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紙紮店的訂單》

raw-image

慈安宮對面的瑞祥紙紮店已經開了三代。

老闆娘阿雲說,有些訂單只在午夜後接,有些物品只為看不見的客人製作。

店裡最裡面的櫃子上放著一本特別的訂單簿,封面寫著「陰紙訂製」。

那些訂單的字跡詭異,有些是用朱砂寫的,有些像是用指甲刮出來的。

更奇怪的是,價格都是用古錢標示。

「不是每個亡魂都有人牽掛,」阿雲說,「有些人需要自己來訂作紙紮。」

新來的學徒小芬第一次遇到「特別訂單」,是一個下著大雨的深夜。

一位穿著旗袍的老太太走進店裡,要訂一套完整的嫁妝。

「要最好的料子,」老太太說,「這是給我孫女的。」她的聲音沙啞,像是很久沒說話。

當小芬抬頭時,眼前已經空無一人,只剩一張發黃的訂單,墨水還是溼的。

訂單背面寫著:

「林府三小姐,戰亂年間未婚因病故,尚欠一套嫁妝。」

「這種訂單要用特別的方式製作,」阿雲教導小芬,「紙要用夜裡曬過的,染料要加艾草,做的時候要唸經。」

漸漸地,小芬發現這些「特別訂單」各有來歷:

一個老兵訂製軍裝,說要參加最後一次閱兵。

一位教師要一套課本,說還有未完成的課要教。

一名商人訂作帳本,說要和故去的夥計算清最後一筆帳。

更奇特的是,這些紙紮品製作完成後,必須在特定的時間送達特定的地點。

有時是荒廢的老宅,有時是早已拆除的舊建築,有時只是一個無人知曉的巷角。

「我們不只做紙紮,」阿雲說,「我們在完成未完的心願。」

有天深夜,小芬整理訂單時發現一個規律。

那些「特別客人」的訂單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生前都有未完成的執念。

紙紮品不只是祭品,更是了結心願的媒介。

阿雲的抽屜裡藏著一本更古老的記事本,裡面記載著每個訂單背後的故事:

「五年前的紅嫁衣:未出閣女子,淹死河中」

「十年前的課本:趕考書生,死於路途」

「二十年前的薄褂:窮苦布商,冤死他鄉」

「做這行要懂人心,」阿雲說,「陽間人點香拜神,是為了心安;陰間人訂紙紮,是為了放下。」

某個月圓夜,小芬留下來加班。

午夜時分,店裡突然擠滿了客人。

他們穿著不同年代的服裝,有些是民初的長衫,有些是日據時期的和服,更多是上個世紀的便裝。

他們排著隊,耐心地等待下單。

「這是重要的日子,」阿雲解釋,「陰曆七月,是他們採買的旺季。」

那些客人的要求各不相同,但眼神都帶著同樣的期待。

他們相信,只要有了這些紙紮品,就能完成生前未完的心願。

現在,瑞祥紙紮店依然開在慈安宮對面。

白天製作普通的祭祀用品,夜晚則為特別的客人服務。

如果你深夜經過,可能會看見店裡亮著昏黃的燈光,阿雲和小芬正在專心製作那些不尋常的訂單。

而那本特別的訂單簿依然在增厚,記錄著一個個未完的故事,一樁樁未了的心願。

因為在這家紙紮店裡,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某個靈魂的期待,每一筆訂單都是一個等待完成的遺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將自己的思考和觀點轉化為文字,分享在這平台。我相信分享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嘗試當個稱職的傾聽者,如果願意我可以聽,如果願意我可以講,只要各位不介意、不反感我給各位的回應。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