,也有手工、街角及飲食主題的攝影美照和人物故事。攝影者眼光細膩,總是能夠從舊建築之中發掘到細緻點,例如他發現到中環街市大樓梯的18級階梯數目是比香港現行的建築條例多了兩級,照計是不符合建築標準,於是筆者翻查大量資料,發現原來是經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協會向屋宇署提出豁免,才能讓樓梯免受破壞(以符合原本規定)或不用被迫加建地台… 另外,這書有38頁詳細解說本地舊式建築物的港式楣窗窗花特色(多設於大門上以利通風和採光的),令人驚覺原來還有這麼多建築細節可以發現。


---

香港老美 老香港的美學印記:這書有38頁詳細解說本地舊式建築物的港式楣窗窗花特色(多設於大門上以利通風和採光的),令人驚覺原來還有這麼多建築細節可以發現。

--- 

總結

透過《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 和意外發現的《香港老美2 - 老香港的美學印記》這兩本書,我們不僅能夠回顧香港唐樓的歷史,更能感受到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每一棟唐樓背後都有一段又一段的香港故事,等待著我們去發掘與珍藏。

 

Reference:

(完)

如果你鐘意我寫既野,歡迎留言交流下🤓

另外都請幫忙按心鼓勵鼓勵我啊 ^_^

贊助我飲杯啡 努力寫多D → https://www.buymeacoffee.com/wong.ellaa

挨豬IG 🐷 Threads@wong.ellaa

謝謝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我的香港文化日記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