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移民與遷徙

週六走訪了清境的壽亭新村,聽導覽員桂姐介紹,開始了一系列對清境民國老兵移民史的認識。


因為桂姐的講解,我才知道,在民國113年的今天,仍有山上的居民無法獲得自來水的供應,而必須透過原住民深入深山的水源區,接引山泉水下來。


桂姐雖然短短地說了一句:「在我們這裡,只要風調雨順,我們的水資源就無缺。」但她也提到,一旦颱風來襲或山洪暴發,水源便會受到影響。


這讓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議,也因此更深刻了解到偏遠地區居民的民生條件,還有許多是政府未能顧及的。桂姐還提到,為了維護山區水源,僱工與原住民每次進山都需要花費至少一個多星期往返,然而這些人既沒有基本的勞工保障,也缺乏政策支持。


除了水源維護,長期以來的水權歸屬問題也是居民面對的一大挑戰。由於水管的維護成本高昂,且管線流經兩個不同單位──清境管理處與台大的實驗林場──下游的水源使用也因此受到限制與管控。


這是據桂姐說的現況。當我們到達另一個名為定遠新村的地方時,居民則面臨與土地相關的問題。長期使用山坡地,遇上地震或土石流等災害時,土地移位常常導致與國有地產權的劃分糾紛。對於這些居民來說,水與土地這些看似基本的生活條件,卻是生存的重大挑戰。


參觀文史館時,我們的記憶被帶回到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當年的政權動盪與國際局勢,催生了一批撤守異域的反攻救國軍。


在史館內看到的史料,加上導覽員的敘述,讓我感到,很多人的命運在歷史的某個時刻就已經被決定了。雖然這段歷史離我們已經有一段距離,但它仍在我們的成長記憶中留有痕跡。


這段故事曾被朱延平導演改編成電影《異域》,也被歌手羅大佑創作成歌曲《亞細亞的孤兒》。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這些作品曾是耳熟能詳的記憶。


我出生於民國63年,現已算是「高年級生」,但同行的年輕同學對這段歷史明顯陌生。如今,如果不是透過多元文化的田野調查活動,恐怕我們也不會再接觸這段故事。


歷史的悲劇似乎從未因為人們的苦難而終止。尤其是當看到一些國際強權基於局勢、戰略或策略的考量,將人視為調動的工具與資源時,似乎很難真正關注到「人」所代表的情感、脆弱與苦難。


事隔近一世紀,這樣的悲劇仍在重演。國與國之間(如烏克蘭與俄羅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因領袖分歧導致大量人民與士兵的苦難,依然在我們眼前發生。


當年的反攻救國軍,在動盪的局勢中一再征戰、堅守,卻隨著政治現實的變化,不斷被命運決定。桂姐身為這些移居老兵的後代,提到長輩們的口述歷史,說實際發生的情況比電影中表現的更為慘烈。


除了戰亂與撤退的艱辛,當政令決定撤退時,許多傷兵與未放棄反攻的軍眷也被留在原地。


史館記載文獻如下:「1961年3月3日,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蔣經國與美國海軍補助通信訂定「龍門計畫」,規劃整個撤退方式。自3月17日起至4月30日止,接運官兵、眷屬及義民共計4406人來台。

國防部隨後於5月15日下令撤銷游擊隊番號,「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從此走入歷史。

1961年3月至4月間,滇緬邊區的「反共義民」被撤運來台。他們先從泰國清邁機場空運至屏東機場,再於鳳山陸軍第二士校稍作休整後,用火車運送至台中成功嶺營區暫時安置,並進行身份調查與編組。


其中,繼續服役者(共1720人)被新編為一個突擊支隊;其眷屬(248人)則安置於桃園龍潭的「干城五村」。志願退役者被定位為「一般義民」(共1402人),由上校副師長蒙顯擔任大隊長,負責協調義民事務。這些義民由退輔會接管,分別輔導其就學、就業與就養;而選擇參加農墾工作的1133人則被安置於高雄、屏東和見晴(即清境)三個農場,並於民國五十年底陸續遷入居住。至此,義民們終於結束長達12年的飄泊歲月,開始在異鄉定居,展開農墾生活。」


最後,在民國五十年,由退輔會安置在南投清境農場的義民共211人,也就是當年開拓清境的老兵。據導覽員桂姐(老兵後代)口述,當年移居至此的義民中,許多人因無法適應環境而遷往他地,亦有一些人因生活困苦而選擇結束生命⋯


在桂姐的介紹中提到,近代也有關於這段歷史的紀錄片《邊城啟示錄》。我搜尋了這部影片,觀看片中滇緬現今的實景時,發現那裡的地形確實與清境十分相似。不禁讓人猜想,清境當初的選址是否考量到這樣的地理特性,以幫助義民更容易融入新的生活。然而,這點尚無法得知確切答案。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到訪印度達蘭沙拉的經歷。隨著藏民的遷徙,達蘭沙拉已經成為一座山城,那裡是印度政府為西藏流亡政府及人民提供的專屬區域。一方面地處偏遠,與城市保持一定距離;某種程度上,這既是一種安置,也是一種區隔。


我認為,關於移民與遷徙的歷史,多數都伴隨著時代的動盪與苦難。從遠古時期因逃避天災或尋求更好生活條件的遷徙背景,至今已不復存在;而更多遷徙的原因則與侵略、戰亂與人禍息息相關。放眼國際是如此,置身於兩岸的此刻亦然。


多元文化的田野踏查,正是希望我們能藉由這些遷徙所引發的前因(如戰亂)及後果(如族群衝突與融合)進行深入省思。例如清境這個地點,不僅涉及早期原住民的土地居住議題,還包括滇緬義民的撤退歷史。這段遷徙對另一個族群來說,或許是一段「被侵略史」。此外,外省老兵與原住民通婚後的文化融合與傳承,也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亞細亞的孤兒

https://youtu.be/2fqhfVBjeso?si=ZSSXE_Uy-JztBIW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