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關於美學從小扎根的文章。大家應該多多少少都知道奧地利是被世界稱作音樂之都的地方,在幾百年來孕育了不少有名的音樂家,也有不少喜歡音樂的學子都一定會去奧地利朝聖、學習音樂。究竟奧地利有什麼魅力,讓這一塊土地變成音樂學子必去的地方?
寫這篇《美學從小扎根 奧地利》的撰文者從很小的時候就去過奧地利學習音樂,也因為當地文藝氣息的洗禮,讓他除了音樂以外同時也對德語文學,對戲劇產生了興趣,甚至只要一有空就會跑去劇院看表演。聽聞奧地利人愛戲,在奧地利當地的劇院一年擁有好幾百場的舞台劇表演是非常常見的一件事,即使那一個地區沒那麼多人,但劇院的多寡與我們臺灣的便利商店一樣隨處可見!
為什麼奧地利能把藝術領域發揮到淋漓盡致,讓人民也能充斥在美感當中一起享受美感?在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萬般皆下品,唯有都讀書高」,雖然現在政府也有推從很多的技藝管道,讓想擁有一技之長的人也能有機會發揮所長,但固有的思想還是一直存在,仍有人覺得讀書讀到好學校才是成功的,但在奧地利卻是反過來,他們認為與其埋頭讀書,不如擴展除了讀書以外活動,大家都可以一起盡情享受、盡情分享的活動。
或許很多人都會想:「賺錢養活自己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有時間需要什麼藝文?!」可我認為,藝文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它可以是在美侖美奐的博物館中被小心呵護的名畫,也可以是在擁擠的舊書店走廊角落那破破爛爛的日本漫畫。不論是人類遠古時期在洞穴牆上的塗鴉,或是今天在羅浮宮看著防彈玻璃後的蒙娜麗莎對我們微笑,還是躲在棉被裡偷看泛黃的棒球熱血少年漫畫,心情都沒有變:剎那間,我們掙脫了生活壓力的桎梏,我們的幻想奔馳著,我們的心情飛揚著。——摘錄至經典雜誌 都藝風景《美感細胞從小扎根 奧地利》
所以說美感到底是什麼東西?那可以吃嗎?
內文也有解釋什麼是美感,當中解釋美感是一種生活態度,就像是我們常看的漫畫書、畫展中的藝術品、來一杯咖啡配爵士樂,而這些活動會讓對於美學領域或特定的某個領域加深我們對此的品味,所以可以說,其實藝文生活早已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中。
在文章中,我看到了很有趣的事。一般我們所認為的「文青」是手裡會拿著張愛玲或是夏目漱石等等文豪的文學作品,但是在奧地利這邊的文青是拿著莎士比亞或是其他劇作家的劇本。你們覺得呢?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我的認知裡面文青所屬閱讀文學的代表,但拿著劇本在反覆閱讀,還是頭一次聽到!
前文有提到奧地利為音樂之都,出產了很多音樂家,劇院的多寡跟臺灣的便利商店一樣多,每年上百場的舞臺劇演出不在話下,甚至是奧地利人民的日常。
因奧地利政府很重視藝文教育,加上官方語言是德語,所以他們的德文課(等同於我們的國文課)上是帶領大家閱讀劇作家們的劇本(大多數的劇本都是以德語寫的),因此大家都會慢慢找到自己喜歡的劇作家、舞臺劇。也因為這個對我們來說特殊的現象,在維也納城堡劇院城堡劇院出來的表演者、演員地位也很高,是與電影明星平起平坐的等級。
而劇本為這種廣泛在庶民之間流傳的文學,變成奧地利人民之間默認的文學形式,就連原本在寫文學的作家(關於在奧地利文學作家不是沒有,只是佔少數)最後都一定會挑戰去寫劇本。
我自己讀了將近7年的設計,是與醫學院一樣久的設計學程,直到現在出社會有時候還是不太明白那些沒有受過美學教育的人腦內是怎麼去構成「美感」的,不是說讀過設計、美術就是高尚,畢竟受過這麼多年的設計教育,大家會吵的比較兇的還是臺灣的市容招牌、一些我們認為很辣眼睛的配色,還有一些莫名其妙加入進來參一咖的特效,有時候還是很好奇沒有受過美學教育腦內所構成的美感,彷彿窺探他們腦內有趣的靈魂一般好奇。
雖然不一定要去美術學校、設計學院才能提升自身美感,這對一般民眾來說門檻太高,尤其如果不是像奧地利政府從你小時候就開始推從的藝文教育,美學對我們一般民眾來說會很無趣,也只是把美術課或是美勞課拿來上國語、英文、數學課吧!
但在課業、上班之外所享受的音樂、展覽或是任何書籍等等基本上這些屬於美學、美感的事物已經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是在等著你去發現!
「欣賞」顧名思義是「帶著歡欣的心情去觀賞某種事物」,進而領略其中的樂趣。我想,這就是培養藝文生活態度的第一步,⋯⋯不管是哪一類的藝文活動,只要能夠讓我們放鬆,讓我們暫時忘記生命的痛楚,那片刻的美滿與幸福,都會悄悄地被保留在心中的某個角落,這些,都是屬於你與這些藝文活動的專屬回憶,沒有人可以取走。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時刻,這些回憶撫慰著我們的內心,也悄悄啟發著我們的思維,拓寬我們的眼界,我們的內心湧現了新的力量,讓我們的腳跟更踏實,在艱鉅的人生中走得更穩。——摘錄至經典雜誌 都藝風景《美感細胞從小扎根 奧地利》
說到底美感不美感的,我相信每個人對於某件事的直觀感受都不一樣,就像是「看不懂的都是藝術」也是一種詮釋,這個世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詮釋。我認為美感這種東西很抽象,你認為的美,別人不見得覺得美;他人認為的美,你也不見得會同意他的說法,所以總的來說,美感是一種見仁見智的想法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