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可夢》這個 IP,從 1996 年問世到現在,不知不覺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
捕捉所有寶可夢、完成圖鑑、培養戰鬥隊伍。
每當遇到稀有寶可夢的,玩家都能感受到捕捉和達成任務的成就感。
然而,這種「沒有結束」的設計其實非常像我們的人生。
從小時候完成一個目標,爬行!走路!小學!再比如長大後就是升職!購房!完成碩士學位……總有下一個更高、更遠的目標在等待著我們,我們每個人手上也有一本「人生圖鑑」,但真的需要每一格都填滿嗎?
看到很多人賣稀有的卡片,一張動輒幾萬塊。
玩家需要收集卡牌後組建牌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隊伍來對戰。
這種「組牌」的過程,很像我們的人生資源管理:人脈、財力、健康。
並不是每張卡牌都需要拿到手。
而是要挑選那些能真正發揮自己優勢的卡,組成一套強力的牌組。
現實中也是一樣,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學,我們也不可能什麼都做,而是應該專注於那些真正適合自己、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情。書茫茫,還是要選擇自己適合的。有人適合當領導者(像攻擊型的卡),有人則更擅長默默支持他人(像輔助型的卡),找到自己的定位才是最重要的。
玩家可能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去追逐限量版卡牌,感受「收集」的滿足感。但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努力追求的那些成就、這些目標是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還是只是因為周圍的期待、社會的壓力,我們才去努力填補那片空白?
遊戲一開始的時候就可以從三個屬性中選:小火龍、妙蛙種子、傑尼龜。
我之前喜歡用小火龍開始,然後一定有一個討人厭的青梅竹馬選和你相剋的寶可夢(對,小茂,就是再說你!)。
你本來是哪種屬性?你渴望哪個屬性?
也許你的圖鑑裡,我們的生活,不需要被每一種「屬性」滿滿包圍:
幽靈系(Ghost)的人就是那種愛自己獨處,偏愛待在角落裡深思的人。你會看到他們:畫畫、寫詩、冥想,或者神秘地消失一段時間再冒出新作品。
電系(Electric)自帶電力、行走的行充,氣氛組裡的 VIP。但也容易「短路」——玩到一半突然累癱。你會看到他們:活躍於派對、創意會議,或者朋友圈日更動態。
超能系(Psychic)智商過人,隨時處於思考模式,帶著點神秘感。
一般系(Normal)表面看起來很普通,但事實上,他們是那種團隊裡最靠譜的存在。你可能不會第一時間注意到他們,但當事情出問題時,他們總能默默頂上。你喜歡的那位朋友,可能就是一般系:一起吃飯時隨和又好聊,煩惱時還會給你遞杯熱茶。
自己不在時可能發生非常有意義的事
寶可夢的【收集機制】巧妙地刺激我們大腦的多巴胺系統。如果只是打道館,很快就會結束了,但是每一隻寶可夢都不一樣(數值、屬性、加上大量的種類),讓每次捕捉新的寶可夢、完成圖鑑或參加活動時,大腦就會自然地分泌多巴胺,讓人感到快樂並強化「不要錯過」的想法。
而且寶可夢也有很多線上社群活動持續更新著,如果錯過,大腦會產生一種遺憾感,驅使玩家更加投入下一次活動,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循環。
透過社交媒體,玩家經常分享捕捉到的稀有神奇寶貝或活動照片,無形中放大了 FOMO 的影響,就如一開始所說,寶可夢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也代表「參與感」和「共同回憶」,錯過某些活動會讓人覺得自己脫節。
其實我偶爾偶爾,也會懷念當時為了湊圖鑑的奮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