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深入瞭解 NoSQL 資料庫的特點與應用

其實不是所有的資料都像 Excel 表格一樣,每一列都要一模一樣的欄位?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資料都適合這種規矩的方式!這就是 NoSQL 登場的原因啦! 😎


NoSQL 是什麼?

先想像一下:

  • 如果 SQL 資料庫像是一本教科書,每一頁的排版都很固定,章節、標題、內容全都不能亂來。
  • 那麼 NoSQL 就像一本手繪筆記,你可以隨意畫圖、記重點、畫心智圖樹,甚至有的頁面只寫兩行字,完全不用拘泥於固定的格式!✨

用更正式的說法,NoSQL 是一種不用 SQL 語法的資料庫模型,結構超級靈活。它特別適合那些「資料結構多變、成長快速」的場景,比如:社交媒體、電商網站。


為什麼要用 NoSQL?

簡單來說,有三大理由讓人愛上 NoSQL:

1. 結構超級自由

傳統 SQL 資料庫就像一張正規的表格,必須先設好欄位:名字、年齡、電話......沒設好的話,資料根本塞不進去。

而 NoSQL 呢?完全不受限制,比如商品資料:

  • A 商品有「顏色」和「尺寸」。
  • B 商品只有「價格」和「品牌」。

可以透過 NoSQL 支援結構不固定的資料模型(例如 JSON 文件),允許同一表中每筆資料的欄位不同。

2. 跑得快,資料太多加伺服器就好

有沒有想過 IG 那種每天幾百萬次的「按讚」「留言」怎麼處理的?NoSQL 最擅長的就是水平擴展(Horizontal Scaling):需要更大儲存量?沒關係,多加幾台伺服器就好了!輕鬆撐起超大規模的用戶流量。💪


3. 多變的資料結構,你想怎麼存就怎麼存

舉個例子,NoSQL 支援多種模型:

  • 文件型(Document-based): 使用 JSON 一樣,適用於電商網站(如商品資訊)。
  • 鍵值型(Key-Value Store): 使用唯一鍵(Key)對應一個值(Value),可用在即時金融交易。
  • 圖型資料庫(Graph-based): 儲存節點和邊之間的關係,用於分析和查詢關聯性強的數據。像是 Facebook 好友,你可能認識的朋友。

NoSQL 適合誰?

  • 你的資料結構多變,像社群媒體、電商平台那樣,每一條貼文都不一樣。
  • 你的用戶量爆發式增長,需要快速擴展。
  • 你想處理的數據是非結構化的,例如圖片、影片。

NoSQL 的餐廳評價 APP 範例

圖片截圖自

What is a NoSQL Database? How is Cloud Firestore structured? | Get to know Cloud Firestore #1

有一個 APP 使用 NoSQL 存餐廳所有的評價,首先先把餐廳放在一個資料庫,而評價放在另外一個資料庫。每筆評價會標記餐廳代號。使用者也可以編輯自己的個人資料、大頭照。

But ! 因為這個不是 SQL 資料庫,沒有 JOIN 的功能,當使用者更新大頭照時就需要把資料「複製」到 Reviews,還有可能不小心漏掉 。

天啊!怎麼會用那麼笨的方法?用關聯式資料庫就好了啊。但這個好處是,搜尋 reviews 的速度非常快,不需要用 JOIN 再把資料串起來,而且使用者換照片的次數不頻繁,所以當更換時再一個一個複製也無傷大雅。

另外,前面提到 NoSQL 的好處是擴展資料庫非常方便,只要加伺服器就好。

CAP 理論:魚與熊掌的抉擇 🐟

延續 NoSQL 的討論,很多人會問:「為什麼 NoSQL 不像 SQL 那樣,保證所有東西都『完美』?」這就涉及到 CAP 理論,也被稱為分散式系統的「鐵三角」原則。

CAP 理論告訴我們,在分散式系統中,你只能同時滿足三個特性中的兩個,而無法三者兼得。這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真實寫照。

圖片來源:Sumit Kar's LinkedIn Post, CAP Theorem

什麼是 CAP 理論?

CAP 理論的三個特性分別是:

  1. 一致性(Consistency,C)
    • 每次讀取的資料都一致,即使分散式系統中有多個節點,所有節點的數據狀態都相同。
    • 例子: 你在 A 伺服器上更新資料後,立刻去 B 伺服器查詢,看到的結果必須和 A 一樣。
  2. 可用性(Availability,A)
    • 系統總是能夠回應請求,即使部分節點發生故障。
    • 例子: 不管伺服器某一部分是否掛掉,使用者仍然能讀取數據(哪怕是舊的數據)。
  3. 分區容錯性(Partition Tolerance,P)
    • 系統能在節點之間的網路斷開(分區)時繼續運行。
    • 例子: 在伺服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情況下,網路可能斷開,但系統仍需保持某種程度的功能運作。

為什麼不能三者兼得?

在分散式系統中,網路的不穩定是不可避免的(P會變基礎要求)CAP 理論的三種取捨:

1. CA(一致性 + 可用性,但無法容忍分區網路斷開)

  • 系統在分區(如網路斷開)時會完全停擺,因為它無法同時保證一致性和可用性。
  • 適用場景: 分區很少發生的情況,例如公司內網。
  • 缺點: 無法應對分散式系統的網路問題。

2. CP(一致性 + 分區容錯性,但犧牲可用性)

  • 在網路分區發生時,系統選擇犧牲「可用性」,即暫停部分操作,關掉一些服務以維持數據一致性。
  • 適用場景: 金融系統、銀行交易等對數據一致性要求極高的場景。
  • 缺點: 在網路問題發生時,用戶可能無法存取系統。

3. AP(可用性 + 分區容錯性,但犧牲一致性)

  • 在網路分區發生時,系統選擇保證「可用性」,允許不同節點的數據短暫不一致(最終一致性)。
  • 適用場景: 社群媒體,對一致性要求較低的場景。
  • 缺點: 用戶在短時間內可能看到舊數據。

簡單比喻

想像你和朋友一起開了三個分店,分別賣同樣的商品,你們面臨三個選擇:

  1. 一致性(C): 所有分店的商品庫存必須完全相同,哪怕網路斷開也不能有差異。
    • 缺點:如果連線中斷,暫停營業。
  2. 可用性(A): 確保每個分店都能正常營業,即使庫存資料不完全正確。
    • 缺點:用戶可能會看到過期或錯誤的庫存。
  3. 分區容錯性(P): 確保即使分店之間的網路不穩定,系統仍能繼續運行。

要選擇哪一項?

沒有絕對,要看業務需求。

  • 如果資料一致性極為重要:
    選擇 CP,例如銀行系統,寧可暫時不能操作,也要保證交易數據不會錯亂。
  • 如果高可用性更重要:
    選擇 AP,例如社交媒體,寧可一部分數據稍有延遲,也要保證服務不中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