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osa: Wandering in Stream of History
回顧福爾摩沙的歷史命運,即使是「雨夜花」般的坎坷,但「一支草、一點露」,憑藉島上民眾面對挫折的韌性與毅力,繼續以「望春風」的正向態度努力不懈,成為「台灣精神」背後的動力。時間巨輪不會就此停歇,依舊日復一日向前邁進,在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中,洞察柔性內在的不凡力量。-April, Chen-jung Lynn-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2024年5月28日,各大媒體財經新聞指稱,憑藉優異的基本面與充沛的資金動能,臺灣資本市場展現強大的韌性與競爭力;而過去8年期間政府在財經政策上繳出亮麗成績,無論是加權指數,抑或是上市公司的市值漲幅,均居亞洲各國之冠,並在全球各主要市場排名前位;再看美國前十大科技公司中有三家的執行長皆來自台灣,包括輝達(Nvidia)的黃仁勳(Jensen Jen-hsun Huang)、超微半導體(AMD)的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以及美超微(Supermicro)的梁見後(Charles Liang),而其中梁見後執行長更是在台灣接受完整教育所培養的人才。長期以來,國民大眾隱忍打拼的成就,在2024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一次呈現。數據顯示,近年來台灣社會國民大眾對國家的整體信心明顯呈穩健與上升傾向;當世界對這個蕞爾小島的亮麗表現矚目之際,亞洲的政治大國卻持續對台灣社會進行威嚇與施壓。解讀這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島嶼之發展歷程,唯以海洋史觀、區域主義的角度觀之,才能從各項平凡中看到她的不凡。
今天台灣社會的國際處境,源自十九世紀。而相較鄰近陸權國家的中華帝國而言,海權國家的歐美列強早已看清福爾摩沙島之於東亞區域的價值與重要性,鄰近的日本更以「寶島」稱之。四百年來,這個島嶼已插上逾五面旗,政權頻仍是重要的歷史特色。而此處自古就是「亞太營運中心」,人流與物流的輻輳之地,多元族群與文化分歧是島內社會的亮點特色。這是移民社會建構的島嶼,身處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我們愈益無法以單一國族史觀點而能釐清台灣社會的發展歷程。
時序來到二十一世紀二○年代,人類社會從IT 通訊科技、AI 人工智能,逐步走向量子運算與矽光子晶片的時代,亦愈益拉近歷史發展與現實日常之間的乖離關係。既是如此,我們的歷史觀照便須跳脫傳統制式的思維模式,不能僅滯留於「鑑古知今」的隱喻階段,而須進階到「溫故知新」的數位應用層面。台灣四面環海,一改過去「陸地史觀」的思維模式,我們有必要從「海洋史觀」,重新解讀台灣社會的歷史進程。乍看之下,海是隔閡,卻也是橋樑,更是一道天然防火牆。我們須從台灣社會「自我」的原點,觀照她與周邊「他者」之間的互動;每每遇上危機之際,台灣社會又如何在天時、地利與人和之間,找出社會進化的轉機。
除了政權更迭頻繁、天然災害頻仍、族群多元、文化分歧之外,在台灣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各種內外部的挑戰,在在被轉換成社會進化的養分、文化融合的契機。從鴉片戰爭、清法戰爭,以及一八九五年的乙未之役當中,我們看到台灣社會抵禦外力的韌性;而蘇格蘭長老教會進駐台灣宣教,啟蒙台灣社會的文明開化;日本治台五十年,為台灣社會近代法治觀念奠基,卻也付出二二八事件的慘痛代價,迄今仍難以平復;台灣社會對「自我」主體意識的追求,不僅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更從戰後延續迄今,鄭南榕(1947-1989)的自焚事件,以殉教模式表達對威權政府的嚴正不滿,更直接激化台灣社會追求民主自由的覺醒;兩岸分治與台海危機源自國共內戰,更暴露出百年來西方列強對台島的覬覦,擾動長期以來國際間的均勢關係。面對詭譎多變的局勢,天佑台灣,透過一連串的審視與解讀,我們再次觀照島上民眾如何運用高度智慧與堅定信仰,憑藉毅力與勇氣,繼續面對與因應諸多難以預測的危機與挑戰。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